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普通話的老家,就住在這個屯

普通話的老家,就住在這個屯

本文2431字,讀完大約需要5分鐘

1

1956年2月6日,國務院發出了推廣普通話的指示。從這天開始,普通話開始正式成為全中國的通用語。

普通話的定義是「以北京語音為基礎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這是前一年在「全國文字改革會議」上確定下來的。關於這次會議後來有種種傳說,有說四川話以51票對北京話52票一票之差而關鍵落敗的,有說差一票的不是四川話而是陝西話或洛陽話。

還有一種傳說更離奇,說投票的關鍵時刻一名代表內急,導致湖北話一票之差沒能走遍全國。

其實這些一票之差的傳說,統統都是捕風捉影子虛烏有。在這次確定普通話規範的會議上,基本沒有什麼爭議,源於北方官話的北方語音,就被確定成為了普通話的統一語音,又通過之後的電台廣播和新聞聯播普及到了全國。

2

假如現代人穿越回古代去,要是只會說普通話,明清以前基本是沒法溝通的。在中國漫長的歷史上,說話雖然比文字早得多,但通用語卻是很後來很後來的事。

西周以前的朝代,比如紂王和妲己都說什麼語音的話,如今簡直沒法考證。就算是東周,也只能猜測一般就是用的《詩經》里的語言,叫做「雅言」。如果按照「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例子來看,當時的「雅言」跟如今的普通話一樣,詩句結尾的字讀起來應該是押韻的。

到了漢代,官方的標準語稱為「正音」,也稱「通語」。西蜀才子揚雄的著作《輶軒使者絕代語釋別國方言》,是中國第一部論述地方話的著作,「方言」就是跟「通語」相對的概念。後來從西漢到東漢,首都從長安變到洛陽,洛陽口音「洛語」承襲了先秦時代的「雅言」,成為劉皇叔和司馬懿們爭相效仿的通用語。等到大軍師司馬懿的孫子司馬炎建立了晉朝,洛陽口音就更受推崇了。

可惜太平不長久,八王之亂後面又是五胡亂華,從西晉到東晉,首都又從洛陽變到了南京。這時去了南京避難的王謝士族所說的「洛語」,跟當時的南京本地話結合,就形成了「金陵雅音」。王羲之之後的宋、齊、梁、陳,朝代不斷更替,但都說的是這個金陵雅音。

到了隋朝統一中國,陸法言編纂《切韻》,提供了以洛陽音為基礎,綜合金陵音成分的「中原正音」範式,成為隋唐時期讀書做官、吟詩作賦所用的唯一標準音。但這時的純正洛陽口音雖然經曆數百年的戰亂,吸引力仍然不減。唐人李涪表示:「凡中華音切,莫過東都,蓋居天地之中,稟氣特正。」又過了兩三百年到了宋朝,洛陽口音還是神一般的存在。即便都從北宋到了南宋、首都從開封被打到了杭州,陸遊還是由衷讚歎:「中原唯洛陽得天下之中,語音最正。」

在長達近千年的時間裡,洛陽口音都是官方最標準通用語的典範。在征伐頻繁、朝代更迭的古代,也真是一個奇蹟。

3

但再耀眼的奇蹟也有被終結的一天,蒙古人佔了中國建立了元朝,一開始以蒙古語為通用語,後來實在不便,就換成了大都(北京)本地話為通用語。這也是北京地區的口音,差不多第一次登上歷史舞台。

然而北京口音要走向全國,還必須等上個五六百年。朱元璋建立明朝把蒙古人趕到了漠北去,明朝時的通用語又回到了南京話。明成祖朱棣把首都從南京遷往北京,移民去了北方的就有四十萬人,這些王公貴族們說的都是南京雅音。所以從入住紫禁城到崇禎皇帝煤山上吊,這幾百年的官方通用語,一直都是南京話。

即便滿洲入關建立清朝,滿語也沒有取代南京話的地位,韋小寶韋爵爺的揚州話,實際上跟當時的朝廷用語是相當接近的。明清時期的通用語,終於得到了「官話」的頭銜,就是做官的人為了相互溝通而採取的口頭語。

本來這時的官話,已經漸漸地分為繼承明朝傳統的南方官話、和吸收了滿族語音及北京語音的北方官話兩種,但南方官話還是佔主流地位的。然而一切都被你們的四爺改變了。1730年雍正八年,清朝設立「正音館」,要求全國官員都要以一種語音說話——否則皇上聽著費勁。而雍正選擇的語音,是北方官話——南方官話由此開始不怎麼受待見了。

到了清朝中後期,北方官話已經取代了南方官話的地位。民國建立之後,為了要確立採用哪種語音作風行天下的「國語」,又展開了一番爭論。

一派認為要堅持華夏的雅音傳統不能變,以「折中南北牽合古今」為原則,保留入聲特徵,從北京官話和南京官話中混合提取創造。

一派認為費那勁幹嘛,直接把以北京話為基礎的北方官話作為一統天下的國語標準就行了。

經過彼此交鋒,最終追求效率省事的方案,壓過了保留文化痕迹的方案:以北京語音為標誌的北方官話,成為了中華民國「國語」的唯一基礎。從此,入聲字就從通用語里消失了,只能到四川話、廣東話這樣的方言里去尋覓。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繼續沿用了「國語」的稱法,但1955年將「國語」正式改成為「普通話」,取普遍和共通的含義。從此中國台灣的「國語」,跟中國大陸的「普通話」,就有了一些微小的差別。例如蝸牛,普通話讀音「窩牛」而周杰倫讀「瓜牛」;又比如懸崖,普通話讀音「懸-牙」而齊秦唱的是「懸-衣挨」。至於垃圾讀為勒色,更是通過TVB的電視劇而廣為人知。

但是大體上,「國語」和「普通話」是高度一致的,畢竟都是北京語音為基礎。然而必須提起注意的是,雖然規定普通話「以北京口音為標準」,但一個人的普通話口音越標準越準確,他越無限接近的地區並不是首都北京,而是——

——河北省承德市灤平縣金溝屯鎮金溝屯村。

4

北京本地口音,跟標準的普通話口音,是存在相當差別的。北京口音除了兒化音眾多之外,還習慣略讀。所以普通話里的「西紅柿炒雞蛋」,北京口音其實是「胸是炒雞蛋」;普通話里的「中央電視台」,北京口音其實是……

所以普通話標準音其實並不是京片子,而是河北省承德市灤平縣金溝屯鎮金溝屯村的方言,因為1953年採集普通話標準音時,就選的這個屯。到如今當地人都自豪地表示:「說客氣點兒,我們灤平是普通話標準語音採集地,要是不客氣點兒說,普通話是根據從灤平採集的語音來最後定的標準。」

2013年記者前去該村採訪,從蹲在院牆根下抽旱煙的老頭,到坐在村口大樹下拉家常的老太太,只要一張口,都是清一色的退役新聞聯播播音員口音。三歲小孩,都可以去其他地方當普通話老師。

為什麼普通話會是金溝屯方言口音呢?在當時制定普通話標準時,很大程度參照了專家到全國各地去採集語言的結果,結果金溝屯的方言口音是應用最多的。也就是說,金溝屯當時採集所發出的音和所講的辭彙,被後來的標準普通話採用最多。

出於歷史原因的厚愛,從六十年代開始,人民大會堂就有很多服務員出自這裡;而電視興起之後,這裡更是為全國眾多的電視台輸送了大批主持人。沒辦法,誰叫當年採集普通話時,來這裡的兩位語言專家,出於現在已經很難確知的原因,深深地愛著這個屯呢?

但無論如何,通用語都是有助於交流的。而直到2014年,都還有30%的中國人不能開口說普通話。所以如今不管是不是普通人,我們都應該努力說好學好金溝屯方言——趙本山要好好學、劉德華要好好學、四川人要好好學、福建人更要好好學。

原創不易

您的打賞是最好的動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談資有營養 的精彩文章:

有顏、有錢、還養「小狼狗」,山陰公主就是瑪麗蘇本人
他是傳奇,他的太太個個也都是傳奇

TAG:談資有營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