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你能止觀了,就能明白萬事萬物一切的道理,這止觀是很要緊的

你能止觀了,就能明白萬事萬物一切的道理,這止觀是很要緊的

《華嚴經凈行品淺釋》12

云何得生處具足。種族具足。傢具足。色具足。相具足。念具足。慧具足。行具足。無畏具足。覺悟具足。

第二段智首菩薩問文殊師利菩薩如何「得堪傳法器」。

云何得生處具足:這是說菩薩修行,怎樣才能得到這一生就成佛了,就具足圓滿道果了?怎樣才能這樣?就是要去修行。生處具足,就是這一生成佛了。

種族具足:這就是生在尊貴的家裡。好像在印度,就有做官的,又有婆羅門、做生意的、要飯的。要飯的這種貧賤的種族,印度的廟裡都不准他們進去拜佛,說他們太邋遢,太賤了。在印度,種族的觀念很重,甚至於貧賤的種族要走那貧賤的路,走路都不能在一起,分別得這樣子!那麼種族具足就是生尊貴家,不生到貧賤的家庭,要飯的家庭。

我這次到亞洲來,首先是回到台灣,見著台灣我們的同胞,非常歡喜!以後就到了香港,在香港停留一個時期,打了一個佛七,又到了泰國。泰國的天氣非常地炎熱,比台灣這兒熱得厲害,真有點過不慣那麼熱的生活,所以我說快點走,就到印度去。

到了印度,所看見的是什麼呢?就是滿街都是餓得面黃肌瘦的要飯的。這要飯的有多少?有蒼蠅那麼多。你坐著車從街上一過,前後左右就滿了,都是要飯的,伸著一個碗,不知道他們說什麼?我聽來好像是說:「南無佛,南無佛。」是不是這麼說?也不太清楚,都是要錢。

這是印度唯一的特產,要飯的人最多。還有,印度最大的特點就是非常邋遢,最不清潔,人到處隨街吐痰、小便,到處都是牛糞、狗糞這些東西;所以在印度關於衛生的問題是談不到的。

我們去朝佛的八大聖地,這八大聖地,每一個地方都沒有清潔的維護,都很邋遢的。它那麼邋遢,你進門口,他還叫你把鞋脫下!那個沙子地上也是很多牛糞、狗糞,但是他叫你把鞋脫下,沾得襪子上都是沙和泥土。到了佛殿叫人脫鞋,這還可以;他不是,就在那個院子里,就叫你把鞋脫下來。但是牛去了、狗去了,他不叫它脫鞋,你說奇怪不奇怪?不單不叫脫鞋,他還讓它們把這些骯髒的東西拉到那地方,他們也不管。

還有政府里導遊的人,就是要飯的,一邊導遊一邊伸著手和你要錢,你看!買火車票,三等的火車上沒有位子,只是站的位子,還擠得喘不過氣來,甚至於都有人擠死在火車上。二等的車票也是那樣,你只可買頭等。

買頭等火車票,要先給一點黑錢,沒有黑錢,無論誰,他也不賣,印度的情形就這樣!佛的各處聖地,也沒有一個完善的保護,所以我這回到印度,看見這種情形,很痛心的!也沒有人在那兒修行,也沒人在那兒保護,這樣莊嚴的聖地,都很荒涼的樣子。

那麼種族具足就是不生貧賤的家,生尊貴的家。怎樣才能種族具足?也就要修種種尊勝的法門、高尚的法門,才能得到種族具足。

傢具足:家,就是每一個人出生的家庭。傢具足,是生在慈善的家庭,正信佛法的家庭。

色具足:色是相貌。佛在過去生中修得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這都是色具足,相貌圓滿端正。那麼下邊這一句又說相具足:色是顏色,相就是三十二相也具足。

念具足:就是正念具足,有正知正見,不生出邪知邪見。

慧具足:慧是智慧。智慧能幫助你修行,你想要修行一定要有智慧;有智慧,才能真正認識修行的法門;真認識修行的法門了,才能依法修行。如果沒有智慧,就不會認識;不會認識,就不會修行,所以這慧具足也是要緊的。現在智首菩薩問怎樣才能慧具足呢?

行具足:怎樣又能得到修行的行門具足?

無畏具足:怎樣又能得到一切時、一切處都無所恐懼這種具足?

覺悟具足:怎樣又能得到覺悟的道理也具足了?

云何得勝慧。第一慧。最上慧。最勝慧。無量慧。無數慧。不思議慧。無與等慧。不可量慧。不可說慧。

這是第三段,智首菩薩問文殊菩薩如何「成就眾慧」。

云何得勝慧:智首菩薩又說,怎樣才能得到殊勝的智慧?

第一慧:怎樣才能得到第一的智慧?

最上慧:怎樣又能得到最上的智慧?

最勝慧:怎又能得到最殊勝的智慧?

無量慧:怎樣才能得到無量的智慧?

無數慧:怎樣才能得到沒有數那麼多的智慧?

不思議慧:怎樣才能得到不可思議,不可以心思、不可以言議的智慧?

無與等慧:怎樣才能得到沒有再可以和他比的這種智慧?

不可量慧:怎樣才能得到不可以稱量的那種智慧?

不可說慧:怎樣才能得到不可說的那種智慧?

云何得因力。欲力。方便力。緣力。所緣力。根力。觀察力。奢摩他力。毗缽舍那力。思惟力。

第四段智首菩薩問如何「具道因緣」。

云何得因力:怎樣得到正因的因力堅固?

欲力:怎樣才能得到欲力,自己願意修的這種力量堅固?

方便力:怎樣才能得到方便這種的力量也是堅固?

緣力:怎樣才能得到緣的力量堅固?

所緣力:怎樣才能得到所緣的這種力量堅固?

根力:怎樣才能得到根的力量堅固?

觀察力:怎樣才能得到觀察的力量堅固?

奢摩他力,毗缽舍那力:奢摩他是梵語,譯成中文,就是「止」。毗缽舍那也是梵語,譯成中文,就是「觀」字。怎麼叫止呢?止個什麼?怎麼就可以止呢?這個止就是停止了,停止也就是一種靜的意思;觀,是觀察的意思,這兩個字合起來叫「止觀」。

佛教的名詞是很多很多的,講這個止觀,修習止觀,怎麼叫止?怎麼叫觀?止個什麼?觀個什麼?都說得很清楚。現在我們在這個講經法會,都不用那些個古有的名詞。這個止,止什麼?止住你的妄想心,止住你的淫慾心,止你的無明,要生出一種智慧。觀察你是不是還有無明?觀察你是不是還有妄想?觀察你是不是還有淫慾的心?這樣比較合用一點。

又可用兩句古詩來把它說明了,這兩句古詩是什麼?

萬物靜觀皆自得 四時佳興與人同

「萬物靜觀」,也就是止觀。你能止觀了,就明白萬事萬物一切的道理,也就是儒教所說的格物的功夫。怎麼叫格物?就是革除你的物慾,返回到你自性上。你能格革除物慾,返本還原,明心見性,然後你才能知至,你的智慧才能生出來。智慧生出來了,才會修行,所以這止觀是很要緊的。

萬物靜觀,那個止也就是個靜,靜止,在英文上叫quiet,就是什麼聲音都沒有了,停止了。甚至於你修止觀修得呼吸都停止了,脈搏也停止了,說那是不是死了?不是。

所以在儒教里說:「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得個什麼?能得個什麼?能得一個明白。明白就是觀察力所產生出來的,也就是「四時佳興與人同」。

四時,是春夏秋冬;佳興,就是最好、最高興的事情。最高興的事情不要自己獨有,不要自己獨佔,和所有的人來一同歡喜,一同快樂,所謂「與人同樂」,這才是真正的快樂。你單單自己一個人得到快樂,這還談不到是真正的,你要能和所有的人都得到這種的快樂。

那麼止觀,把一切的妄念習氣都停止了,生出一切的善法、智慧來觀察。這個止,古人又說:

知足不辱 知止不殆

你若知足,就不會受到侮辱,侮辱就是外人對你不客氣。你若不知足就有一種貪心,有一種貪心就會受到侮辱。因為你貪,其他人也要貪,那麼彼此都有貪,就會生出一種鬥爭來。有鬥爭就是優勝劣敗,力量大的就可以把力量小的壓迫,小的就受到侮辱。

你若常常知足,不去貪,就會沒有侮辱。「知止不殆﹂,你若能知道所止,無論做什麼都能知止,也就是不妄貪,自己做什麼事情都循規蹈矩的,能這樣就不會有危險。你要是不知足、不知止,就會受到侮辱和危險。

修止觀的人,先要停止貪。你把貪停止了,再觀察你的貪根還有沒有?所以下邊這一句就是思惟力:有這止的力量了,又有這觀察的力量了,就要思惟。這思惟也就是禪定,禪是梵語,譯為靜慮,又叫思惟修。那麼你思惟修,也就是思惟你能生出一種定的力量。

止觀講起來很多的道理,不過我們現在可以這樣講。怎麼講?拿它當戒來講。止,就諸惡不作;觀,就要眾善奉行。你能諸惡不作,就是止;你能眾善奉行,也就是觀。

我們人修行,不要知道得太多;知道太多,不去修行,反而誤事。你盡仗著口頭禪,口頭三昧,說得是很妙的,行得就很不妙,那是沒有用的,就好像開謊花,不結果一樣,花是開得很美麗的,但是沒有真正的果實成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正法明 的精彩文章:

怎樣才一個算有真實修行的人?

TAG:正法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