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你好,我是莆田

你好,我是莆田

大多數人對莆田的認識

還停留在「阿冒」、「莆田系」

等不光彩的一面上

但不能因為少數人的行為

而否定這個地區

請拋開偏見

重新認識一下莆田

莆田文化

莆田話

作為中國七大方言區之一的閩方言又分五大次方言,莆仙方言是閩語五大次方言之一。

保留了大量上古漢語、中古漢語的入聲,構成完整的八音。

清代學者錢大昕提出的"古無輕唇音"、"古無舌上音"等古音方面的論斷,在莆田方言中可找到許多例證。

媽祖信俗

2009年9月30日聯合國科教文組織政府間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委員會第四次會議審議,決定將"媽祖信俗"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媽祖信俗成為中國首個信俗類世界遺產。

媽祖信俗由祭祀儀式、民間習俗和故事傳說三大系列組成。

湄洲島位於福建沿海的湄洲灣口,屬福建省莆田市,這裡是四海共仰的海神媽祖的故鄉,是媽祖文化的發源地。目前世界上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國內30個省市五百多個縣、市建有五千多座頗具規模的媽祖分靈廟宇,恭祭媽祖民眾近兩億人。

媽祖文化起源於北宋初期,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媽祖姓林名默,北宋建隆元年生於莆田湄洲島,雍熙四年因救助海難逝世。人們感念她生前行善濟世,在她死後不久,自發在湄洲島上立祠祭祀,始稱「媽祖」,尊為護航女神。

莆田木雕

莆田木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莆田傳統木雕製品的品類按形式分為:寺廟古建裝飾木雕、佛像木雕、媽祖文化藝術木雕、花鳥仕女擺件、精微透雕硯照、三重透雕傢具等。按材質分為:黃楊木雕、龍眼木雕、名貴(檀香、沉香)木雕和根雕、天然木雕。

莆仙戲

莆仙戲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莆仙戲原名興化戲,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戲曲劇種之一。1954年,興化戲正式改稱莆仙戲。莆仙戲主要流行於福建莆田、仙游地區,在閩中、閩南的興化方言地區也有流傳。

莆仙戲現存傳統劇目五千多個,其中《王魁》、《張協狀元》、《劉知遠》、《蔡伯喈》等劇目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南戲的藝術風貌。

莆田習俗

比較偏僻的莆田在文化習俗方面還保留著自己鮮明的特色,年俗豐富而"堅定",即使到今天,儀式感與「年味」氛圍依然不減。

掃巡

莆田人在年前都會給房子來個大掃除,莆仙話叫做「掃巡」,「掃巡四面光,洗凈見祖公」。

掃巡通常選在臘月初十至二十之中的某一個晴天,預示把舊一年裡的灰塵穢氣打掃出門,以嶄新的氣象喜迎春節。

白額春聯

莆田有一種特有的白頭春聯,在紅色的對聯上方留有10厘米長的白紙額頭。

這一習俗要追溯到300多年前的明朝倭寇之亂,是為了悼念當年在倭亂中遇難的人。

莆田正月初二「探亡日」每家都貼上白聯,但在初四「做大歲」,又要按慣例貼上大紅春聯。

在哀思親人與吉慶佳節的矛盾中,人們選擇了一個折中的辦法,那就是在剛貼過的白聯上面,覆蓋大紅的春聯,將白聯露出一截,用來表示心有餘哀。

不一樣的年貨

十二月二十六日起,戶戶做豆腐、做紅團、炸荔枝肉等等。

炸豆腐是莆田人過年必備的美食,香噴噴金燦燦的炸豆腐,寓意吉祥和富貴。

為了保存時間更長一些,通常在出鍋後在上面撒鹽。

而紅團則是莆田人逢年過節必做的拜拜貢品。

紅通通的顏色喻示紅紅火火,圓圓的形狀喻示團團圓圓。

大年初一忙

大年初一早,開門放鞭炮,然後人人都要吃一碗線面。

線面上都會放滿配料,如煎雞蛋、油炸豆腐、炒花生、油炸紫菜等。

「食麵了添一歲」,吃了線面就長了一歲。

每人一碗,代表又長了一歲,也寓祝全家長壽。

大人們則要在新春伊始在家中準備好祭品,一家人在天還未亮之際拜拜。

然後再到各個寺廟去拜拜祈福。

忙完祈福這件大事兒後,初一剩下的時間就是回娘家了。

和全國各地不同的是,莆田回娘家是在初一這天。

大年初二探亡日

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倭寇瘋狂搶掠我國沿海地區,殺、燒、搶、掠無惡不做。

明將戚繼光奉命在莆田剿滅倭寇,打了勝仗後便轉戰到浙江。

當莆田人民歡天喜地準備過年時,倭寇捲土重來,整個莆田慘不忍睹。

戚繼光率兵重回福建,擊退倭寇。

前往山區避難的莆田人於二月初二返回。

看到家園被毀,親友遇難,莆田人痛哭不已,難以沉積內心的悲傷。

初二親友不上門,謹記歷史念亡魂

因為錯過了過年的時間,所以那時的莆田人把二月當作一月過,大年初二這一天也成了莆田世代不可忘卻的禁忌日。

大年初二這一天家家閉門戶,忌往來,誰要在這一天串門,都會被認為是不吉利的象徵。

一年過兩次年

明嘉靖年間,福建沿海倭亂頻繁,興化民眾因此逃亡至山區,直到抗倭英雄戚繼光趕跑倭寇。老百姓才紛紛於當年二月初二返回家裡。

大家一方面掩埋被倭寇殺害的親友屍體,另一方面收拾破碎家園。

這時,年節已過,人們只得在二月初二那天互相探望之後,於二月初四重新做歲。

為紀念莆田這段悲慘的歷史,莆田民間約定正月初四「做歲」,(因農曆二月農事正忙,若在二月初四「做歲」,時間也拖得太長),並將年三十晚上改為「做小歲」,正月初四晚上稱為「做大歲」。

大鬧元宵

莆田的元宵時間跨度長達一個月,規模堪稱全國之最。莆田元宵不是集中在正月十五這天,有些村子提前十來天,有些則是正月底。不同區域里,習俗也存在差異。莆田民間元宵,會有菩薩巡遊、游燈、擺棕轎、爬刀梯、打鐵球、赤足蹈火等活動,有著濃厚的莆仙特色。

莆仙沿海,特別是湄洲島上,有舉行媽祖元宵節的風俗。媽祖元宵的正日是正月初十,元宵期間,媽祖宮廟內有點「燭山」的俗例,媽祖元宵要一直延續到正月二十九日才結束。

元宵中的「福首」人家。元宵,莆田農村一年中最熱鬧的活動,它有別於其它地方。從正月初六開始,各個自然村不同姓氏人家依照傳統習慣,在祖祠祭拜祖宗和神靈。這種祭祀儀式從一直鬧到正月二十九,由莆田東岩山、文峰宮舉行「媽祖尾夜燈」才結束。

「福首」除了在家舉行祭祖招待親朋好友,更重要的是在村裡廟會活動中充當主祭,亦稱「捧手爐」。元宵期間,宮廟中的菩薩抬出來遨遊本村境內,遊行路線按各村習俗約定,稱為「行道」遊行。村裡幾位「福首」捧著香爐,隨著媽祖神像或其它「社公」在旗花、涼傘的護送下,不分晝夜挨家挨戶繞境賜福。

所到之處家家戶戶設宴桌迎神祭拜,給菩薩壓歲錢。法師誦經做道,嗩吶車鼓輪番助興,棕轎繞大埕不停擺動,大家俯首叩拜,求神保佑。

在濃濃的鞭炮聲中把慶賞元宵推向高潮。

食在莆田

金粿

莆仙中元節前,每年農曆七月十一十二,家家戶戶都要做一種用糯米磨漿加「金水」蒸成的粿,因為蒸出來的粿,顏色金黃,所以稱這種食物為「金粿」。

金粿不宜用刀切,更適合用純棉的細線進行切割。

茯苓糕

茯苓糕,又名"復明糕",是閩南民間傳統手工食品。

健脾滲濕,寧心安神。高血壓氣虛濕阻者食用大有裨益 。

海蠣餅

海蠣餅是一種福建漢族風味美食,流行於福建福州、莆仙及寧德一帶。

海蠣餅是用米粉(漿)、黃豆粉(漿)為原料,屬於油炸類小吃。口感酥脆可口,形似圓形,色呈金黃,殼酥餡鮮。

紅團

紅團是莆仙最有特色的傳統喜慶節日食品,過年時家家必做。不但是可口的食品,也用於渲染節日氣氛,還用於祭祀,而且是寓意深刻的饋贈禮品。

紅團的皮一般以糯米粉為原料,製作時先將糯米粉拌上食紅,然後加入適量的溫水,揉成糯米麵糰,再從中撮出一小部分,用手捏成薄餅狀,就成了"紅團皮"。

餡一般有紅薯(實心)糯米餡、紅豆餡、綠豆餡、糯米綠豆餡、豬五花肉餡(較少)五種

做好的紅團要墊一層香蕉葉或者"雞葉"才能蒸的

荔枝肉

莆田因盛產荔枝而別名「荔城」。

莆田風味小吃中的荔枝肉,則是把豬瘦肉切成荔枝大小,表皮用刀刻出功殼狀,經油炸之後,形似荔枝。

滷麵

莆田滷麵的關鍵在於麵筋、熬高湯和配料上。打出來的面要韌性,下鍋後不易糊掉。

熬高湯也是重要的程序,挑選豬骨頭裡最好的骨段,熬出來的高湯白花花的,香噴噴的。

配料上,瘦肉、香菇,蝦干,乾貝,牡蠣,蟶、韭菜是必備的。

滷麵之所以是叫滷麵,因為它是在文火中慢慢燉出來的,讓高湯和配料的味道滲透到麵條裡面,這樣的話,出來的面才能有味道。

扁食

在福建的莆仙境內,主要有清湯扁食和燕皮扁食兩種。

莆田西天尾扁食屬燕皮扁食,以製作工序精細富有獨特風味而名聞遐邇,成為一道八閩莆仙大地的一道名牌的漢族小吃。

莆田,我想說

故鄉,在現實中成為一個名詞,那個名詞簡單,簡單到沒有任何一本書能說完。才掀開一頁,一轉身,書不見了,到處都是蒼茫的硝煙和迷濛的幻境。

作為一位莆田的孩子,最悲哀的莫過於外鄉人提起自己的家鄉,偏見滿滿。或許在大眾眼裡,提起莆田,就是萬惡的莆田系醫院,就是阿冒莆田鞋。只有化不開扭曲的惡意和隨意揣測的漠然。

從很久很久之前,在很小很小的時候就想為她發聲。晦暗酸澀的情緒隨時間點滴積攢,直到這天爆發。那天上現代漢語,說到閩方言區的五種方言,提到莆仙話時老師略做介紹,我本無意冒犯任何人,卻實在被那隱晦的言語刺痛了心——那顆敏感的遊子心,還有四處飄蕩,無法安放的故鄉情。

作為那片土地的孩子,我實在是不願承擔此種恥辱的印記。但那又是確切發生的事實,我無力辯駁,言辭蒼白而乏力。去年由在福建登陸的颱風做了一次人性的測驗,莆田笏石大面積民居商戶被淹,民不聊生。而出現在微博評論區的竟然是讓莆田人都死去吧,罪有應得的暴戾言論。雖然最後這些人都在輿論壓力下刪了評論,但正在側面反映出人們不論青紅皂白的譴責,和不受控制隨意宣洩的憤怒。那漠視人命,牟取暴利的並非是那受災的普通群眾,那一本萬利,賺虧心錢的也不是無辜的受災人民。同樣的,對於莆田,不能以偏概全,一概而論。

從個人私心出發,我很想說她是多麼的文明開化,和諧先進。但事實上,確實有許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由於教育普及程度程度較低,許多孩子的父母仍然是初、中級文化水平,並且在新的信息化潮流中漸漸倒退。由於沿海商業貿易發達,重商主義的傳統使得很多家庭不注重孩子文化水平的提升,農村更甚者在初高中就輟學經商。由於農村風俗未經徹底洗禮,婚禮的大操大辦,天價聘金等種種現象的背後仍舊是用銅臭塗抹的腐朽。封建迷信仍然還在大範圍內被推廣。

提到這些,我底氣有些不足,但凡事總是有兩面性,事物的存在有她必然的道理。因噎廢食向來不是進步的好辦法。每個地區都有自己值得宣傳的地域特色,說實話,我真的不知道莆田是怎樣宣傳的,為什麼一些顯而易見且無比榮光的特點不作為宣傳重點呢,為什麼官方公眾平台更多的或者說幾乎全部都是關於莆田的負面新聞。我很心疼,心疼自己的家鄉,也很憤懣,不滿於對外的形象宣傳。

作為一位久居北方的遊子,最直觀的感受是莆田文化兼顧精神和物質。內陸的人鮮少知道媽祖這個信仰,也就沒多少人知道莆田是媽祖的誕生地。沒有人願意探究閩南方言背後對古語言的堅守,沒有人在乎一閩五語系的文化底蘊。沒有多少人願意翻閱古籍,也就罕聞莆田林氏的輝煌。沒有人再關注木雕金漆傢具背後的歷史,自然也就讓福建木雕任歲月蒙埃,黯然無光。更沒有人知道每年台灣都要到媽祖誕生地舉行活動,沒有人看到大陸和台灣通過媽祖構建的文化橋樑,沒有人看到莆田在其中起到的主人翁的作用,扮演的兩岸文化交流使者的角色。沒有人看,或者更甚,沒有人願意看。

或許是它太過渺小,太過微不足道,不值得過客駐足細品。但它對於我來說,是個歸宿,不論身心。

拒絕地域黑真的是個很老的話題了,當初河南,浙江牽連其中,看客的我們抱著各掃門前雪的心態旁觀。直到現在,猛然發現自己也深陷其中。言語暴力很可怕,它的惡劣影響不僅令人膽寒戰慄,而且使人喪失能力,那種敢說真話,堅持正義立場的能力。在片面地域黑的黑暗潮流中,我們要敢於站起來,為自己發聲,為他發聲。

莆田,我為你發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小開衫們很適合體現稚氣和可愛的氣息
第六期 粉彩百鹿圖尊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