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把工作做更多更好的人,484傻?

把工作做更多更好的人,484傻?

在最初的時候,大家都一樣,基本只能靠出售自己的時間獲取金錢(主要用來支付生活必須的費用)。於是,大家都自然而然地運用第一種個人商業模式,即,「一份時間出售1次」——在最初的時候,「能賣出去」(零售)就很不錯了,「能批量賣出去」(批發)就太好了!人們之所以普遍更看重「穩定的工作」,就是因為這種思想在起作用。

抽象地看,優化第一種個人商業模式的方法倒也直觀:

最普遍的提高單位時間售價的方法是接受更高程度的教育。有些人選擇讀完研究生再去找工作,基本理由是一樣的:雖然不是絕對,可從普遍的情況來看,拿著研究生文憑去找工作,就是比拿著本科文憑去找工作的單位時間售價更高。

與此同時,選擇的價值會自然而然地展現。從整個社會的角度來看,某個職業的社會需求越強,其從業人員整體上能夠獲得的單位時間售價就越高(例如醫生和律師)。

與此同時,那些最終能使個體的單位時間售價越高的專業,學費就越貴,獲得認證的難度就越高——這樣的例子很多,例如新東方廚師學校的學費就比新東方英語培訓學校的學費高出好幾個量級。

在這個階段,很多人做出了最終會被證明為「不明智」的選擇,把自己的「努力」和「付出」與自己的單位時間售價直接掛鉤,於是,他們不由自主地採用如下兩種方式簡單粗暴地提高自己的單位時間售價:

收8小時的錢,干2小時的活,就等於把自己的單位時間售價變成了原來的4倍。跳槽,利用「信息不對稱」(反正老闆沒辦法100%了解自己過往的成績)獲得更高的薪水,跳上三五次,薪水翻番的情況也很多。但從長期來看,這樣做不僅是不明智的,其結果也是很明確的:你見過多少人通過磨洋工或者頻繁跳槽到達里程碑的?一個都沒有。

為什麼竟然「一個都沒有"呢?我們需要花點心思看透背後的原理。你需要徹底弄明白並記住的是:在這個隱形的時間交易場里,每時每刻的」成交價「,其實是時間出售者的」估值「,而非時間出售者的真正」價值「

把股市裡最基礎的概念——成交價、估值、價值都平行地搬過來,對應著去理解,一下子就能明白:

作為賣家,如果一味追求高估值,結果就會和股票市場上那些一味追求高估值的公司一樣——很快」死「掉。為什麼?因為確實有一些不夠精明的買家,但這些買家早晚會被市場淘汰。於是,最終,那些估值過高的公司(的股票)找不到買家,價值自然會一落千丈。

不過,個人出售的時間與公司出售的股票還是有一些不一樣的地方。對上市公司的股票,持有者在放棄持有的時候,還有機會將」燙手山芋「扔給別人,把錢換回來,而時間購買者沒有將其轉讓的機會,只有一個乾脆且直接的選項:不繼續購買。此時,時間出售者要回到市場上,將自己的時間」掛牌出售「,通常表現為重新找工作——看看30多歲的人回到人才市場重新找工作有多難就明白了。

所以,只盯著」成交價「(放到生活場景里就是」薪水「)而不顧」價值「,肯定是一個巨大的錯誤。邏輯上正確的選擇是:不應該關注」價格「,因為它只是」估值「;而應該關注」價值「,而且必須是」不斷增長的價值「。於是,結論就非常明顯了:你最好,事實上也必須,關注且只關注自己的持續成長。

只關注」估值「的人通常不幸福,理由有若干:

那些時常因為」感覺自己的價值被低估「而鬱悶的人,其實應該好好想像自己有沒有被高估的時候——事實上,答案幾乎是肯定的——一定有,還不止一次。若能想到這一點,就沒有什麼值得難過、鬱悶和衝動的了。不時被高估,不時被低估,這才是常態,而價格和價值恰好重合是極小概率事件。再說,在被高估的時候默默接受,在被低估的時候跳腳大鬧,也不是一個思維正常的人會做的事情,對吧?

還有一個事實,可能很多人從來沒有認真想過:你不斷成長的結果,就是你終將被低估——這是必然的。

從」應該更注重價值而不是估值「這個基本事實處罰,我們已經推導出」我們應該關注且只關注自己的持續成長「這個結論,從而可以繼續摸索更好的優化方法。

提高效率這件事並不像很多人想像中那麼難,那麼玄。其實,它很簡單,簡單到連中學生都應該熟練掌握的地步。

在中學物理課本里有兩個重要的概念:

其實,想想就知道:如果兩個任務之間的關係是」串聯「的,那麼有的時候我們可能只需要調整順序就可以提高效率。

如果兩個任務之間的關係是」並聯「的,那麼把它們」串聯「起來就不對了——得想辦法找到可以」並聯「的任務,然後讓他們並行。

讓我們」想想「(養成凡事多想一步的習慣,這樣做不會很累):人生中有沒有可以」並聯「的重要事情呢?如果有,我們就必須把它們」並聯「起來,而不是」串聯「,由此我們會極大地提高人生的效率(注意,不僅是工作的效率)。如果能做到的話,這是何其」偉大的意義「啊!

不著急,慢慢來。

既然出售時間必然是不划算的——之所以有人願意購買時間,是因為購買者覺得划算,不是嗎?——那麼給別人打工肯定是權宜之計。

你可能早就在想:我什麼時候,憑藉什麼,可以讓別人給我打工呢?對,你早晚要成為有能力划算地購買時間的人,而不是不得不出售時間的人——很好!可是,能不能馬上開始呢?有沒有立竿見影的方法呢?還真有:從即可開始,在給別人打工的同時為自己打工。

這顯然是一個」反敗為勝「的故事。從這個意義上看,有些人的選擇是正確的:他們千方百計去明星企業打工,因為在那裡能獲得更多有價值的經驗(有些人無論如何都要去大城市工作和生活,背後的道理其實是一樣的)。

雖然從事實來看,在有些時候明星企業的薪資待遇可能不如普通企業高,但是在明星企業里,」競爭更為激烈「這個事實本身就可能是很大的優勢。人就是這樣,不參與競爭就自然會傾向安逸,停滯不前——越是年輕,就越是如此。

觀察一下身邊的人,我們馬上就會發現人群再一次二分(就好像兩個截然相反的物種一樣):

第一種絕對是大多數,將他們描述為」給薪水打工的人「可能更為正確。他們會不由自主地把工作結果和工作質量與那些看得見、摸得著的金錢回報相匹配。

他們在工作時多一分力氣也不肯花,下班準時就跑(估計他們在上學的時候就是那種下課鈴聲響之前就把書包收拾好的人),永遠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對那些付出更多的人持有永恆的態度:」你傻了吧?」當別人指出他們「不作為」時,他們的反應通常驚人地相似:「就給我那麼點兒工資,還指望我做成什麼樣呢?」

第二種絕對是少數,甚至是極少數。他們在工作上精益求精,寧可少睡一會兒也要把事情做到一定程度才心滿意足,別人休息時他們可能還在工作,甚至好像完全不會去想:「這麼努力還不漲工資,實在是太不公平了!」

我從來都是屬於「給自己打工的人」,即便我跑到一個地方「拿著薪水給別人打工」,也好像沒辦法把那個「為自己做事」的「進程」給殺掉。

從某種意義上看,有1個以上的進程同時進行,不就是「並聯」嗎?現在只不過是在「給自己打工」的同時「給老闆打工」而已。在做每件事的時候,判斷工作結果和工作質量的好壞與高低,有兩個標準:

「給自己打工」和「為自己做事」的人,自然對工作結果和工作質量要求更高一些。其實,每個人在這一點上都是一樣的,看看有多少人在最後一個離開辦公室的時候不會順手關燈就知道了。

在讀高中的時候,我有個同桌經常說這麼一句話:「咱們誰啊?!」這句話的意思是:

雖然這樣想事情的副作用是讓很多人覺得「你真能裝」,但結果確是:選擇不同,做出來的事就不一樣,而且質量與品格都不在一個層次上。「給自己打工」的人,總覺得「還可以做得更好」,於是,接下來的每一步,每一個選擇,每一次行動,都是在另一個層次上進行的,都有更高的標準——隨著時間的流逝,結果自然天差地別。

事實上,第二種人是划算的,而第一種人從長期來看註定是吃虧的,卻自以為聰明。為什麼呢?因為第二種人極大地優化了自己的個人商業模式。他們把自己的同一份時間出售了2次:

這樣看來,對某個差異的解釋就很自然且清楚了:那些拿到兩次回報的人,又怎麼會像那些只拿到一次回報的人一樣,那麼在乎只是其中「一部分而已」的薪水呢?

於此同時,第一種人完全不知道自己正在「被落後」——別人的真正成長就是自己的真正相對落後,這原本就是事實。只可惜,他們不僅看不到,還在「幸福地墮落著」......

「變成另外一個物種」的重要方法之一竟然如此簡單:把自己變成一個「給自己打工的人」。

如此這般,你已經變得與眾不同,因為世界上絕大多數的人終生只會半生不熟地運營第一種個人商業模式「一份時間出售1次」,而你竟然把這種最基本的商業模式「升級」了,變成「一份時間至少出售2次」。

從長期來看,你的收益曲線一定會長成複利曲線的樣子——雖然在開始的時候,別說別人,就連你自己都看不出它和一條斜率不大的直線有什麼區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戴雄的學習筆記 的精彩文章:

TAG:戴雄的學習筆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