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窮人存錢,富人借錢錢錢錢錢錢錢錢錢錢錢錢¥¥¥€€€$£££……

窮人存錢,富人借錢錢錢錢錢錢錢錢錢錢錢錢¥¥¥€€€$£££……

其說是富貴險中求,不如說是險中貧賤無人求,或者是求險中貧賤的人都被淘汰了。

前者代表的是劣質的資產/投資項目被淘汰,後者代表的是被收智商稅收死的人。

簡言之,自然選擇。

舉個例子,假設現在有人讓你零補給穿越撒哈拉沙漠,如果成功獎勵你100元軟妹幣。你可以把這個項目當成一項投資,投入的成本是自己的生命健康,它的風險很高因為大概率會喪命沙海,同時這收益也太低了。那麼這個項目大部分人都是是會拒絕的。

也就是說這樣的高風險/低收益項目在人們選擇的時候已經就被淘汰了,壓根就不會發生,伴隨著高風險人們必然要求高收益。自然而然在事後/現實中我們只能看到那些富貴險中求的成功案例。

注意這種的成功案例,富貴險中求是典型的馬後炮式的雞湯,我們只看到了倖存者賺的盆滿缽滿,卻忘了有多少當分母的人輸了一輩子,這就是Survivor Bias(倖存者偏差)了。

事實上,在事前/人們抉擇的時候高風險/高收益和低風險/低收益的資產都可以是Efficient (有效的)的,具體選擇怎樣的資產組合取決於人們自己的對於風險的容忍程度。也正因為只有那些Low Risk Aversion(低風險厭惡)的人才會去選擇高風險/高收益的組合,所以在事後/現實中我們看到的一夜暴富的人只可能是敢於冒險的。

換句話說,這不代表只有敢於冒險的人才能成功,而是只有敢於冒險的人才會選富貴險中求的路,很多人在這條路上死了,人們忘了;在這條路上成功的人會吹自己多麼的膽大心細。當然,有可能只是運氣好而已。

關於收入和風險態度的關係,其實是一個幫助我們學習「相關性≠因果性」的好的案例。經驗事實告訴我們:人的風險態度與收入之間呈非常明顯的正相關關係。也就是說,敢於冒險的人與有錢人這兩組人重合度是相當高的,但這絕對不意味著想要掙錢多一定要敢冒險。

前者是相關性,後者是因果性,完全不是一回事。

關於市場經濟中私人投資行為的經驗研究告訴我們:

1.越是高收入的人越傾向於參與股票投資,越是低收入的人越傾向於購買低風險的債券並更多地把錢放在銀行裡面。這也是「portfolio choice」這一塊兒的研究中一個眾所周知的事實。

2.越是高收入的人反而越傾向於負債。

而無論是股票投資還是負債,本身都是風險較高的投資項目。但是,至少有以下幾種思路可以解釋這組事實:

1.風險偏好的差異:越是高收入的人越偏好冒險,這可能是這個問題想要的結論:一些人因為敢於冒險,敢於參與高風險高回報的投資行為而變得富有,而那些不敢冒險的人最終只能吃銀行和國債那點兒死利息而變窮。

2.風險承受能力的差異:窮人本身承受風險的能力就比富人弱。每個家庭都常常會遇到一些需要一次性花一大筆錢解決的問題,比如突如其來的疾病、孩子上學、結婚等等,特別是一些意外的開銷(比如不小心刮破了一輛勞斯萊斯)是很難讓貧窮的家庭一下子拿出那麼多錢的。這時候,一方面貧窮的家庭本來現金就少,另一方面這些家庭由於收入低還不容易有好的信用以通過金融手段貸款,那麼事先把更大比例的資產變成可以隨時取用的現金就變得非常重要。而我們知道,那些高風險、高回報的投資行為不可避免地會擠占投資者手裡的現金,但窮人的生存法則恰恰是一定要在手裡留夠充足的現金,這時候窮人選擇穩妥的投資行為是比較理智的選擇。

3.回報周期承受能力的差異:通常來說,那些高回報的投資行為需要一個比較長的投資周期。做一個簡單的計算:只要你能夠等足夠長的時間,那麼投資股票並賺取平均回報率終將能夠跑贏存款的回報率。但問題是,回報周期越長,在等待的時間裡面可能會發生的大筆支出需求就在統計意義上越多,這時候越窮的人越不能夠承受把這樣一大筆錢放在一個未來會有回報但現在退出則會虧本的投資項目里。

4.金融知識方面的差異:這一點現在還沒有得到非常充分的研究,但是現象是客觀存在的。由於獲取信息的成本客觀存在,越富有的人越有機會接近一些與風險投資的收益有關的信息,比如一些獲取信息的通訊設備、付費的諮詢資料庫、金融諮詢機構的傭金對於很多窮人來說就是一個門檻。由於很多投資行為是零和博弈或者接近零和博弈,特別是中國股市這種「政策市」、「信息市」中,與那些更知情的投資者一起玩這樣的野蠻遊戲,窮人被嚇退也是正常的。

5.Mullainathan的帶寬理論:貧窮會帶來一系列能夠直接影響人類心智的效應。由於窮人要分心去擔憂家裡的自來水管是不是會停水、孩子在學校是不是被欺負、漂亮老婆是不是被當地賣葯的富商看上等等,這些擔憂都是非常「費神」的。而金融投資也要耗費非常多的心智資源,因而已經被那些瑣事佔據了整個帶寬的窮人就會對更複雜、更需要精力來「打理」的投資行為感到有心無力。

我們可以看到,除了第一種解釋之外,剩下的四種解釋中的邏輯都不是「越敢冒險越富有」,而是「越富有越敢冒險」。那麼,為什麼很多人要說「富貴險中求」呢?

一般,我們提到「險」,是指「風險」,風險大說明一個行為的收益,作為一個隨機變數,有非常大的方差,一念成佛一念成魔,玩兒的就是心跳。

方差是一個隨機變數的二階矩,度量的是結果可能性的離散程度的期望。但是,按照我的理解,「富貴險中求」中的「險」並不是(或者說並不全是)能夠由收益的二階矩刻畫的,更重要的是三階矩。

這個世界上有很多事情有這樣一種收益結構:高風險、低收益、高偏度。偏度是一個隨機變數的三階矩,度量的是隨機變數分布的不對稱性。一個高偏度的收益結構,掙錢的概率極低,虧錢的概率極高,但是一旦掙錢,這個獎金是非常非常高的,而一旦虧錢,損失往往比較小。

有這樣收益結構的投資行為才是富貴險中求這句話中真正的「險」,最經典的例子莫過於彩票,而經驗事實告訴我們,窮人對彩票的需求比富人還要大。

特別是很多人說,人買彩票是他們一生中唯一的接近五百萬資產的嗎機會,這不是富貴險中求是什麼? 其他的例子包括:在投資失敗時借高利貸期望回本兒和陳勝吳廣李自成式的被逼到絕境時的農民起義。這些例子共享的特徵是,投資者往往已經 nothing to lose,而有一個極小概率的希望能夠徹底改變局面,這時候談富貴險中求是有道理的。

不過,到底什麼時候算是nothing to lose,這不好說。例如,對一個從小學一年級就被認為以後一定能上重點大學的孩子來說,學到高三發現自己可能只能去個普通二本了,那麼他覺得自己 nothing to lose 於是毅然在高三去從零開始學藝術希望加分考上重點大學也是可以理解的,雖然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這可能讓他連三本都上不去……

:知乎@PKUXuelin、陳茁

圖源:網路

編輯:祁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問閱讀 的精彩文章:

盤點2017年11本改編自書的電影

TAG:書問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