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耳聾耳鳴看中醫如何辯證治療!

耳聾耳鳴看中醫如何辯證治療!

耳鳴是指病人自覺耳內鳴響,如聞蟬聲,或如潮聲。耳聾是指不同程度的聽覺減退,甚至消失。那麼,這兩種病症應該怎樣進行治療呢?治療的方法又有什麼?今天小編就為大家介紹幾種能夠治療耳鳴耳聾的中醫辨證治療方法,趕緊來看看吧!

風熱侵襲型耳聾

風熱侵襲型耳聾的證候表現是:突起耳鳴,如吹風樣,晝夜不停,聽力下降,或伴有耳脹悶感。

治療方法:銀翹散加減。臨床應用時可加入蟬衣、石菖蒲以疏風通竅;若無咽痛、口渴,可去牛蒡子、淡竹葉、蘆根;伴鼻塞、流涕者,可加蒼耳子、白芷;頭痛者,可加蔓荊子。局部取穴與遠端辨證取穴相結合,局部可取耳門、聽宮、聽會、翳風為主,每次選取2穴。風熱侵襲者,可加外關、合谷、曲池、大椎。

證候表現:突起耳鳴,如吹風樣,晝夜不停,聽力下降,或伴有耳脹悶感。全身可伴有鼻塞、流涕、咳嗽、頭痛、發熱惡寒等,舌質紅,苔薄黃,脈浮數。

病因病機:風熱外襲,肺經受病,宣降失常,外邪循經上犯,蒙蔽清竅,故耳鳴耳聾;風熱上犯,經氣痞塞,則耳內脹悶;鼻塞、流涕、咳嗽、頭痛、發熱惡寒、舌紅、苔薄黃、脈浮數等均系風熱表證。

治則治法:疏風清熱,宣肺通竅。

處方:銀翹散。

方用:銀翹散加減。臨床應用時可加入蟬衣、石菖蒲以疏風通竅;若無咽痛、口渴,可去牛蒡子、淡竹葉、蘆根;伴鼻塞、流涕者,可加蒼耳子、白芷;頭痛者,可加蔓荊子。

療法:局部取穴與遠端辨證取穴相結合,局部可取耳門、聽宮、聽會、翳風為主,每次選取2穴。風熱侵襲者,可加外關、合谷、曲池、大椎。

出處:《中醫耳鼻咽喉科學》·第六章耳科疾病(篇)·第十四節耳鳴耳聾(章)

原文:風熱侵襲主證:突起耳鳴,如吹風樣,晝夜不停,聽力下降,或伴有耳脹悶感。全身可伴有鼻塞、流涕、咳嗽、頭痛、發熱惡寒等,舌質紅,苔薄黃,脈浮數。證候分析:風熱外襲,肺經受病,宣降失常,外邪循經上犯,蒙蔽清竅,故耳鳴耳聾;風熱上犯,經氣痞塞,則耳內脹悶;鼻塞、流涕、咳嗽、頭痛、發熱惡寒、舌紅、苔薄黃、脈浮數等均系風熱表證。治法:疏風清熱,宣肺通竅。

治法:疏風清熱,解毒通竅。方葯:銀翹散(《溫病條辨》)加減。金銀花20g,連翹15g,桔梗12g,薄荷3g,淡竹葉6g,甘草6g,荊芥穗10g,淡豆鼓10g,牛蒡子12g,蘆根10g。有咳嗽者,加楷把葉、杏仁:鼻塞多涕者,加蒼耳子、辛夷;頭痛乏力者,加白芷、川芎;大便秘結者,加火麻仁;還可酌用石菖蒲、路路通等,以行氣通竅。

肝為上擾型耳聾

肝為上擾型耳聾的證候表現是:耳鳴如聞潮聲或風雷聲,耳聾時輕時重,多在情志抑鬱或惱怒之後耳鳴耳聾加重;伴口苦,咽干,面紅或目赤,尿黃,便秘,夜寐不寧,腳脅脹痛,頭痛或眩暈,舌紅苔黃,脈弦數有力。

治療方法:龍膽瀉肝湯加減。臨床應用時可加石菖蒲以通竅。若肝氣鬱結之象較明顯而火熱之象尚輕者,亦可選用丹梔逍遙散加減。局部取穴與遠端辨證取穴相結合,局部可取耳門、聽宮、聽會、翳風為主,每次選取2穴。肝火上擾可加太沖、丘墟、中渚。

證候表現:耳鳴如聞潮聲或風雷聲,耳聾時輕時重,多在情志抑鬱或惱怒之後耳鳴耳聾加重;伴口苦,咽干,面紅或目赤,尿黃,便秘,夜寐不寧,腳脅脹痛,頭痛或眩暈,舌紅苔黃,脈弦數有力。

病因病機:肝膽互為表裡,足少陽膽經入耳中,肝火循經上擾耳竅,則耳鳴耳聾;情志抑鬱或惱怒則肝氣鬱結,氣鬱化火,故使耳鳴耳聾加重;肝火上炎,則面紅目赤、頭痛或眩暈;肝火內熾,灼傷津液,則口苦咽干、便秘溲黃;肝火內擾心神,則夜寐不寧;肝經布脅肋,肝氣鬱結,則胸脅脹痛;舌紅苔黃、脈數主熱證,脈弦主肝病。

治則治法:清肝瀉熱,開郁通竅。

處方:龍膽瀉肝湯。

方用:龍膽瀉肝湯加減。臨床應用時可加石菖蒲以通竅。若肝氣鬱結之象較明顯而火熱之象尚輕者,亦可選用丹梔逍遙散加減。

處方:丹梔逍遙散。

療法:局部取穴與遠端辨證取穴相結合,局部可取耳門、聽宮、聽會、翳風為主,每次選取2穴。肝火上擾可加太沖、丘墟、中渚。

出處:《中醫耳鼻咽喉科學》·第六章耳科疾病(篇)·第十四節耳鳴耳聾(章)

原文:肝火上擾主證:耳鳴如聞潮聲或風雷聲,耳聾時輕時重,多在情志抑鬱或惱怒之後耳鳴耳聾加重。伴口苦,咽干,面紅或目赤,尿黃,便秘,夜寐不寧,腳脅脹痛,頭痛或眩暈,舌紅苔黃,脈弦數有力。證候分析:肝膽互為表裡,足少陽膽經入耳中,肝火循經上擾耳竅,則耳鳴耳聾;情志抑鬱或惱怒則肝氣鬱結,氣鬱化火,故使耳鳴耳聾加重;肝火上炎,則面紅目赤、頭痛或眩暈;肝火內熾,灼傷津液,則口苦咽干、便秘溲黃;肝火內擾心神,則夜寐不寧;肝經布脅肋,肝氣鬱結,則胸脅脹痛;舌紅苔黃、脈數主熱證,脈弦主肝病。治法:清肝瀉熱,開郁通竅。

治法:疏肝泄火,開郁通竅。方葯:龍膽瀉肝湯(《蘭室秘藏》)。龍膽草12g,澤瀉12g,木通10g,車前子15g,當歸10g,柴胡9g,生地黃15g(近代方有黃芩9g,梔子10g)。便秘者加大黃;若下焦濕熱不甚者可酌減木通、澤瀉等葯;若腎虛較甚,虛實挾雜的,可酌加丹皮、女貞子、旱蓮草等。

痰火鬱結型耳鳴

痰火鬱結型耳鳴的證候表現是:耳鳴耳聾,耳中脹悶,頭重頭昏,或見頭暈目眩,胸院滿悶,咳嗽痰多,口苦或淡而無味,二便不暢,舌紅,苔黃膩,脈猾數。

治療方法:清氣化痰丸加減。臨床應用時,可加石菖蒲以開郁通竅。局部取穴與遠端辨證取穴相結合,局部可取耳門、聽宮、聽會、翳風為主,每次選取2穴。痰火鬱結可加豐隆、大椎。

證候表現:耳鳴耳聾,耳中脹悶,頭重頭昏,或見頭暈目眩,胸院滿悶,咳嗽痰多,口苦或淡而無味,二便不暢,舌紅,苔黃膩,脈猾數。

病因病機:痰火鬱結,蒙蔽清竅,故耳鳴耳聾、耳中脹悶、頭重頭昏或頭暈目眩;痰濕中阻,氣機不利,則胸院滿悶、二便不暢;痰火犯肺,肅降失常,則咳嗽痰多;痰濕困脾,則口淡無味;內熱則口苦;舌紅、苔黃膩、脈滑數為內有痰熱之證。

治則治法:化痰清熱,散結通竅。

處方:清氣化痰丸。

方用:清氣化痰丸加減。臨床應用時,可加石菖蒲以開郁通竅。

療法:局部取穴與遠端辨證取穴相結合,局部可取耳門、聽宮、聽會、翳風為主,每次選取2穴。痰火鬱結可加豐隆、大椎。

出處:《中醫耳鼻咽喉科學》·第六章耳科疾病(篇)·第十四節耳鳴耳聾(章)

原文:痰火鬱結主證:耳鳴耳聾,耳中脹悶,頭重頭昏,或見頭暈目眩,胸院滿悶,咳嗽痰多,口苦或淡而無味,二便不暢,舌紅,苔黃膩,脈猾數。證候分析:痰火鬱結,蒙蔽清竅,故耳鳴耳聾、耳中脹悶、頭重頭昏或頭暈目眩;痰濕中阻,氣機不利,則胸院滿悶、二便不暢;痰火犯肺,肅降失常,則咳嗽痰多;痰濕困脾,則口淡無味;內熱則口苦;舌紅、苔黃膩、脈滑數為內有痰熱之證。治法:化痰清熱,散結通竅。

方葯1:清氣化痰丸加減。方中用膽南星、瓜蔞仁化痰清熱;半夏燥濕化痰;茯苓健脾利濕;黃芩苦寒清熱;陳皮、積實行氣解郁;杏仁降氣化痰。諸葯合用,使氣順則火自降,熱清則痰自消,痰消則火無所附。臨床應用時,可加石菖蒲以開郁通竅。

方葯2:加味二陳湯(《醫宗金鑒》)。法半夏、陳皮各10g,茯苓15g,甘草6g,黃芩10g,黃連6g,薄荷3g,生薑9g。加入杏仁、瓜蔞仁、膽南星之屬則除痰之力更強;失眠加遠志、龍骨;鬱結甚加浙貝母、天花粉;若因惱怒轉加,可選用柴胡,青皮、連翹、鬱金,效果更佳。

腎精虧虛型耳聾

腎精虧虛型耳聾的證候表現是:耳鳴如蟬,晝夜不息,安靜時尤甚,聽力逐漸下降,或見頭昏眼花,腰膝酸軟,虛煩失眠,夜尿頻多,發脫齒搖,舌紅少苔,脈細弱或細數。

治療方法:耳聾左慈丸加減。亦可選用杞菊地黃丸或左歸丸等加減。若偏於腎陽虛,治宜溫補腎陽,可選用右歸丸或腎氣丸加減。

證候表現:耳鳴如蟬,晝夜不息,安靜時尤甚,聽力逐漸下降,或見頭昏眼花,腰膝酸軟,虛煩失眠,夜尿頻多,發脫齒搖,舌紅少苔,脈細弱或細數。

病因病機:腎開竅於耳,腎精虧損,不能上奉於耳,則耳鳴耳聾;腎主骨生髓,腦為髓之海,齒為骨之餘,腎元虧損,髓海空虛,則頭昏眼花、發脫齒搖;腎主水,腎氣不固則夜尿頻多;腰為腎之府,腎虛則腰膝酸軟;腎陰不足,虛火內擾心神,則虛煩失眠;舌紅少苔、脈細弱或細數為精血不足之象。

治則治法:補腎填精,滋陰潛陽。

處方:耳聾左慈丸。

方用:耳聾左慈丸加減。亦可選用杞菊地黃丸或左歸丸等加減。若偏於腎陽虛,治宜溫補腎陽,可選用右歸丸或腎氣丸加減。

處方:杞菊地黃丸。

處方:左歸丸。

處方:右歸丸。

處方:腎氣丸。

出處:《中醫耳鼻咽喉科學》·第六章耳科疾病(篇)·第十四節耳鳴耳聾(章)

原文:腎精虧損主證:耳鳴如蟬,晝夜不息,安靜時尤甚,聽力逐漸下降,或見頭昏眼花,腰膝酸軟,虛煩失眠,夜尿頻多,發脫齒搖,舌紅少苔,脈細弱或細數。證候分析:腎開竅於耳,腎精虧損,不能上奉於耳,則耳鳴耳聾;腎主骨生髓,腦為髓之海,齒為骨之餘,腎元虧損,髓海空虛,則頭昏眼花、發脫齒搖;腎主水,腎氣不固則夜尿頻多;腰為腎之府,腎虛則腰膝酸軟;腎陰不足,虛火內擾心神,則虛煩失眠;舌紅少苔、脈細弱或細數為精血不足之象。治法:補腎填精,滋陰潛陽

方葯:耳聾左慈丸加減(《小兒葯證直訣》)。熟地黃15g,山茱萸15g,山藥15g,牡丹皮10g,茯苓12g,澤瀉12g,柴胡6g,磁石15g。補腎益精可加枸杞子、女貞子、何首烏、龜板、附子;養心寧神可加酸棗仁、柏子仁、遠志、合歡皮、夜交藤;芳香開竅可加藿香、佩藍、麝香;氣血雙虧加用黃芪、白朮、大棗、當歸。

氣血虧虛型耳聾

氣血虧虛型耳聾的治療方法有:歸脾湯加減;若氣虛為主者,亦可選用益氣聰明湯加減。局部取穴與遠端辨證取穴相結合,局部可取耳門、聽宮、聽會、翳風為主,每次選取2穴;氣血虧虛加足三里、氣海、脾俞。

治療方法:歸脾湯加減;若氣虛為主者,亦可選用益氣聰明湯加減。局部取穴與遠端辨證取穴相結合,局部可取耳門、聽宮、聽會、翳風為主,每次選取2穴;氣血虧虛加足三里、氣海、脾俞。

證候表現:耳鳴耳聾,每遇疲勞之後加重,或見倦怠乏力,聲低氣怯,面色無華,食欲不振,脘腹脹滿,大便溏薄,心悸失眠,舌質淡紅,苔薄白,脈細弱。

病因病機:脾失健運,氣血生化之源不足,耳竅失養,則耳鳴耳聾;氣虛則倦怠乏力、聲低氣怯;血虛則面色無華;脾虛失運,則食少、腹脹、便溏;血虛心神失養則心悸失眠;舌質淡紅、苔薄白、脈細弱為氣血不足之象。

治則治法:健脾益氣,養血通竅。

處方:歸脾湯。

方用:歸脾湯加減。若氣虛為主者,亦可選用益氣聰明湯加減。

處方:益氣聰明湯。

療法:局部取穴與遠端辨證取穴相結合,局部可取耳門、聽宮、聽會、翳風為主,每次選取2穴。氣血虧虛加足三里、氣海、脾俞。

出處:《中醫耳鼻咽喉科學》·第六章耳科疾病(篇)·第十四節耳鳴耳聾(章)

原文:氣血虧虛主證:耳鳴耳聾,每遇疲勞之後加重,或見倦怠乏力,聲低氣怯,面色無華,食欲不振,脘腹脹滿,大便溏薄,心悸失眠,舌質淡紅,苔薄白,脈細弱。證候分析:脾失健運,氣血生化之源不足,耳竅失養,則耳鳴耳聾;氣虛則倦怠乏力、聲低氣怯;血虛則面色無華;脾虛失運,則食少、腹脹、便溏;血虛心神失養則心悸失眠;舌質淡紅、苔薄白、脈細弱為氣血不足之象。治法:健脾益氣,養血通竅。

方葯:歸脾湯加減。方中以党參、黃芪、白朮、甘草健脾益氣;當歸、龍眼肉養血;酸棗仁、茯神、遠志養心安神;佐木香理氣,使補而不滯;生薑、大棗調和營衛。諸葯合用,既能益氣又能養血。若氣虛為主者,亦可選用益氣聰明湯加減。

方葯:益氣聰明湯(《證漢準繩》)。黃芪15g,人蔘10g,升麻10g,葛根10g,蔓荊子15g,芍藥12g,黃柏10g,炙甘草6g。若痰濕上擾而見眩暈,頭重如蒙,可減去黃柏、芍藥,加白朮、天麻、半夏,以健胃化痰。

其他療法

1、風熱侵襲致耳聾耳鳴,可用滴鼻靈滴鼻,以宣利鼻竅,開通耳竅;可用咽鼓管自行吹張法和耳膜按摩術;

2、可用耳鳴滴劑滴耳:生草烏60g加75/酒精200ml,浸泡1周後可用,每日之次,每次1~2滴。

三、穴位注射選聽穴、翳風、聽會等穴,注入藥物,如丹參注射液、654-2、神經營養葯等,每次2ml,每天或隔天1次。

四、藥酒療法胡桃酒:胡桃肉、胡桃夾、磁石、菖蒲各20g,用黃酒250g浸泡,取酒飲服,每日1~2次,每次20ml,功能益腎補腦,適用於腎虧所致的耳聾耳鳴。

五、食療1、芝麻茶:補肝腎,益脾胃。2、黑豆粥:補脾益胃,並治虛勞。3、冬青子酒:適用於肝腎陰虛性耳鳴。4、菊花明目酒:適用於陰血不足,肝脈失榮所致耳鳴。5、其他如甲魚、海參、枸杞子等用適當製法均有助於耳鳴耳聾的改善。

六、其他

1、葯枕可疏通經絡,安和五臟,健身益壽,一般適用於頭痛頭昏,耳鳴目花,失眠健忘,高血壓等。2、氣功:如鳴天鼓式、梳頭式,對腎虧引起的耳鳴耳聾、健忘等有一定療效。3、養心:中醫很重視養心,強調精神活動對人體的影響,如大喜傷心,大怒傷肝,過思傷脾,過悲傷肺,驚恐傷腎,注重養靜攝生,以清靜養神,抗老延年,七情悅壽而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耳鳴 的精彩文章:

耳鳴久治不愈會有哪些危害
耳鳴不再煩,耳聾可聽見!

TAG:耳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