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都是「印鈔者」,皮特幫助英國打敗了拿破崙,而咸豐卻自食苦果

都是「印鈔者」,皮特幫助英國打敗了拿破崙,而咸豐卻自食苦果

微信ID

EYEONHISTORY

在世界通貨膨脹的歷史中,作為世界上最早發行紙幣的國家,中國自然可佔一席之地。久遠的歷史不說,明代的「大明寶鈔」最終貶為廢紙一張即為一例。而此時歐洲尚未進入紙幣時代。

到了大清朝的康雍乾「前三代」,吸取大明寶鈔的教訓,發行紙幣是違背祖宗成例不予採用的。

而在同時期的歐洲,小威廉?皮特為首相的英國政府通過擴大債務、提高稅收、特別是增發紙幣,幫助大英帝國戰勝了對拿破崙。

幾十年後,被太平天國逼迫的咸豐皇帝,情急之下違背祖訓,發行了大清「寶鈔」和「官票」,結果卻以貶值收場。

同為「印鈔者」,皮特和咸豐卻一成一敗,個中緣由是什麼呢?

皮特的「大餐」

1783年,當小威廉·皮特成為大英帝國的首相時,他只有24歲,年輕權重為英國歷史上絕無僅有。

皮特在位期間(他曾在1783~1801年及1804~1806 年兩次主政內閣),大英帝國內政外交動亂不已:

先是美國獨立留下的後患,後是加拿大行政權的分割,還有東印度公司的貪腐引起的一場公訴。最後是跟著法國大革命的動亂,咄咄逼人的拿破崙對歐洲其他國家的侵犯。

剛剛上任皮特首相很清楚,要解決帝國的困境,首先要有錢。然而彼時內外交困的大英帝國很缺錢。

怎麼辦?皮特想到了英格蘭銀行。

1783年,這位年輕的首相走進辦公室的第一件事就是先請金融城放心,他一定會嚴格遵守沿襲了近百年的銀行法律,政府如發債,必先得到國會批准。

劍橋大學潘姆布洛克學院中的皮特雕像

在英格蘭銀行建立了不錯的口碑之後,皮特動員了全英國的力量,通過擴大債務、引進所得稅、迫使英格蘭銀行增發紙幣大搞通貨膨脹,打贏了英國對抗拿破崙法國的第一仗。

然而,當1790 年英法之間衝突爆發之時,皮特首相是有些矛盾的:英國人要不要去充當阻止法國革命在歐洲蔓延的保護神?

要知道,此前與北美殖民地的戰爭,已經使英國傷了元氣,如果再去支持歐洲大陸國家,那英國真的要吐了血本。

然而,也許是基於保守的英國人在革命的法國人面前突然產生了的使命感,皮特首相說服了自己,也說服了議會和國王,派遣軍隊上了歐洲大陸戰場。

1793~1797 年,為支付軍費,政府財政支出增加了一倍,除了稅收,這些錢都是來自英行的新增貸款,總額達1000 萬英鎊。

想想英行成立一個世紀以來政府累積的借款餘額,總共才1100 萬英鎊,皮特的3年等於匹配了100年的借款額度。

當時英國人眼中拿破崙的餐桌,在他的前面,第一盤菜就是想吃掉英格蘭銀行。

總數為2100萬英鎊的政府債務,已經超出英行資本金一倍多,但皮特的戰爭借款,缺口才剛剛撕開。

為此,皮特要求修改法律,允許他不受國會約束,增加政府負債。

議會對皮特的財政政策、軍事政策與外交政策批評之聲不絕於耳,但能量極大的首相決心排除反戰之聲,齊心協力應對戰爭。

倫教城裡的商人們,像在百年前支持國王威廉三世一樣,再次填滿了政府嗜貸的胃口。

結果,拿著英行票據的人,蜂擁前來兌現,不出三年,銀行的黃金儲備從700萬英鎊降至不足100 萬英鎊,金庫幾被掏空。

再這樣下去,等待著英格蘭銀行的命運,只剩下倒閉。挽救銀行免於遭受滅頂之災,皮特首相還有高招兒嗎?

英格蘭銀行的交易大廳。股票與債券交易早已從咖啡館轉移到這裡,擠滿人群的大廳交易正酣。

皮特首相還真有高招兒,那就是下令暫時停止英格蘭銀行的紙幣兌現。1797年,在皮特的主持下,議會通過了《銀行管制法案》(Bank Restriction Act),停兌成了法律!

英行銀行券由此獲得了新的「自由」:不是自由兌現,而是自由增加發行數量,讓老百姓回家去擔心銀行券的價格吧,政府現在可以合法地搶劫銀行了!

皮特首相「貨幣大餐」帶來的後果如何?

本來,瘋狂借貸和紙幣發行應當造成英鎊的大幅貶值,甚至惡性通貨膨脹,但是歷史的偶然性剛好在此時發力,帶給了皮特好運氣。

18 世紀末19 世紀初的英國,帝國經濟已經踩下加速的油門,不論是國內的工業革命,還是殖民地貿易,對貨幣的需求都出現了跳躍式增長。

歷史數據顯示,寬鬆的貨幣供給可能歪打正著,滿足了英國實體經濟的交易支付需要。在英行停止兌現後的前三年里,貨幣增發超過了10%,國內通脹率只有年均2%,真是不可思議。

驚恐萬狀的老貴婦高聲大叫,絕望地守護著她的錢箱子。但皮特毫無怯意,他被描繪成財迷心竅的竊賊,一隻手已伸進老貴婦的口袋。在以後的百多年間,英行都被戲稱為「針線街」上的「老貴婦」。

至1800 年,英行銀行券在國內兌換黃金的比價穩定在3 英鎊17先令6便士兌換1盎司黃金。同一年,由於穀物歉收、出口下降,英鎊在德國漢堡的匯率曾下跌了14%。

但總的來說,在皮特執政期間,英國在海外的金融信譽堅挺,進出口貿易空前高漲,工業革命的能量輻射全球市場。

更令人驚詫的是,1800年,也就是停兌三年後,英格蘭銀行的黃金儲備又恢復到700 萬英鎊。

毋庸置疑,英行好運中最難預料的好運,是在被政府又借款又停兌折騰20 年後,威靈頓公爵在滑鐵盧打敗了拿破崙,世界從此為英國打開了暢行無阻的大門。

債主最怕的是借款人破產,最希望的是借款人成功後給予額外獎勵。英行得到的恰好是後者。

史學家們認為,拿破崙戰爭,法國人與英國人角力的不僅是雙方的軍事實力,也是財力的運用。

在此幅畫中,皮特被稱為希臘的貪財國王邁達斯:邁達斯的魔力是點物成金,皮特首相的本事是把英格蘭行的黃金變成紙幣,滿口噴洒。

皮特首相有運用權力的膽識,但也離不開倫教城商人們的鼎力相助,如同1745 年那一次的聲明。

商人在1797 年的行動再次表明,即便英行不兌現紙幣,他們也不會去擠兌銀行,更不會去擠兌政府。

從這個意義上延伸開去,英法戰爭不僅是武力的對抗、財力的競賽,也是信念的對壘。經過國內百年的和平發展,英國君主立憲的政治體制與自由通商貿易的經濟政策,贏得了商人們的心。

議會中不少議員始終相信皮特首相在位不會長久,但他一口氣做了18年(1783-1801),而倫敦城的商人們就是他的擁躉。

據說,他第一次贏得首相寶座時,來到倫敦城,他的馬車是被簇擁的人們拉著進城的,以示對他主政的歡慶。

即便是皮特搞出的戰爭債務也成了倫敦城金融投機贏利的新寵。首相享受「貨幣大餐」的時,商人們也賺得盆滿缽滿。

皮特首相的「通貨膨脹」大餐。2010年,英國泰特大不列顛博物館舉行了一次「四百年英國政治漫畫展」,宣傳廣告上印的就是這張漫畫。

從1793 年到1815 年拿破崙敗北之前,英國的政府債券市場存量達到7.5億英鎊,相當於英國國內生產總值的兩倍。這種證券買賣的遊樂園,當時只在英國有,法國的市場尚未出生。

年輕的大衛.李嘉圖(1772~1823 )在撰寫他的第一部經濟學著作之前,就是倫敦城裡的一位商人。他看好英國戰略戰術上優勝於法國,投資屢賭屢勝,因而從證券交易中賺了大筆錢財。

一個流傳已久的故事是說,大名鼎鼎的羅斯柴爾德的第一桶金,就是在此時利用戰爭傳言投機英國政府債券賺取的。

皮特首相的膽大妄為,引起英國學者對貨幣政策、銀行政策、財政政策以及稅收政策又一次深刻的思考,為「貨幣數量控制理論」提供了新的經驗實證。

雖然此時人們對紙幣發行必須有貴金屬作為準備金的認識,離凱恩斯把它稱為「野蠻時代遺物」還相差100 多年,但是已經有貨幣學者指出不必搞什麼金本位制:

世界上最好的貨幣就是用紙印出來的,只有紙幣才能根據交易需要隨時調節數量。

咸豐的「鈔票」

咸豐皇帝即位時只有20 歲,比皮特首相還要年輕。

然而,這位年輕的皇帝登基剛幾年,家裡就揭不開鍋,天災人禍,加上太平天國鬧事,國庫拮据,不想點辦法,祖宗的江山都難以坐下去。

1853 年,也就是咸豐三年,朝廷下了決心,由左都御史會同戶部堂官,機構上設置了官票所、寶鈔局,主導改革銀錢貨幣。

這是大清第一次發行了紙幣,以紙錢為單位的叫「寶鈔」,以銀兩為單位的叫「官票」。咸豐的鈔票流通機制很簡單:

戶部印製寶鈔官票作為清軍採購支付手段,一張紙幣從百姓手中換回軍需物資,滯留在流通領域。官票只有代實銀交稅,才能迴流國庫。

雖然大清王朝做事不用經過議會審批或修改法律,咸豐皇帝決定印發紙幣,也不是一個簡單的過程。

英國「倫敦畫報新聞」上1861年刊出一張咸豐皇帝像(此時苦命的皇帝已駕崩),周圍描繪了帝都北京的景色。儘管大清此朝靠著紙幣苟延殘喘,年輕的皇帝看上去仍然頗具威嚴。

咸豐皇帝的文臣們都很清楚地知道「大明寶鈔」最終貶為一張廢紙的老皇曆。大清朝除順治八年搞過一次「錢貫」,康雍乾三代近200年的繁榮,從未發行過紙幣。

嘉慶、道光帝的朝臣吵嚷了很多年,還是不敢把紙幣的大計付諸實施。因此咸豐要這麼干,是違背了祖宗成例。

當然,咸豐皇帝聽到的也不完全反對的聲音,朝中也有真有不少大員相信,紙幣發行會幫助朝廷廣開財路,甚至解決一切社會問題。

面對帝國的內憂外患,在反對聲和支持聲中,22歲的咸豐皇帝選擇了印製「大清寶鈔」。

可惜,大清寶鈔一出籠反而引起市場貨幣流通的混亂,沒幾個月,就貶值百分之二三十。連咸豐皇帝都很生氣,朝廷真的就這樣沒有信譽嗎?

極力奏行鈔祛與參與擬定鈔法的左都御史貌似看出了其中的問題,建議朝廷出面,向商人們保證,官票、寶鈔都可以兌現。

2017年9月9日的一場拍賣會上,一枚「咸豐五年大清寶鈔二千文浙江課稅票」以17萬元人民幣並附20萬元人民幣傭金的價格成交,打破了中國同期紙幣的拍賣成交紀錄。

據說,皇帝看了他的奏摺怒火衝天,傳旨申飭:「只知以專利商賈之詞率詞讀奏,竟置國事於不問,殊不知大體。」

皇上此言一出,想在中國看到像英國金融城那樣政商同心同德保護紙幣的景象,無疑是異想天開了。

商人和市井小民用軍需物資換回寶鈔後,這張紙基本上就和官家再無關係。到1861年停止發行之日,只有很少比例的寶鈔被兌現,60%以上的紙幣都爛在老百姓手中。

只有稅局恩准接收寶鈔官票代替實銀交稅,這些紙張才有機會回到戶部,但一出一進,身價卻已是今非昔比。

就這樣,匆忙中發行的紙幣就這樣以貶值收場,並未能解救大清帝國的財政危機。而大清寶鈔為後人留下的,只是一件具有收藏價值的文物以及一個人見人愛的詞:

「鈔票」。

本文經授權摘編自:

李弘,《圖說金融史》,中信出版社

看歷史已登錄騰訊新聞、天天快報、今日頭條、網易、搜狐、Zaker、蜻蜓FM、荔枝FM、喜馬拉雅FM、考拉FM各大客戶端,日均閱讀量已達98.5萬次。

古今見識 天下情懷

《看歷史》2018年2月新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看歷史 的精彩文章:

西南聯大那些投筆從戎的「沈光耀」們
一個外國人找乾隆告御狀,結果呢?

TAG:看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