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體溫計最大刻度為什麼是42℃,發熱能燒到50℃嗎?

體溫計最大刻度為什麼是42℃,發熱能燒到50℃嗎?

人發燒有沒有可能達到50℃?達到50℃是什麼概念?

答案非常確定,人體體溫沒有可能達到50℃!

這可以從經驗和理論兩個方面來說明。

發熱和體溫過高

說起發熱,似乎人人都能說出個子丑寅卯。

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並不是人體體溫超過正常範圍都叫發熱,體溫超過正常並不一定是發熱,而是分為兩種情況:發熱和體溫過高。

發熱的經驗性最高體溫限值

雖然,有關人體體溫調控的確切機制目前尚不確知。但是,早已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建立了很多具有相當說服力的理論。

按照目前的理論,人體正常體溫受體溫調節機制的控制。

當感染等因素刺激,體溫超過正常範圍,但是仍受體溫調節中樞的控制,稱為發熱。也就是說,只有還在體溫調節控制下的體溫超過正常範圍才叫發熱。

目前認為,發熱反應的存在一個最高體溫限值,這個最高限值是目前經驗性的,發熱時人體體溫很少超過42℃。這也是我們常用的人體體溫計最高刻度為42℃的原因。

最高體溫記錄是46.5℃

當某些情況下,人體體溫不再受體溫調節中樞的控制,這種體溫升高被稱為體溫過高。基本僅見於熱射病(我們通常說的做嚴重的中暑)和少數中樞神經性疾病。

目前,錄得人體體溫記錄是46.5℃。

事情發生在1980年美國熱浪中的亞特蘭大。這位「人體體溫最高記錄創造者」是一個典型的「no zuo no die」主義者。事發當天7月10日,最高氣溫37.2℃,相對濕度44%這位麵包師一整天都在爐灶間做烤制工作,期間喝了1~2品脫(1品脫約568毫升,就是我們常見的大瓶啤酒瓶的容量)伏特加(最低度數是40度)。

高環境氣溫下,長時間進行高溫操作,再大量喝催命湯(酒精是強利尿劑),導致熱射病發生。

入院時患者深昏迷,體溫爆表——超過42℃。

經過系列處置,25分鐘後,經直腸測得的核心溫度為46.5℃。

所幸,經過24天治療後,患者出院,沒有留下永久性腦傷害的後遺症。

46.5℃,也是歷史上錄得的沒有永久性後遺症的最高人體體溫記錄。

但是,再強調一次,這個記錄是熱射病,即體溫不受體溫調節中樞控制的結果,不是通常說的發熱。

42℃的「巧合」

不僅體溫調節的機制目前尚不確知,甚至人體溫度感受的機制和感受器都不清楚。

傳統上一直說,人體有專門的溫度感受器,可以精細的感知不同的溫度。事實上,這只是一種推測的說法,一直以來根本不知道這個感受器為何物,以及如何工作。

1997年,辣椒素受體克隆成功為人體感覺受體的認識帶來極大推動。

現在已知,辣椒素受體並非是辣椒素專屬受體,而是可以被幾十種因素激活,本質上

是瞬態受體電位(TRP)受體家族的一員,被命名為TRPV1。

這個家族已經發現27各成員,其中有幾個可以被相應範圍的溫度激活,包括TRPV1

≥42℃,TRPV2≥52℃,TRPV3 介於 32°C~39°C,TRPV4 介於27°C~34°C,TRPM8 介於17~34°C,TRPA1 ≤17°C。

因此,科學家一度認為,TRP就是溫度感受受體。但是,動物實驗證明,這些受體基因敲除的動物,相應的溫度感知並不完全消失。表明,還有其他未發現的溫度感受受體的存在。

但,值得注意的是,TRPV1的42(或43)℃、TRPA1的17(或15)℃,都是經驗的傷害性高溫和低溫界值,即高於或低於這個溫度我們會感覺熱燙(熱痛)或寒冷(冷疼),長時間暴露可以造成組織損傷。

表面上看,經驗與實驗在這個兩個數值上「巧合」了。事實上,可能說明,我們的經驗這一次是對的。

傷害性感覺神經與傷害性溫度

更「巧合」的是,現在已知,人體軀體感覺的初級感覺神經(這些神經的末梢就是過去說的感受器)可以分為兩類:傷害性感覺神經(有兩種,其中一種過去稱為辣椒素敏感的感覺神經),和非傷害性感覺神經。

更更「巧合」的是,可以被傷害性高溫和低溫激活的TRPV1、TRPV2和TRPA1在傷害性感覺神經上表達,而其他感受非傷害性溫度的幾個受體在非傷害性感覺神經表達。

這麼多「巧合」恰巧碰在一起,你還會相信是巧合嗎?

42℃應該並非「巧合」

說了這麼多,回過頭來再來看,人體發熱最高體溫基本不會超過42℃的經驗,應該並非巧合。

下圖是注射細菌脂多糖(常用的實驗性發熱的誘導劑)後動物體溫變化曲線。

42℃,無論從經驗上,還是科學證據上,都應該是人體生理體溫的上限雷池,超過這個限值就意味著上海的可能。

如果,42℃還不那麼絕對的話,43℃,是人體發熱最高體溫的絕對高壓線。

就是說,尚在人體體溫中樞調控下的發燒,人體最高體溫限值是42℃,不會超過43℃。

發燒體溫不會達到50℃

不言而喻。

怎麼做到的?——人體內源性退熱系統

發熱體溫一般不會超過42℃,這是怎麼做得到的?

目前也不確知。

但是,有一點,是大量科學實驗證據證明的,那就是人體內存在著一個內源性退熱系統。

目前已知參與的物質有腎上腺皮質激素(高效退燒,這些年來國內大行其道的用它來做退燒藥不是沒有道理的)、黑皮質素(加壓素、ACTH等神經肽),和一些細胞因子(

TNF-a 、 IL-10等)。

研究發現,在實驗性發熱動物,給予這些外源性物質都會降低發熱的最高體溫和發熱持續時間。

下圖是單獨注射細菌脂多糖,和同時注射細菌脂多糖和糖皮質激素(黑方塊)實驗動物體溫的變化。

這些實驗證明了內源性退熱物質具有退熱效應。

實驗還證實,即使不給於外源性這些物質,發熱也會刺激這些內源性退熱物質的釋放,來平抑溫度。

內源性退熱系統,至少是控制體溫不會無限制升高的機制之一。有沒有其他機制參與也不知道。

但是,發熱存在最高體溫限值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這也是發熱不會燒壞腦袋,不會燒成傻子的道理所在。

因此,人們的發熱恐懼是沒有道理的。

體溫達到50℃是什麼概念?

50℃,是比42℃更高的傷害性溫度,除此之外似乎沒有特別的意義。

倒是,TRPV2的52℃或許有有更深層次的意義,只是目前幾無所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邁德森思達的莊園 的精彩文章:

人死亡前會經歷什麼,咽最後一口氣時會難受嗎?
長時間站立可以減肥嗎?

TAG:邁德森思達的莊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