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二十九 傳統色彩的精彩資料在這裡!寫論文可直接引用

二十九 傳統色彩的精彩資料在這裡!寫論文可直接引用

編者按

我們在閱讀色彩文獻時,總會發現一些令人擊節嘆賞的精彩語句,那是色彩專家與學者們殫精竭慮的思想話語。在將它們收藏為個人的色彩研究資料的同時,我們也很想與好色之徒們共同分享。於是我們將它們摘錄編輯並公之於此,以為你們提供獲取、閱讀、引用之方便。一張張筆記卡片鋪墊為色彩智慧之途,是為「斑斕道」。

「晉畫」是一種歷史存在。它經南朝文人的雅化而從「漢畫」中蛻現出來,不但比漢畫更趨精微,而且已基本構築起以「勾染」為特徵的語彙體系:它吸取了佛畫的營養,並在本土繪畫的基礎上而創製了「積色體」與「敷色體」的兩種樣式;它在東晉時完成了自身的體制建設,並在蕭梁時形成了「疏體」與「密體」兩種畫風;它代表著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中土畫風,並不斷地向西域和北中國滲透;它表達著我們民族對於色彩的獨特認知,用「結構」的思維與演繹著色彩;它已開始理性地探究色與線、色與色等的關係,讓中國的色彩繪畫進入了「繪畫的自覺」……總之,它初步完備了中國古典色彩繪畫的基本樣式、語彙與風格,並為唐畫的出演鋪設了宏闊的舞台。

牛克誠著《色彩的中國繪畫—中國繪畫樣式與風格歷史的展開》「代導言」,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2年5月首版,第6頁。

「滿朝朱紫貴」,正紅與紫色,是受人尊敬的士大夫的服色。據《事物紀元》:唐武后時,法郎等譯《大雲經》,並賜紫袈裟。這種賜紫的制度,一直沿用到宋代。紫色不屬正色,雖西方僧眾很少穿它,但也不違律制。唐時,印度佛教,除了黃色外,已統一為赤色。《四分律》南山宗的道宣律師,在《釋門章服儀》中說:「木蘭一色,此方有之。赤多黑少,若乾陀色。……今有梵僧西來者,皆著此色。」可見他雖然推重法藏部的《四分律》,而服色卻順俗而同一切有部。不過,三壞色中的木蘭,其實與赤絳並不相同(參五部服色可知)。木蘭色不如赤絳色的深紅,反而是黃赤雜和而帶黑色,也可以說近於中國的淄色。儘管中國談律,以後都說南山,而服色卻並不尊重道宣的規定。到宋初,從贊寧的《僧史略》看來,僧侶服色,到處不同(也許是唐末衰亂,彼此割據造成的不統一)。如說:「今江表多服黑色赤色衣。時有青黃間色,號為黃褐,石蓮褐也。東京(汴京)關輔,尚褐色衣。並部幽州,則尚黑色。」正黑色,贊寧也說是不如法的。大概是誤解「淄白」、「黑白」的本意,亦為淄色就是黑色吧!

釋印順著《教制教典與教學》,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10月首版,第45頁。

(廣西)三江同樂鄉侗族的便裝以黑色為基調,對襟無領的開懷衣鑲著青綠色的繡花寬邊,袖接兩道彩口,紅藍相映,分外明朗。在這種式樣的侗裝上,充分體現了侗人搭配色彩的功力獨到。紅色的運用在藍、黑的基調中是需要小心謹慎的,袖口的大塊與開氣處的小塊恰當地擺好定勢,花邊中的細碎點綴形成了和諧。小心翼翼是因為必須保證整體的穩重,大膽潑彩是因為生命內在活躍的靈魂。敞開的胸懷間是黑色的胸兜,頸口處三層鑲彩,一是海藍色、二是刺繡,三是彩錦帶,極盡繁複之工托起生動的面容,豐富神秘的世界。

呂勝中著《再見傳統2》北京:生活 讀書 新知 三聯書店,2003年1月首版,149頁。

人們對於下述事實看起來是沒有多大分歧的,這是事實就是:對於黑色、白色、黃色、藍色和紅色的感覺是無法加以約簡的。當然,對於是不是可以產生出這些色彩的純色的問題,也曾經有人提出過疑問。例如,歌德就曾指出過,只有黃色和藍色,才是唯一能夠完全純化的顏色,而紅色當中卻總是要帶點黃色和藍色。對於這樣一些看法,我們並沒有掌握任何可靠的證明材料。我們所掌握的,只是人們對這個問題的種種不同看法。正如在綠色引起的爭論中所出現的情況一樣,某些人看到的綠色是一種混合色,而另外一些人卻把它看成是一種純色。對於這些分歧,我們沒有什麼別的解決辦法,唯一的辦法就是設法證明綠色與那些已被證明了的純色在性質上是否有共同之處。

[美]魯道夫·阿恩海姆 著 滕守堯 朱疆源 譯《藝術與視知覺》,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年3月首版。第485頁。

《詩經》里的「黃」那種馬,日語叫做「赤馬(aka-uma)」或者「赤駒(aka-goma)」。現在最普及的日語詞典《廣辭苑》「赤馬」條下說:「赤毛の馬〔赤毛的馬〕。」再看「赤毛」條,說:「馬の毛色で,赤色に褐色をおびたもの〔赤色中帶褐色的馬的毛色〕。」這樣的毛色,正是reddish-brown。所以《魯頌·駒》「有驪有黃」的「黃」,日語翻譯做「赤葦毛〔aka-ashige,赤毛里雜有黃毛的〕」。

[日]清水茂 著 蔡毅 譯《清水茂漢學論集》,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10月首版,第444頁。

孟康曰流離(即琉璃)青色如玉,師古曰《魏略》雲大秦國出赤、白、黒、黃、青、綠、縹、紺、紅、紫十種流離,孟言青色不博通也,此蓋自然之物采澤光潤,踰(逾)於眾玉,其色不恆。

(漢)班固 撰 (唐)顏師古 注《前漢書》,卷96上,「西域傳」第66上,第14頁。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次阿闍梨與曾入壇弟子二三人等,於一夜中以五色粉,敷置壇內莊嚴其地,其法用者先從內布,以白色粉,次黃色粉,次赤色粉,次青色粉,次黑色粉,四面布迄即至外院,從東北角右迴作之,布五色粉亦如前法,四面布迄。

(唐)阿地瞿多譯《陀羅尼集經文》,卷12,大正藏第 18 冊,第 901經,887頁,下欄,11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傳統色彩研究 的精彩文章:

TAG:傳統色彩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