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嫁給愛情的姑娘們,後來怎麼樣了?
幸福一輩子只是我們美好的願望,我們的適應性會使我們對這種幸福習以為常。
01
又要過年了,單身的你準備好回家接受拷問了嗎?
朋友盼盼這幾天正因為這件事犯愁,我打趣說,xxx對你挺好的,要不你就收了他吧。
結果她一本正經地跟我說,如果沒有愛情作為支撐點,和另一個人度過漫漫人生,實在太困難了。
盼盼今年29歲,是一枚文藝而又極其憧憬「完美婚姻」的單身女青年。
所謂「完美婚姻」就是為真愛而結婚的婚姻,這是我自己下的定義。
所以,盼盼至今未婚的關鍵,用她的話來說就是,還沒遇到真愛。
在她看來,交往的雙方一定要足夠相愛才可以結婚,並且這樣的婚姻能幸福一輩子。
這種想法聽起來是不是很耳熟?
因為那些青春偶像劇都是這麼演的:互有好感的男女主角歷經千辛萬苦最後終於在一起,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就連前段時間的TVB大劇《溏心風暴3》也是這個套路。
劇中的Bella準備接受苦戀她多年的黃圍家時,她的母親為了拯救家族大業,「賣女」救公司,把Bella嫁給了一個豪門寡婦家的兒子Brain。
不過,嫁給Brain之後,Bella並沒有以淚洗面,而是嘗試接受現實,接納了Brain對她的愛,以積極的心態發掘老公的好,後來也真正愛上了Brain,小兩口日子過得很甜蜜。
但是編劇為了「有情人終成眷屬」這個梗,還是把Brain寫死了,讓Bella最後跟黃圍家在一起。
王爾德說,很多人一輩子都遇不見夢想的真愛,只會因為害怕孤獨地死去而選擇隨便找個人互相飼養。
沒有真愛的婚姻或許真的不值得經歷,但是,就算遇見了夢想的真愛,就一定會幸福美滿一輩子嗎?
事實上,幸福一輩子只是我們美好的願望,我們的適應性會使我們對這種幸福習以為常。
02
《別做正常的傻瓜》一書的作者奚愷元教授曾做過這樣的實驗:追蹤一批人,調查他們在結婚前5年到結婚後5年的幸福程度。
實驗結果證明,結婚的確可以給人帶來幸福,從結婚前5年開始,越臨近結婚那個時刻,幸福感越明顯,當結婚那個美好的時候終於來臨時,這種幸福感達到了頂峰。
但很快,這種幸福感便開始減弱,甚至是在剛結婚初期,幸福程度就急劇下降,一直到結婚後的第5年,此時的幸福感已經和結婚前5年沒有差別了。
認為「完美婚姻」能夠幸福一輩子的盼盼,其實是陷入了行為經濟學中「適應性偏見」的影響。
適應性指的是人們對外界環境刺激的反應隨時間推移逐漸減弱的現象。
比如,晚上剛把燈關掉的時候,我們會感覺眼前一片漆黑,什麼也看不見,但是過了一會,又可以在黑暗中辨認出屋裡的傢具擺設。
這是因為我們自身的適應性在起作用。
適應性偏見則指的是,人們常常低估了自己的適應能力,從而高估某些事情在一段時間之後對自己的影響。
比如,你一直夢想著升職加薪、買房買車,你覺得到了這些,就會非常快樂,而且這種快樂的狀態可以持續很長一段時間。
但事實上,即便你真的實現了願望,因為很快產生的適應性,用不了多久,你的高興程度又會大致回到原來的水平。
我的表哥是一名外科醫生,而在此之前,他從未想過自己會當上醫生,因為他一直害怕看見血,電視劇里看到醫生動手術的鏡頭,他都要轉過頭去,更不要說親自操起手術刀了。
高考的時候,他報考的第一志願沒有被錄取,被調劑到第二志願的醫學院。
收到錄取通知書的時候,表哥很是苦惱,可是當時又沒有其他的選擇,只好硬著頭皮去了醫學院。
現在,他已經是一家大醫院出色的外科主治醫生了。
談起當年不情願學醫的往事,表哥笑著說,自己早就對血啊、手術刀之類的習以為常,再大場面也不至於一驚一乍了。
可見,人們不光容易高估美好事物對自身影響的持久性,也容易低估自己適應痛苦的能力。
03
我們每個人都具有極強的適應性,而且是一種超乎想像、驚人的適應能力。
因此,當你失戀的時候,大可不必悲嘆惋惜,因為隨著時間的流逝,痛苦就會漸漸被淡忘,你又會重新開心快樂起來。
而當你看到別人物質豐盈,有車有房的時候,也不必太過羨慕,因為等到你真正擁有了這些,你的適應性又會把你的幸福感拉回原點。
這就好比精讀君在《成長詞典》的詞條《134:邊際效用》中提到的「邊際效用遞減」規律,即消費者在消費逐次增加同一個單位的消費品時,體驗到的單位效用是逐漸遞減的。
套用在生活中,說得通俗易懂一點就是,戀愛時,初戀雖然無果,可往往最難忘,到了處第二個對象時,印象就相對偏淡,第三個就更淡一些。
許多信奉「真愛至上」的姑娘常常對婚姻「七年之癢」的說法不屑一顧,認為感情第一位,有了感情還怕什麼七年之癢?
然而走過多年的婚姻,終於得知,最靠不住的,是感情,最傷人的,還是感情。
其實這就是人們生而具備的適應性能力在起作用,生活總要歸於平淡,當結婚時的激情和幸福感伴隨著柴米油鹽逐漸消失殆盡時,你才終於感嘆:真愛也不過如此。
安吉麗娜·朱莉與布拉德·皮特的愛情曾經一直被人奉為佳話,甚至以「模範夫妻」的形象為人樂道,但終究是沒有逃過「七年之癢」。
愛一個人很容易,維持一段婚姻卻很難。
朱莉和皮特經歷了12年的愛情長跑,最終卻止步於2年的婚姻。
現實生活中也不乏這樣的案例,許多夫妻曾經動地驚天地愛戀過,也曾一同走出過感情的低谷,卻最終還是要大路朝天,各走一邊。
04
既然婚姻如此脆弱,那是不是意味著婚姻就完全不值得經歷呢?
也不盡然。
婚後幾年幸福感下降,是因為我們自身的適應性在起作用,但人們並非對所有的事情都具有適應性。《別做正常的傻瓜》一書中就提到,有三類東西是人們所不能適應的。
一是極端的東西。
比如,把手放在15度的水裡面,剛開始會覺得冷,但過一會就不覺得怎麼冷了;但如果你把手放在2度的水裡,剛開始覺得非常冷,過了一會兒以後非但不能適應,還會越來越難以忍受。
二是人際比較。
比如你有一輛福特車,可能覺得挺開心的,這種開心除了汽車給你帶來了便利,也在於你與周圍人的比較,因為周圍還有很多人沒有自己的車,並因此常常擠公交擠地鐵。
但如果你周圍的朋友都有車,並且開的還是寶馬,你就不會因為有輛福特而開心了,反而還會覺得沒面子。
第三個就是變化。同樣是噪音,對於那種恆定的噪音,我們往往更容易適應,但是對於那種一會有一會沒有、一會輕一會重的噪音,我們卻難以適應。
這裡給我們的一個啟發是,我們在選擇交往的對象時,往往很注重對方的外貌,其實這樣很容易吃虧。
比如有兩個姑娘,一個很漂亮但性格不好,另一個性格很好但長得一般,大多數男生還是會選擇漂亮的。
事實上,相貌是比較穩定的東西,不管好看難看,看多了都很容易適應;而脾氣性格卻沒那麼容易適應,一個壞脾氣的女生每天換著法子跟你折騰,任何人都受不了。
所以我們常常聽說有人和太太離婚,是因為再也受不了她的脾氣,卻從來沒有聽說有人和太太離婚是因為受不了她的長相。
同樣,如果我們能夠不斷地為婚姻灌注新鮮度,不斷地帶來變化,就能有效降低「七年之癢」的發生概率。
比如,小兩口時不時來個燭光晚餐,常常一起出門看個電影,節日的時候互送個小禮物,或是定期來個說走就走的旅行,都能保持甚至提升兩人的幸福感。
劉嘉玲在50歲時,曾對粉絲們為紀念她和梁朝偉的26年「愛情長跑線」時說過一句話:「世上沒有永久的婚姻,只有共同成長的夫妻。」
的確,婚姻是一種契約,契約與儀式,定格在結婚的那一時刻。但相親相愛的扶持是一生的過程,如何走過,事在人為。
不管你是不是因為愛情而結婚,或者結束婚姻,但願你都不後悔。
作者:飛小白,精讀主創,認清生活的真相後,依然熱愛生活。
↓怎樣不知不覺,構建你的知識體系?


※寫給二三十歲的年輕人:集體焦慮,是你逃不過的時代病
※你說話的方式,決定了今後家庭的幸福程度
TAG:精讀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