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衰比腎虛更可怕,為什麼說「脾胃不好百病生」
GIF
通常人們認為:生命的動力源頭源於心臟。其實躲在暗中的脾才是生命的動力源頭,它才是推動全身循環第一動力,其次是腎,再次是肝,沒被人看得起的脾才是推動生命循環的第一能量馬達。
然而現實中許多西醫醫師從來就沒拿著脾當回事兒,說摘除就摘除,完全不知道脾在全身的重要性。其實,脾不僅是全身的能量馬達,同時也是殺菌滅毒的航母級消毒器,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講脾比腎還重要。
1
血生於脾,脾胃不好百病生
中醫認為,脾胃乃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氣血」是人體發育和生理功能的營養能量。
機體供血不足,則面色蒼白無血色,頭昏頭痛,渾身乏力,月經不調,甚至出現低血壓。
而氣血從哪裡來?
血來源於我們吃進去的食物。而食物的消化吸收完全有賴於脾胃的正常運行
。
中醫有:血生於脾
。金代李東垣《脾胃論
》提出:「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
」即脾胃虛弱是一切疾患的成因。
2
脾胃出了問題,會連累五臟
心與脾就像一對母子,心臟病要從脾胃治。
脾負責統籌人的氣血,供養心臟。一旦脾出了問題,不能益氣生血,就會導致人的心血失調,引發心臟疾病。
肝與脾胃互相影響。
工作壓力大,心情不好,就會吃不下飯,其實是肝鬱氣滯導致食欲不振。
反過來,
脾胃也會影響肝臟
,比如脂肪肝出現的根源就在於脾胃無法良好消化食物,使得垃圾處理困難,堆積在肝臟里,從而影響肝的供血和其他功能。
脾胃虛最先影響肺
。
肺主一身之氣,肺氣的盛衰,取決於脾胃的強弱。脾胃虛的人往往會導致肺氣虛,容易患感冒和其他呼吸系統疾病。
脾虛往往腎也虛。
腎氣充足人的精力才會充沛。而腎的精氣強弱,與脾胃能否提供充足的營養滋養腎臟有關。
長期脾虛會導致腎虛,表現為心裡煩熱、容易盜汗,或者畏寒怕冷、手足冰涼。
3
肝藏血,脾統血,腎藏精,精血相生
脾衰的嚴重程度盛於心衰,脾衰嚴重時看文字只看到兩行,大腦會極度疲勞,整日想昏睡,與人交談,只聽到一、二分鐘,大腦會一脹,隨即大腦一片空白,對方談什麼,全然沒聽見,緊接著昏昏沉沉、疲勞至極。
許多人都聽過「虛不受補」這詞,「虛不受補」的要點就落腳在脾上,大病的最終結果是脾受到損傷。因此脾衰比腎虛更可怕。腎水足則脾有力量,寒濕不在。腎水虧則脾衰,則形成寒濕。脾臟濕,腎臟燥,最終演變成心寒、脾寒、胃寒、肝寒、腎寒和腦衰。
4
常按摩穴位,脾好少生病
取穴:足三里、三陰交、中脘穴、脾俞穴、太白;
1.中脘穴
:位於人體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4寸。按摩中脘穴能促進經氣運行,提升胃功能,消眼袋,提升膚色。
2.足三里
:位於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3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處。胃腑疾病和人體強壯要穴,培腎固本,行氣活血,補虛益損。
3.三陰交
:位於小腿內側,踝關節上三寸。健脾補血、活血化瘀。
4.脾俞穴
:第11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利濕升清、健脾和胃、益氣壯陽。
5.太白穴
:位於足內側緣,當足大趾本節(第1跖骨關節)後下方赤白肉際凹陷處。屬脾經上的原穴,也是補脾大穴。
中醫有「
四季脾旺不受邪
」之說,如果一年四季都能夠保持脾胃強健,就可以大大提高抵禦外邪的能力,從而保持身體健康。鼓勵大家多多學習酸鹼平知識,弘揚中華民族食療文化,推廣酸鹼平衡健康理念!
酸鹼平衡在身邊,傳遞正能量與健康的平台;每個月都有免費調病名額(
定期義診:頸肩腰腿痛、類風濕、痛風、糖尿病、前列腺、乳腺增生、子宮肌瘤、月經不調、甲亢、月子病產後風、嚴重失眠、中風偏癱半身不遂等
)家人,也許您患多年的病狀在這裡會發生改變……請點
閱讀原文
,關注「
酸鹼平衡在身邊」


※酸鹼平泥療膏調理宮寒
※我國五分之一人都有的病,尤其是冬天!
TAG:酸鹼平衡在身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