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黃煌針對美國中醫師問題的回答

黃煌針對美國中醫師問題的回答

本文為美國中醫師麥考先生來信問黃煌老師的幾個問題。黃煌老師說:他的中文很好,是我《中醫十大類方》英譯本的翻譯者。他對經方非常感興趣,也有研究,還開設了專門的經方博客,並在台灣推廣經方。



問:體質能不能發生變化?如果能變的話在什麼情況下是發生的?



:體質是能變化的。影響體質變化的因素主要有年齡、疾病、環境以及飲食、運動、用藥等生活方式。




比如年輕時是柴胡體質,但隨著年齡的上升,可能轉變為柴胡大黃體質,如果原來用四逆散就能有效,而這個時候,就需要用大柴胡湯了。也有本來是桂枝體質,但由於生活方式不科學,導致體重上升,血糖代謝紊亂,甚至心臟、腎臟發生病變,有可能出現黃芪體質,就要用黃芪桂枝五物湯了。 還有,過度治療或用藥不當,也可以導致體質改變,比如長期服用黃連、大黃,可以出現四逆湯體質。




問:一般來說,人生病的時候會根據其體質生病。就是說人的病證平時和體質是相關的。不過有的時候病人的證跟它的體質是不同的。 在這情況下應該怎麼處理?而且怎麼能判斷, 診斷?




:要回答這個問題,必須弄清經方方證學說。方證學說的核心內容是方證相應,也就是說:臨床有什麼方證,就用什麼方。這是經方醫學的原則。




方證的構成是什麼?是體質與疾病。但不同的方證,其體質與疾病的構成比例是不同的。有的方,是對體質的,比如炙甘草湯,就是適用於消瘦、貧血的體質。而有的方,則是對疾病的,比如梔子厚朴湯,就治療一種「心煩、腹滿、卧起不安」的病症。但也有的方,即對病,有對體質,如大柴胡湯,既能對胰腺炎、膽石症、支氣管哮喘、反流性胃炎有效,也對代謝綜合征、肥胖等一些全身性疾病有效,特別是對一些更年期婦女,突然體重上升,向心性肥胖,便秘、甲狀腺囊腫、子宮肌瘤、乳腺小葉增生等,大柴胡湯使用後,可以改變體質,恢復體形等效果。所以,使用經方,有的時候是對病用方,有的時候是對人用方,也有的時候,是即對病用方,又對體質用方。




一般來說,掌握方證以後,臨床就能夠作出正確的判斷了。 如果臨床遇到患者的疾病的屬性與體質的性質不相符合,一時間又無法判斷何方證的時候,可以先對病用方,如果效果不好,再對體質用方。




問:你對歷史有不少的興趣而且已經學了很多,你碩士論文的題目是孟河派的治療法。孟河派的醫生也算的是高手的。請跟我們比較一下張仲景的經方和費伯雄或其他孟河派醫師的處方。



:孟河醫學流派是一個地方性的流派,18世紀開始到上個世紀上半葉,在江蘇南部一個名叫孟河的小鎮上有著好幾家歷代相傳的名醫。他們培養了很多醫生,大多成為上海、南京這一帶的名醫。後來人們稱為「孟河醫派」。




這些醫生,都是農村的開業醫生,是全科醫生,內科、外科、喉科都很擅長,既用湯藥,又開刀,貼膏藥,還會針灸。他們很會看病,特別是看當時的常見病,比如外科感染、傳染病以及當時中國人常見的虛勞病(可能是結核病)。他們的處方基本上是經驗方,公開的僅僅是藥物,但劑量大多不明,而且方證的表述不清晰,一般需要通過師徒之間的口授心傳才能領會。




而張仲景的經方,不僅組成是公開的,其方證也是比較具體而明確的,是醫學的規範,這是孟河醫家所無法與其相比的。學中醫,還是要從張仲景的經方開始。




問:有人說,複雜的慢性病必須使用相應大及複雜的藥方。反而經方的味葯平常較少而簡單。 請跟我們分享一下怎麼以經方為治較嚴重,如癌症,心臟病,糖尿病候證的慢性病。




:需要說明,治療大病重病,也未必一定要大方。但確實,臨床有許多疾病由於病情複雜,單用一兩首經方會感到無法顧及全面。如何辦呢?我的經驗是合方。




所謂合方,就是將幾首經方聯合使用,以擴大主治的範圍,可以對付那些病情複雜的慢性病,比如,我治療糖尿病,經常使用黃芪桂枝五物湯合桂枝茯苓丸,治療癌症,我經常用小柴胡湯合五苓散,或炙甘草湯合麥門冬湯。還有治療老年人的高血壓、腦梗,經常使用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合桂枝茯苓丸,或合梔子厚朴湯。治療支氣管哮喘,經常用大柴胡湯合桂枝茯苓丸。




但是,經方中也有不少大方,可以用來治療大病重病的,比如溫經湯,藥味12味,可治療婦科病的月經不調、閉經等。再比如薯蕷丸,藥味有21味,可以治療腫瘤化療以後的體質調理。




問:人都說治病不如預防病,經方當然能治病。關於養生呢? 經方能不能使用為養生?




:經方主要是治病的,沒有疾病,一般不需要服用經方,尤其是長期服用經方。但是,在中醫看來,疾病與健康之間,沒有明確的界限,許多人都可能有患有某種疾病的可能性或疾病趨向,這就是我說的體質。




也就是說,在明確體質狀態以後,每個人都應該有一些適合自己服用的藥物或配方,如人蔘體質,可以經常服用人蔘,或炙甘草湯,或生脈散等;如果是黃芪體質,則可以服用黃芪,或黃芪桂枝五物湯、玉屏風散等。




但是,藥物畢竟是藥物,不能將藥物當做食物來使用。換句話說,這種養生方不需要每天服用,而是有身體不適的時候,有方證的時候,才可以服用。經方的養生,還是通過治病來實現的。



問:我們中醫有兩千年多寫下來的歷史了,有天才和臨床經驗豐富的醫師也加了其的貢獻,創造自己的醫療派或特殊治療法。 也可以說我們中醫有各種各樣的醫療法。 經方的特點在哪裡?經方的獨特在哪裡?




:經方的特點是比較明顯的。




第一,經驗性強。經方多從單味葯發展而來,由藥物發展為方劑,經過千錘百鍊,包含了古人的實踐經驗,形成的過程相當緩慢,決非出自一人一時之手,可以說凝聚著無數智者的心血。比如桂枝湯,究竟是誰發明的,已經無法考證;仲景方,並不是指仲景個人的經驗方,而是他收集整理的古代經驗方。




第二,重在治病。經方多用藥性較猛,帶有偏性的藥物,所謂「葯不瞑眩,厥疾不瘳」,輕如麻黃桂枝,重如大黃附子,毒如烏頭巴豆,劇如芫花大戟,這是與經方治病的特點有關,而不是如後世的配方,多用一些補藥和食物,如熟地、人蔘、石斛,如菊花、梅花、厚朴花、代代花,如絲瓜絡、荷葉梗、扁豆、黃豆,以及牛肉、鹿筋、羊腎、豬肚,皆入葯。



第三,配伍嚴謹。經方相當嚴謹,動一葯即換一名,甚至改一量即換一名,主治與功效也隨之發生變化。體現了嚴格的構效關係,表現出古典樸素的結構美。




第四,經方的主治比較明確,具體,真實。《傷寒論》《金匱要略》中的記載雖然表述比較簡略,但都來源於臨床,是真實的,客觀的。只要通過有經驗臨床醫生的解釋,可以破譯每張經方的主治範圍。




所以,經方利於傳授。而後世的處方所主治的則是「陰虛」「陽虛」「水虧」「火旺」「上實下虛」「一切風」「五勞七傷」等病理概念,它的適應範圍比較浮泛。第五,經方的藥味少,用的是平常葯。葯價便宜,適合於大眾,有利於減輕國家的醫療負擔。




問:你以前說徐靈胎寫的書給你很大的影響, 令你思想方式發生變化。他的想法概念有什麼特點,在臨床上能怎麼幫我們看病?



:我是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開始讀徐靈胎先生的書的,那個時侯正是我學習研究中醫的迷茫期、困惑期,但讀了徐靈胎先生的書,思路就清晰多了。




他的《醫學源流論》氣勢磅礴,將中醫學當做一部歷史來看待,他批評了宋金元明清代醫學存在的問題,強調了《素問》《靈樞》《傷寒論》《金匱要略》《神農本草經》在中醫學中的指導地位。讓我知道要歷史地、客觀地分析中醫,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中醫形態。




他的《慎疾芻言》是一本批判當時醫學偏向弊端的書,全書言簡意賅,思想犀利,對我的震動也很大,因為清代醫學存在的濫用補藥、不注重個體差異、不注重煎服法等臨床技術的問題,當代的中醫依然存在。




他的《傷寒論類方》,從類方的角度演講《傷寒論》,別出心裁,將中醫學中最具有科學性的方證作了深入的解析,為經方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徐靈胎的書,思想性極強,他不是教一方一葯的,而是教人們如何認識中醫,如何學習中醫,如何治病,如何研究醫學。





<END>



轉載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本文由中國中藥雜誌微信(CJCMMYC)平台編校發布,請尊重他人的勞動果實,公眾號轉載請務必註明出處及微信號。


繼續給大家推薦《

本草食味-一本至味的本草鑒賞圖集

》,點擊

閱讀原文

可直接購買




阿萊編著的《本草食味》精選《本草綱目》中100種可食用的本草植物,它們或可慢熬一碗清淡溫粥,或可沉浮一盞馥郁清茶,或可醞釀一壇酣醇美酒,或可烹飪一碟昧美佳肴……甄選重量植物學家奧托?威廉?湯姆、儒學家細井徇等大師精美手繪作品。書中有關於本草的美麗傳說,也有對本草食用性以及本身特性的精準說明,讓你感受本草植物帶來的別樣溫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中藥雜誌 的精彩文章:

你會用「酒」嗎?
我刊多位編委獲得2017年中國高被引學者!

TAG:中國中藥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