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餛飩竟是「餅」的一種,擁有1500年歷史,在各地叫法不同

餛飩竟是「餅」的一種,擁有1500年歷史,在各地叫法不同

文|郭曄旻

餛飩竟是「餅」的一種,擁有1500年歷史,在各地叫法不同

北京城賣餛飩的小販

「用很薄的面片,包餡而成,形狀似耳朵」。餛飩,可以說是,神州大地,五湖四海都能發現這種美食的存在,雖然名稱不見得都叫作「餛飩」——譬如四川有「抄手」、江西有「清湯」、廣東更有「雲吞」等諸多稱謂,但其實都是一類食品。唐代的《群居解頤》記載,「嶺南地暖,入冬好食餛飩,往往稍暄,食須用扇」,說明那時的廣東人還是把「雲吞」叫作「餛飩」的。

餛飩約起源於漢魏之時。今日所見最早載錄文獻是魏國博士張揖的《廣雅》,其中就有「餛飩,餅也」的說法。古人對餛飩的起源,一直存在著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為餛飩「象渾沌不正」的天象而得名。也有人認為餛飩的產生和祭祖相關。孰是孰非,迄今難以定論。

實際上,混沌正是魏晉時期開始流行的麵食——餅的一種。到了南北朝時期,生活在北齊的顏之推寫道:「今之餛飩,形如偃月,天下之通食也。」由此可見,遠在1500年前,餛飩已在中國大地上廣為流行而成為「通食」了。

到了唐代,餛飩已經沿著絲綢之路擴散到邊疆地區。1959年,在新疆吐魯番一座唐代墓葬出土的木碗中,保存著數只和今天餛飩形狀大抵相同的餛飩。其形似現代人的耳朵,長3厘米,寬1.9厘米,皮均為小麥麵粉所制。這無疑表明唐代的高昌(今吐魯番)人早有了吃餛飩的習俗。因為當地氣候乾燥,所以許多麵食點心才能完整地保存下來。據文獻記載,唐代的餛飩製作精良。中晚唐時期的段成式在《酉陽雜俎》里說,長安城中,蕭家製作的餛飩特別精緻,其煮餛飩的湯可以用來煮茶。唐代餛飩的名品很多,最出名的有兩種。其一叫「五般餛飩」,五般即五色。餛飩能做出五種花色,當非易事。其二叫「二十四氣餛飩」。唐代韋巨源《燒尾宴食單》記有「二十四氣餛飩」,能做出花形、餡心各不相同的二十四種餛飩,技術要求更高。不過,這頓燒尾宴是請皇帝吃的,一般人自是無福消受。

餛飩竟是「餅」的一種,擁有1500年歷史,在各地叫法不同

廣州雲吞

宋代林洪撰《山家清供》說,當時餛飩又有新品種,如椿根餛飩、筍蕨餛飩,就是它的餡分別選用了香椿的根和冬筍、蕨菜。《武林舊事》也說,「貴家求奇,一器凡十餘色,謂之百味餛飩」。元代的忽思慧則在《飲膳正要》里記載了奇特的「雞頭粉餛飩」。其用雞頭粉(芡實粉)、豆粉加水調和為皮,以羊肉、陳皮、生薑、五味制餡,然後包成「枕頭」形,煮熟食用,據說,這種餛飩有「補中益氣」的功效。

大抵在明代以前,餛飩多用沸水煮後食用,要訣有二:湯要清、餡要細。至清代,開始煮、蒸、煎多種方法並用,與現代的做法已十分近似。這一時期的餛飩在各地可以說是到處開花,許多地方均出現餛飩的名品,製法更精,風味更加多樣化。譬如當時京城有名的致美齋餛飩享譽極高,餡味講究,湯料齊全。民間流傳詩云:「包得餛飩味勝常,餡融春韭嚼來香。湯清潤吻休嫌淡,咽後方知滋味長」。揚州則有「小餛飩」,美食家袁枚在《隨園食單》里稱讚,「小餛飩似龍眼,以雞湯下之。」廣州則以上等豬肉、蝦肉、芝麻屑、魚肉、鴨蛋黃、冬菇丁為餡製作「雲吞」,皮薄餡滿,軟滑鮮香,其中尤以「蝦肉雲吞」最為出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家人文歷史 的精彩文章:

挑戰英國海上霸主地位,提爾皮茨為何先拿北海開刀?
英德海軍競賽,德國是怎麼把自己搞得力不從心的?

TAG:國家人文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