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重走河西走廊-絲路親子研學游

重走河西走廊-絲路親子研學游

重走河西走廊-絲路親子研學游

+

河西走廊-絲路研學游

中國內地通往西域的要道,中國甘肅省西北部狹長堆積平原,祁連山以東,合黎山以西,烏鞘嶺以北,甘肅新疆邊界以南,長約1000公里,寬數公里至近二百公里,為南北走向的長條堆積平原,自古以來就是富足之地,兵家極其重視的地方,因位於蘭州黃河以西,為兩山夾峙,故名。又稱雍涼之地,故涼州雍州的屬地。一度是中國北方佛教中心,西北的軍政中心,郵政情報中心,副金融中心,最大的外貿交易中心,文化中心。河西歷史悠久,文化厚重,其輝煌從西漢開始一直延續到民國。先秦時期的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再到悠久的宗教融合,民族融合,尤其是佛教,西域高僧、大師雲集,大小乘佛教都是通過河西傳入長安,古代四大譯經家有三位與河西有著深厚淵源,足見河西在中國佛教的地位。

重走河西走廊,我們就是要體驗當年張騫鑿空西域,大將軍霍去病鏖戰河西走廊,最終將河西走廊乃至西域新疆納入漢朝版圖,據兩關,設四郡,設置西域都護府,開啟絲綢之路,使絲綢之路得以貫通,並且繁盛一千多年,留下許多珍貴文化遺產。唯有去體驗,看到,走過,才知其偉大與開拓之艱辛!

@ 敦煌澳源--絲路親子研學游

澳源研學與您一起研游

第一站台:探訪河西走廊-烏鞘嶺

行程途徑:烏鞘嶺 -藏語稱哈香聶阿,意為和尚嶺,位於天祝縣境中部,南臨馬牙雪山,西接古浪山峽,嶺南有滔滔 不息的金強河與水草豐美的抓喜秀龍草原,嶺北有當地人譽為「金盆養魚」的安遠小盆地。烏鞘嶺東西長約17公里,南北寬約10公里,海拔3562米,素以山勢峻拔、地勢險要而馳名於世。正當您打開中國地形圖,找到祁連山時,就會一眼看到主峰海拔3000多米的烏鞘嶺。它位於巍巍祁連山東端的甘肅中部,是東西部的重要交通要道。由於烏鞘嶺所處的地理位置和海拔高度,使它成為我國自然環境中的一條界山。首先,它是我國地形第一與第二級階梯的邊界,烏鞘嶺的西南為地形第一級階梯。以東以北為第二級階梯;同時烏鞘嶺也是劃分我國季風區和非季風,內流區域和外流區域的分界線經過的地段,以東為季風區和外流區域,以西為非季風區和內流區域。其次,它處於我國三大自然區的交匯點上。在地形上,它位於黃土高原、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三大高原的交匯處;在氣候區划上,高原亞乾旱區、中溫帶亞乾旱區、中溫帶乾旱區三大氣候區在烏鞘嶺相交,

一條路

有你有我

第二站台:涼州探訪遺迹

涼州(今武威),簡稱「雍涼」、「涼」、「雍」。古稱涼州、雍州、姑臧,是古西北首府,五朝古都。又稱雍涼之都、天下要衝、國家蕃衛、夢幻涼州。先設雍州,後改涼州。前涼、後涼、南涼、北涼、大涼在此建都,雍涼文化的發源地。 漢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霍去病擊敗匈奴,為顯示大漢帝國的武功軍威,西漢政府在原休屠王領地置武威郡,武威由此得名。漢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霍去病擊敗匈奴,為顯示大漢帝國的武功軍威,西漢政府在原休屠王領地置武威郡,武威由此得名。曾經的中國第三大城市,西北的軍政中心、經濟文化中心。 涼州地處漢羌邊界,民風剽悍,悍不畏死。自古涼州精騎便橫行天下,史稱「涼州大馬,橫行天下」。曾是「涼州刺史部」、「雍州牧」、「雍州刺史」、「雍涼都督府」、「涼州牧」、「涼州刺史」、「河西節度」、「涼州總管府」、「涼州都督府」、「西涼府」、「甘肅提督」、「涼州總兵」、「涼州鎮守使」、「涼州府」、「甘肅巡撫」、「甘涼道」、「甘肅總兵」的政府駐地。 涼州是「五涼古都」、「河西都會」、「雍涼之都」、「西夏陪都」、「馬踏飛燕故里」、「中國旅遊標誌之都」、「中國對外開放城市」、「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中國葡萄酒城」 、「俠都」、「雍都」、「涼都」、「西藏納入中國版圖的歷史見證地」、「中國葡萄酒的故鄉」、「世界白氂牛唯一產地」和「中國人蔘果之鄉」等美譽。

燃燒我

溫暖你

敦煌澳源--絲路親子游

獨特的視角

記錄著

每一個快樂角落

第三站:探尋甘州「中國最美的6處奇異地貌」之一

七彩丹霞-國內唯一的丹霞地貌與彩色丘陵景觀複合區。2005年11月在中國地理雜誌社與全國34家大型媒體聯合舉辦的「中國最美的地方」評選活動中,被評選為「中國最美的七大丹霞」之一;2009年被極具權威和導向性的《中國國家地理》雜誌《圖說天下》編委會評為「奇險靈秀美如畫中國最美的6處奇異地貌」之一,2011年又被美國《國家地理》雜誌評為「世界十大神奇地理奇觀」

陪伴

是我給你的最好的禮物

平山湖大峽谷--是迄今為止中國離城市最近的集自然奇觀、峽谷探險、地質科考、民族風情、自駕越野等於一體的複合性旅遊景區,是張掖地貌景觀大觀園中最美的景觀之一!被《中國地理雜誌》及中外知名地質專家和遊客譽為「比肩張家界」、「媲美克羅拉多大峽谷」、絲綢之路新發現! 億萬年風雨滄桑,大自然神奇造化。這裡峽谷幽深、峰林奇特,大自然用鬼斧神工的創造力將五彩斑斕的山體鐫刻成一幅幅無與倫比、攝人心魄的山水畫卷。

只有熾熱而濃烈的愛!

才能真正的讀懂每一處,

流光溢彩的美和深厚的底蘊

這一刻,才能讓您

擁有輕鬆愉悅的感覺。

第四站:中國十大科技研學基地-酒泉衛星基地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又稱「東風航天城」簡稱(JSLC),是中國科學衛星、技術試驗衛星和運載火箭的發射試驗基地之一,隸屬於原中國人民解放軍總裝備部,現隸屬於戰略支援部隊。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是中國創建最早、規模最大的綜合型導彈、衛星發射中心。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原總裝備部20基地)是中國最早建成的運載火箭發射試驗基地,是測試及發射長征系列運載火箭、中低軌道的各種試驗衛星、應用衛星、載人飛船和火箭導彈的主要基地,基地並負有殘骸回收、航天員應急救生等任務,截至2016年10月1日,中國發射了約280顆人造衛星,其中82顆在酒泉發射。 2017年3月28日,甘肅酒泉衛星發射基地被國家旅遊局、中國科學院推選為「首批中國十大科技旅遊基地」。

相約月球

一起圓夢

於是

腳下的絲路

就變成了

充滿陽光和歷史氣息的

層層疊影。

第五站:軍事防禦-嘉峪關城樓

嘉峪關城樓--號稱「天下第一雄關」,位於甘肅省嘉峪關市西5千米處最狹窄的山谷中部,城關兩側的城牆橫穿沙漠戈壁,北連黑山懸壁長城,南接天下第一墩,是明長城最西端的關口,歷史上曾被稱為河西咽喉,因地勢險要,建築雄偉,有連陲鎖鑰之稱。嘉峪關是古代「絲綢之路」的交通要塞,中國長城三大奇觀之一(東有山海關、中有鎮北台、西有嘉峪關)。 嘉峪關始建於明洪武五年(1372年),由內城、外城、羅城、瓮城、城壕和南北兩翼長城組成,全長約60千米。長城城台、墩台、堡城星羅棋布,由內城、外城、城壕三道防線組成重疊並守之勢,形成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百里一城的防禦體系。嘉峪關是世界文化遺產,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一端-山海關

一端-明城樓

遙遙相望不見影

這裡不僅有藍天.白雲

還有我們跳動的心

和對陽光深深的眷戀

第六站:尋找兩關關隘-玉門關/陽關

沙洲-(今敦煌)是絲綢之路的節點城市,以「敦煌石窟」、「敦煌壁畫」聞名天下,是世界遺產莫高窟和漢長城邊陲玉門關、陽關的所在地。2012年,入選「2012年度中國特色魅力城市200強」,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玉門關】相傳著名的「和田玉」經此輸入中原,因而得名。它是古代「絲綢之路」北路必經的關隘。現存的城垣完整,總體呈方形,東西長24 米,南北寬26.4米,殘垣高9.7米,全為黃膠土築成,面積633平方米,西牆、北牆各開一門,城北坡下有東西大車道,是歷史上中原和西域諸國來往及郵驛之路。北望長城,猶如龍游瀚海。俯仰關外,大地蒼茫,人跡罕至,故唐代詩人王之渙有「春風不度玉門關」之句。

【陽關】陽關是中國古代陸路對外交通咽喉之地,是絲綢之路南路必經的關隘。位於甘肅省敦煌市西南的古董灘附近。西漢置關,因在玉門關之南,故名。和玉門關同為當時對西域交通的門戶。

秦時明月

漢時關

夕陽西下

與你共賞

第七站:千年的生命/千年的沙漠奇觀

【莫高窟】 莫高窟,俗稱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於十六國的前秦時期,歷經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歷代的興建,形成巨大的規模,有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泥質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地。 1961年,莫高窟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1987年,莫高窟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莫高窟與山西大同雲岡石窟、河南洛陽龍門石窟、甘肅天水麥積山石窟並稱為中國四大石窟。

【月牙泉鳴沙山】風景名勝區位於甘肅省敦煌市城南5公里處,包括鳴沙山,其山東西長40餘公里,南北寬約20公里,主峰海拔1715米。月牙泉處於鳴沙山環抱之中。其形酷似一彎新月而得名。1994年被定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榮獲「中國最美的五大沙漠之一」等榮譽稱號。2015年7月20日,被批准為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你是風兒

我是沙

趁著陽光還在

我們一起聊聊

第八站:沙洲-農作物調研

沙洲(今敦煌)--甘肅省酒泉市代管縣級市,位於河西走廊的最西端,地處甘肅、青海、新疆三省(區)的交匯處。東經92°13′~95°30′,北緯39°40′~41°40′。總面積3.12萬平方公里。總人口18萬,全市經濟主要以農業為主,旅遊服務業次之,敦煌因曾經的輝煌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而聞名於世。敦煌位於古代中國通往西域、中亞和歐洲的交通要道——絲綢之路上,曾經擁有繁榮的商貿活動。以「敦煌石窟」、「敦煌壁畫」聞名天下,是世界遺產莫高窟和漢長城邊陲玉門關、陽關的所在地。2012年,入選「2012年度中國特色魅力城市200強」。中國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你+我

一起快樂

第九站:黃河雕塑藝術/了解古老的水利設施

【黃河母親雕像】黃河母親像位於蘭州市黃河南岸的濱河路中段、小西湖公園北側,是全國諸多表現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的雕塑藝術品中最漂亮的一尊。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在全國首屆城市雕塑方案評比中曾獲優秀獎。雕塑由甘肅著名的雕塑家何鄂女士創作,長6米,寬2.2米,高2.6米,總重40餘噸,由「母親」和一「男嬰」組成構圖。分別象徵了哺育中華民族生生不息、不屈不撓的黃河母親,和快樂幸福、茁壯成長的華夏子孫。該雕塑構圖簡潔,寓意深刻,反映了甘肅悠遠的歷史文化

【黃河鐵橋】蘭州中山橋俗稱「中山鐵橋」,「黃河鐵橋」,舊名鎮遠橋,位於濱河路中段白塔山下,被稱為「天下黃河第一橋」。它建於公元一九七年(清光緒三十三年)。工程由德國商人承建,共花了白銀三十萬六千餘兩。橋兩端分別築有兩座大石坊,上刻「三邊利濟」和「九曲安瀾」。橋有四墩,下用水泥鐵柱,上用石塊。弧形鋼架拱梁,是後來進行加固工程時增建的。1919年,鐵橋受戰火影響,中斷了11個晝,後經補修而復通。1942年,為紀念孫中山先生而改名為「中山橋」,橋名沿用至今。

【水車園】蘭州水車,又名天車、翻車、老虎車。為明嘉靖年間(公元1522年--1566年)進士段續所造。至今已有近500年的歷史。蘭州水車是一種利用黃河水流自然的衝擊力的水利設施,水車輪幅直徑達16.5米,輻條盡頭裝有刮板,刮板間安裝有等距斜掛的長方形水斗。水車立於黃河南岸,旺水季利用自然水流助推轉動;枯水季則以圍堰分流聚水,通過堰間小渠,河水自流助推。 當水流自然衝動車輪葉板時,推動水車轉動,水斗便舀滿河水,將水提升20米左右,等轉至頂空後再傾入木槽,源源不斷,流入園地,以利灌溉。這種通過水車轉動,自動提水灌溉農田的水利設施,是古代的"自來水工程"。

媽媽

我愛您

敦煌-飛天

與你一起飛舞

敦煌澳源--西北旅行專家

喜歡,別忘關注~

一起來和澳源聊聊河西走廊的故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敦煌市澳源國際旅行社 的精彩文章:

TAG:敦煌市澳源國際旅行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