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有一種「上帝視角」,叫身處優越嘲笑他人

有一種「上帝視角」,叫身處優越嘲笑他人



當你對別人的生活評頭論足時,請不要忘記別人的出生條件並沒有你那麼優越




作者:牛皮明明


來源:聽明明吹牛皮   微信號:niupimingming



這兩年,一直在聊階層,一個普通人想往上走一級,哪怕只是短短的一厘米,或許都要用盡一生。



 


我們的生活有很大的差異,有些人富貴逼人,有些人窮困潦倒。人的選擇也一樣,有些人可以輕易做出一個決定,有些人則要思前顧後,需要承擔選擇的成本。




但富足和貧困之間,還有一個詞叫悲憫心。當你對別人的生活評頭論足時,請不要忘記別人的出生條件並沒有你那麼優越。


 


01




專欄作者張兆傑講過一個自己的故事。


 


他說:他一生送出的最珍貴的禮物,是一張揉皺了的郵票。


 


小學四年級時,他報名參加了一個「全國作文大賽」,大賽要求,每個人的作品都需要寄到市裡。


 


當時這種市級比賽,可以上升為校級活動。提前一個月,學校就開始大肆宣傳,不管每個人寫得好不好,都會被老師逼著寫千百字文章,拿去充數。唯獨班裡作文最棒的姑娘,卻一直沒有寄作品。


 


這個女孩因為成績好,常被全班女生孤立。同桌笑話她:「切,看她平時愛寫作,關鍵時候寄都不敢寄,還不如我呢。」班裡很多學生開始起鬨,女孩的臉瞬間漲紅,低著頭,不說話,一直咬著自己手指,恨不得快把手指咬斷了。


 


晚上放學,張兆傑路過這個女孩的家,看到女孩正在整理一堆撿回來的瓶子換錢。張兆傑恍然大悟,明白了姑娘不是不敢寄作品,是她捨不得花5毛錢買郵票。




回想剛剛在教室里,自己還跟同學起鬨,瞬間張兆傑覺得自己真的很醜陋

……


 


後來張兆傑買了一張郵票,故意揉皺了,騙女孩說自己撿到的。女孩寄了作品,獲得了全國作文大賽優秀獎。

 


二十年過去了,當年那個女孩已成為暢銷書作家。前幾天,他收到了這個女孩即將出版的樣書。書里女孩講了當年的故事,省略了同學對她的嘲笑,可張兆傑終生難忘。


 


這樣的故事,發生在我們每個人的童年裡,或許有些對他人的嘲笑,我們已經忘記。




但被嘲笑的那個人,卻會一直帶著自卑和難堪,面對她的人生,那句嫉妒的嘲笑也許是無意的,而帶給別人的傷害,卻是永久的。






02



 


作家余華出版《許三觀賣血記》,1998年他獲得義大利

格林扎納

·

卡佛文學獎

,被邀請到歐洲知名大學演講。


 


余華在講座上,講他小時候的故事,說以前住在他家隔壁的一家四口。過年買不起肉吃,妻子又剛生下兒子,沒有奶水,營養不良,眼看再這樣下去,嬰兒就餓死了。




後來,村裡一對沒有孩子的夫妻,想用三斤肉和兩隻雞,認下他的二女兒。父親猶豫了很久沒有答應。但因為生活,最終父親低頭了,將二女兒送去了那對夫妻家裡。


 


故事還沒講完,台下的一位留學生,站起來大喊:「為了吃肉都能把自己孩子送人,這種父母就不配當父母」。余華停頓了一下,問留學生:「請問你在這裡讀書,每月的生活費是多少?」




留學生回答說:「大約

90

歐(摺合人民幣

701

元)。」


余華又問:「那你,大概多久吃一次肉?」


留學生回答:「如果願意,頓頓都可以吃。」


余華問

那你的錢是自己掙的嗎?」


留學生回答

父母給的


 


余華立馬沉下臉,對那個留學生說:

如果你是靠自己掙錢來國外讀書,我會尊重,可你靠著父母給錢讀書,卻去指責那些比你窮苦的人,

你口中的指責真是令人髮指

,你有沒有想過,他們並沒有你這麼優越的家庭條件

。」


 


試想,那位中國的留學生,如果食不果腹,衣不禦寒,那麼還會不會輕易去指責別人的人生選擇。如果無書可讀,無學可上,那麼是否還能站在道德制高點指責別人的生活?


 



03



 


柴靜有一次去四川大山裡採訪,村子裡做了一大桌子菜招待她。她坐在一個留守的小男孩身邊,小男孩大約五六歲的樣子。吃飯時,男孩剛夾起一塊排骨,筷子歪了一下,沒送到嘴裡,掉在了柴靜腳邊。


 


柴靜彎腰撿起來,順手扔在了門邊的垃圾堆旁,接著採訪。

男孩下意識伸了伸手,

整個採訪過程中,小男孩一直走神,眼睛老盯著外面看。爺爺在旁邊提醒他看鏡頭,男孩害羞地對著鏡頭回答了兩個問題後,又眼睛盯著外面看。


 


柴靜引導男孩說:「你總看向那邊,是在等誰回來嗎?」


 


男孩咬著嘴唇,說了一句話,柴靜沒聽清楚。她湊近小男孩的臉,這下聽清了,小男孩說:

「我

……

……

我能撿回那個嗎?洗洗還能吃。」


 


柴靜震驚了!


 


柴靜感慨,只是一塊掉在地上的肉,卻是那些山區孩子生活里全部的幸福。


 


在我們的潛意識裡,自己認為好多事都是理所當然。




能買得起郵票,是理所當然;能隨時喝可樂,是理所當然;能在過年的時候吃肉,是理所當然;

能用得起

iphone

,是理所當然;能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是理所當然。


 


但對一些人來說

你認為的理所當然

卻是他們生活的天方夜譚





04




有人一出生就能每頓吃漢堡和炸雞,而有些人只能省吃儉用,才能湊夠下一學期的學費。




有人剛剛大學畢業,就可以拿到父母給的幾百萬資金出發,而有人則需要租住在地下室,把微薄的工資分成若干份,精打細算,才能勉強支撐明天的生活


 


物質條件優越的人,又何必出聲指責別人的困苦。




能站在別人生活的位置上去思考,去說話,不輕易指責別人的窮苦是一種修養,不在別人的窮苦上尋找優越感,擁有真正體諒別人的悲憫心,更是一種高級修養。


 


我一個朋友陸先生,是上海著名的投資人,在投資市場,因為工作的需要,每次他都會穿著一身高定西裝,領帶和袖扣都是精心配套的,而每次和同學聚會,他都會換上普通的T恤,把好車放在車庫裡,每次都選擇打車去參加聚會。




看上去他像上海普通的經理人。雖然畢業了二十幾年,可同學關係依然像讀書時一樣自然。




許多人問陸先生為什麼每次參加同學會都這樣穿戴,而他卻說:大部分老同學物質條件沒有自己好,不是因為他們不努力,運氣差,而是因為自己出生在上海,父母是上海第一批成功的商人,自己的起點就比許多同學起點高。




選擇換下昂貴西裝,打車去跟同學聚會,是為了照顧更多同學的感受,讓他們不會有距離感,心理也不會有落差,不妄自菲薄,輕易否定自己的人生。


 


比起那些動不動就在朋友圈裡炫富的同學來說,我這個朋友不知道要高出多少,我發自內心敬佩陸先生的修養。


 



05




主持人孟非曾說過一句話:

所有的優越感不是來自容貌,身份,家庭,財富,成就和權利,而是來自見識和悲憫心。有見識和悲憫心的人,不會把自己有的東西認為每個人理所當然擁有的。


 


作家梁曉聲在書里也講過一個故事,他在北京語言大學任教中文系教授時,大一剛開學,他讓每個學生朗誦課文。


 


他提問第一個女孩,第一個女孩站起來朗誦,朗誦得磕磕絆絆,梁曉聲並不滿意。又叫第二個女孩朗誦,朗誦地很順暢,卻沒有感情色彩。




然後他又讓第三個女孩朗誦,第三個女孩朗誦得聲音洪亮,又富有感情,接近專業播音員的水平,教室里想起一片掌聲,梁曉聲也跟著誇獎這位女生的朗誦。可這位女生突然卻說:


 


「梁老師,這樣比是不公平的,我小時候接受過專業的訓練,但我並不是優秀的水平,如果我的同學她們從小也接受過專業的訓練,一定比我的水平更高。」


 


梁曉聲突然被這個說話的女孩感動。


 


他說一個國家的文明不在於擁有多少金錢,修了多少路,火車跑得有多快,上市了多少家企業,真正的文明取決於這個國家青年人骨子深處的謙卑。







作者:牛皮明明,詩人、作家,曾在西藏流浪多年。擅長寫民國人物,寫那些被遺忘的故事,筆下的每一個人物都能夠讓人熱淚盈眶!微信公眾號:聽明明吹牛皮,ID:niupimingming。


推薦閱讀




給女孩底線教育,給男孩陽光教育




周潤發:人活到極致,一定是素與簡




上了985、211才知道,讀書無用論都是騙人的




百億身家,卻一分錢不留給兒子!原因竟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每周文摘 的精彩文章:

吃老壇泡菜30年,老兩口雙雙得胃癌,這些生活習慣該改改了
父母,才是這個世界上最大的「騙子」

TAG:每周文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