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怎樣提高醫學論文的利用率/國內外期刊的發展與思考

怎樣提高醫學論文的利用率/國內外期刊的發展與思考

中華醫學雜誌編輯部 陳新石主任

怎麼樣提高論文的刊用率,分三個方面:

1.科研設計

2.寫作:英文寫作

3.交一個好的編輯朋友

還有一點,往哪個期刊投!所以講一下國內外期刊的發展與思考。

首先介紹一下中華醫學雜誌:

?《中華醫學雜誌》是中華醫學會會刊,創刊於中華醫學會成立的1915年的上海,當時為季刊,

?1924年12月,改為雙月刊。

?1934年1月,改為月刊。

?1951年1月,《中華醫學雜誌》隨中華醫學會由上海遷入北京。

?2001年1月,改為半月刊出版。

?2005年1月,改為周刊出版。從而開創了我國醫學科技期刊周刊出版的歷史。

2017年11月喜迎創刊102周年

100多年前,我們首任總編輯伍連德博士(雙博士:文學博士、醫學博士),從劍橋回國。創立的這個雜誌,那麼為什麼要創建這個雜誌呢?

一、背景

當時是清朝末年,100多年前的中國「滿目瘡蒼」,肺癆瘟疫流行。1910年東北三省鼠疫(黑死病)大流行。馬來西亞華僑、英國劍橋的博士伍連德應清廷之命,任全權總醫官,深入疫區領導防疫。在伍連德的組織領導下,鼠疫3個月之內即告即控制。1911年他將防疫方案經驗(隔離、戴口罩、消毒等)總結撰寫成論文,1913年發表於「The Lancet」

因為當時國內醫學雜誌很少,而且皆為洋人所辦英文期刊如《博醫彙報》等。為了推廣其衛生防疫經驗和知識,伍連德與顏福慶、俞鳳賓、刁信德等萌發了創辦中國醫生自己的學會和雜誌的夢想。在伍連德倡議下,於1915年在上海成立了中華醫學會,並任首任書記。學會成立不久的1915年11月,經過精心的籌劃,由中國人自己創辦的中國現代醫學的第一本期刊——《中華醫學雜誌》正式創刊。 伍連德任總編輯。他是中國衛生防疫最早的倡導者、組織者、實踐者。

他在《中華醫學雜誌》創刊詞中寄語:「覘國之盛衰,恆以雜誌為衡量,雜誌發達,國家強盛」

二、雜誌記載的歷史

從創刊第1期開始有多篇文章皆為伍連德總編親自所寫,如「論紅熱病」、鼠疫之確切研究、小旱獺(奉天名地鼠)傳染鼠疫之研究等一批文章,從預防鼠疫的方法、控制傳染源等進行系統的論述。為中國的鼠疫防治作出了傑出貢獻,也填補了世界防疫史的空白。1983年由世界著名流行病學家拉斯特主編的《流行病學詞典》中,惟一的中國人就是伍連德。

在19世紀的20~30年代本刊還對當時嚴重危害我國人民的其他傳染病進行了集中的報道。如霍亂、流行性感冒、瘧疾、斑疹傷害、流行病腦膜炎、炭疽、沙眼病[、肺結核綜合治療等進行詳細報道。

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平均壽命只有四十多歲,對腫瘤只有些個案報道

胃癌診治方面:1937年陳國楨報道了胃癌107例診治分析,1947年林兆耆、顧綏岳報道了胃多數性平滑肌肉瘤。

1949年吳英愷報道了食管癌及胃賁門癌的外科治療經驗。

1948年黃志強等在我國率先報道了迷走神經切斷術治療消化性潰瘍的經驗。

1950年黃家駟報道了4例肺癌的切除經驗。

在冠心病領域,周壽愷在1931年在我國率先報道了冠狀動脈血栓形成。

1932年齊大編譯部翻譯介紹了自發性血壓過高。

吳英愷等在1951年報道了採用交感神經切除術治療原發高血壓的經驗。

余南庚在1943年報道了蛛網膜出血症。

周逵在1917年就介紹了糖尿病的亞倫氏療法,倪章祺在1929年詳細介紹了糖尿病的治療方法,沈霽春在1944年介紹了鋅及其節省胰島素的功用。王叔咸在1953年全面介紹了我國糖尿病的概況。

雜誌編輯部於1951年1月由上海遷入北京。

建國初期,雜誌除了報道我國衛生防病的方針、政策和醫學教育外,針對當時如結核病、血吸蟲病、流行性腦炎等,還發表了如血友病、急性胰腺炎(曾憲九、吳蔚然)、小兒外科急腹症(張金哲)、風濕性心臟瓣膜病(劉玉清)等標誌文章。

1955年裘法祖等在世界上報道了首例腦血吸蟲病手術治療經驗。

1956年湯飛凡、張曉樓「沙眼病毒分離技術的改進和沙眼病原學研究」的發表轟動了世界醫學界;湯飛凡如果不是跳樓自殺的話,有可能是世界上第一個諾貝爾獎。

1956年本刊發表了王振義等血漿中凝血活酶因子缺乏症的文章,開創了我國血友病的診治的先河

1957年發表了黃宛等關於北京地區冠心病及心肌梗死的流行病學調查,對我國冠心病的防治起到引領作用。

1958年上海廣慈醫院創救大面積燒傷病人的成功,首開大面積燒傷救治成功的先河。

1961年宋鴻釗「化學抗癌藥物在婦產科的應用」,為絨毛膜細胞癌的治療奠定了基礎;

1963年王忠誠「腦幹腫瘤21例臨床分析」的發表,打破了世界神經外科的禁區;

1963年陳中偉錢允慶等「前臂創傷完全截肢的再植一例成功報告」等論文的發表,至今在世界醫學史上仍引以為我國而自豪。

1965年曾憲九、蔣朱明等發表「測定人總體水的重水稀釋法」,開創了我國體液方面的研究,受到國際同行的高度評價

雜誌於1966年8月停刊,直到1972年5月在周恩來總理的關懷下,1973年1月本刊復刊出版。

復刊後本刊就醫學科學熱點、難點問題進行重點報道,如:糖尿病、冠心病、移植外科、神經外科、顯微外科、遺傳學、基因、蛋白質譜等世界領先的論文,如:

1978年劉彤華,陳敏章等在我國報道了首例「結腸幼年型息肉癌變(印戒細胞癌)一例報告」否定了文獻認為結腸幼年型息肉沒有惡變的結論

湯釗猷等的「30例小肝癌的診斷、治療與預後」

韓濟生等的「大鼠電針鎮痛受中樞與5-羥色胺和嗎啡樣物質的雙重製約」;

陳灝珠等的「希氏束電圖檢查的臨床應用」;

夏家輝等的「2079例新生兒染色體分析」、「人神經性耳聾多肽因子樣基因克隆和表達分析」

黎磊石等「雷公藤治療腎炎的臨床與實驗研究」

黎介壽等「255例腸外瘺的治療經驗」;

郭興伯、屠呦呦等「雙氫青蒿素與磷酸喹派治療惡性瘧的隨機比較分析」

三、《科學時報》在2009,9,23發表了名為:中國對世界醫學的貢獻的文章,如下

10』伍連德:肺鼠疫研究;《中華醫學雜誌》第一期1915,1:13-33 ;1918,4(2):69-73.

50』湯飛凡、張曉樓:沙眼病毒; 《中華醫學雜誌》,1936,22(10):867-878;1957,43(2):81-86.

1958 上海廣慈醫院:大面積燒傷; 《中華醫學雜誌》,1958,44(12):1131-1134.

1960 協和醫院宋鴻釗:絨毛膜上皮癌化療成功;《中華醫學雜誌》,1963,49(4):209-218.

1963 上海六院陳中偉:斷手再植; 《中華醫學雜誌》,1963,49(10):615-618.

60』- 70』中國醫學科學院:食管癌研究; 《中華醫學雜誌》,1962,48(12):770-773;1973,53(8)451-453.

70』- 80』湯釗猷、吳孟超:小肝癌研究; 《中華醫學雜誌》,1973,53(8)454-459;1978,58(10):608-610.

80』- 00』王振義與哈醫大:細胞分化與急粒白血病;《中華醫學雜誌》,1975,55(10):712-715.

這些都是發表在我們中文雜誌上。所以建議把好文章留在我們國內。

四、中國核心期刊的研究現狀

(1)《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由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編製。

從1999年以來對1300種核心期刊,進行17種指標的引證分析。2002年對1878種核心期刊, 進行了引證分析。2016年100種傑出期刊,核心期刊2816種。

(2)《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來源期刊》—由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編製。

至2016年選擇各學科核心期刊1030種,核心擴展庫期刊431種,共計:1461種.

(3)北京大學圖書館(北大核心)

(4)核心期刊研究的作用:方法有載文法、文摘法、引文分析法等進行定量和定性分析

其作用:

A:有助於期刊論文質量評價。(論文評選、審稿、優化高質量論文).

B:有助於期刊質量評價。

C:有助於期刊的合理競爭(吸引稿源、提高學術、為務水平).

D:有助於優選期刊,指導閱讀和投稿。

(5)與國外著名期刊差距

刊期:我國以月刊、雙月刊、季刊為主佔95%,而周刊、旬刊、半月刊只佔5%。大多數期刊的年刊稿量在200多篇。

美國、英國等西方發達國家大多為周刊。亞洲韓國的周刊也占期刊的30%,另外如美國的《Science》和英國的《Nature》一年的發稿量分別達近3500篇和4000多篇.

被美國(SCI)選用189種(截止2016年9月)不含我國台灣省。【2015年SCI、EI、和ISTP共收錄科技期刊8800多種(美國4321、英國2836種)】被英國《科學文摘》收錄的為92種。所以我們國內跟國外的SCI期刊差距還是相當大的。

世界各主要國家的科學產出能力,科學的國際影響力及科研績效

(6)期刊的評價指標(17種)

總被引頻次;

影響因子;

即年指標;

自引率;

他引率;

普賴斯指數;

引用的半衰期;

五、如何看待SCI?

SCI由美國信息研究所於1955年建立的科學引文資料庫,發展而來,1972年逐步完善,並逐漸成為世界大多數國家評價期刊和論文質量的一個標誌。但是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SCI也存在著不足和缺點,文章被SCI收錄,也並不是代表論文的質量就很高。還要看該論文是否能被人引用。

所以,期刊又以其被引證的頻次和影響因子來劃分論文的質量—《期刊引證報告》

六、撰寫論文的目的

為了促進學術的交流.(這就需要投雜誌影響力大的雜誌)

為了晉陞職稱.

為了獲獎(各種獎勵).

為了經濟利益(一般要申明).

七、論文發表的有關科研道德

生物醫學科研論文發表中的不道德行為如科研設計造假、數據作假、違反倫理、作者違規署名、重複發表、剽竊等方面鮮見披露。1980年被揭露的美國耶魯大學醫學院的糖尿病學家V·索曼發表的12篇論文中原始數據除了失蹤就是偽造,其文章最終被撤銷。在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初,德國的4名醫學研究人員曾在國內煙草商的授意下發表了多篇有關「吸煙無害健康」的論文。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范·帕里耶斯教授,曾通過造假行為在美國《科學》等刊物上發表了數篇研究論文,並在申請科研基金時杜撰合作者的姓名和數據。美國貝爾實驗室的知名科學家舍恩至少在16篇論文中造假。轟動20世紀的美國巴爾的摩案,其研究結果是拼湊出來的。

論文撤稿不只是在中國:

1.1980年美國耶魯大學V · 索曼12篇論文被撤銷(數據造假或篡改);

2. 20世紀90年代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范· 帕里耶;貝爾實驗室的舍恩(造假)

3. 2006年韓國首爾大學黃禹錫(造假)

4. 2017年107篇中國學者論文被撤銷(涉及521人中11人無過錯,486人有不同程度的過錯,24人待核實)

5. 中華醫學雜誌撤銷的論文(剽竊、署名、重複發表)

過去的10多年裡嚴重違規研究的案例有增無減。《編輯學報》等刊物不乏報道過這種的造假案,其中涉及諾貝爾獎得主。

隨著對科技獎勵力度的加大,以及科技論文與研究生畢業、職稱晉陞等的掛鉤,國內極少部分的科技工作者為獲得眼前利益,無視科研論文發表的道德規範。近年,筆者遇到的重複發表、剽竊、支解論文也不乏其例,如剽竊抄襲國外已經發表的學術論文,拿到國內的學術期刊來發表;有的盜用他人的研究結果發表;有的將同一課題的論文一分為三在不同的雜誌上發表出來;有的一篇文章在兩本期刊重複刊登。這些都是不符合科研道德規範的。

廣大的生物醫學科技工作者,在從事醫學科學研究中應遵循道德規範,使自己的行為符合《赫爾辛爾基宣言》以及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學會的《科學研究中的道德規範》中已有的明確規定。具體歸納如下:

1.規範負責的醫療科研實踐措施,科研工作者培訓中,首先進行職業道德培訓階段的學習,以有經驗的科學工作者為學習的榜樣,崇尚嚴謹的科研道德。

2.完善機構的組織形式,促進各學科機構之間進行交流和合作,重視公平競爭原則,同時保護科研工作免遭不正當行為的侵犯,避免因人員的流動使原有研究成果的流失。

3.對論文原始數據的分析和發表進行必要的審核。原始數據、影像資料應永久保存。

4.論文作者的署名應遵循有關的國際準則和道德規範,並根據對論文真實貢獻與責任的大小排序,由作者親自簽署,並申明與該研究有關的利益衝突。

5.對前人、競爭對手及共事者的成果應加以肯定和重視,該署名應署名,該引出文獻的必須引用。

6.對涉及人體及其他研究,其研究機構的倫理(道德)委員會應監督、核實批准。並應該提供被研究者的知情同意書。(如有關胚胎幹細胞、腫瘤的新葯治療等)。

7.減緩超負荷壓力的措施,既要對確有成就者給予獎勵,又要避免成就的高度壓力,而倉促發表成果。

8.對涉及違犯醫學科研道德的學術劣跡形為,應視具體情況中進行嚴肅處理

《中華醫學雜誌》編委會堅決反對和抵制生物醫學領域的學術劣跡和不道德行為,對稿件實行嚴格的同行審稿制度,並且對審稿人的身份、學術地位等進行嚴格審核。對作者的署名做出了明確的規定,對一稿兩投或一稿多投定出嚴厲的處罰制度。如果發現有學術造假或者論文重複發表,只要證據確實,即在期刊上發表撤銷聲明,並通知有關所有資料庫中將該文章刪除,本刊也曾經處理這樣的論文,但畢竟已經造成了不良影響。

相信通過作者、讀者和編者共同努力,遵守生物醫學論文發表的道德規範,營造一個良好的學術道德氛圍,還學術研究和論文發表一片藍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粉紅驛站 的精彩文章:

第十屆乳腺疾病泉城論壇擷英-聖安東尼奧會議專題

TAG:粉紅驛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