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國人所熟知的經典人物花木蘭,為何在美國電影里偏偏只叫「木蘭」

國人所熟知的經典人物花木蘭,為何在美國電影里偏偏只叫「木蘭」

2018年新年伊始,迪士尼決定拍攝《花木蘭》真人電影,這是迪士尼繼《灰姑娘》、《美女與野獸》和《白雪公主》等真人版電影后的真人版劇情電影,由妮琪·卡羅執導,劉亦菲主演。網友紛紛表示十分期待神仙姐姐的表現。

國人所熟知的經典人物花木蘭,為何在美國電影里偏偏只叫「木蘭」

迪士尼決定拍攝《花木蘭》真人電影海報_圖

1998年,迪斯尼公司將花木蘭的故事改編成了動畫片《木蘭》,成為迪士尼第8位官方公主。該片受到了全世界的歡迎,全球總票房為3.04億美元,並且獲得了奧斯卡和金球獎提名;2005年迪斯尼又推出了《木蘭II》。

國人所熟知的經典人物花木蘭,為何在美國電影里偏偏只叫「木蘭」

1998年,迪斯尼公司的動畫片《木蘭》_圖

因為花木蘭這個角色,本身知名度夠高,大女主電影,所以有不少女演員都躍躍欲試,包括章子怡、范冰冰、張天愛等,但最終選定劉亦菲,筆者只能說這個「木蘭」真的是所有真人版公主中,最美的一個。

「花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在中國可謂家喻戶曉,出自《木蘭辭》又叫《木蘭詩》,宋郭茂倩《樂府詩集》歸入《橫吹曲辭·梁鼓角橫吹曲》中。今天《木蘭辭》更被列入中學課本,並全文背誦,使其被中國人世代誦頌。

明清以後,經過幾百年的藝術再創作,「花木蘭」的藝術形象日臻完美。迄今為止,上演過木蘭戲的劇種有京劇、越劇、漢劇、崑曲、秦腔、平劇、黃梅戲等20多種。特別是當代豫劇大師常香玉《花木蘭》的全國巡演,「花木蘭」在民間的影響更加深遠,「花木蘭」這個稱謂在人們心中也逐漸「固定」下來。

國人所熟知的經典人物花木蘭,為何在美國電影里偏偏只叫「木蘭」

豫劇大師常香玉《花木蘭》_圖

但不知大家注意到沒有,無論是動畫版還是真人版,原名都叫《MULAN》,也久是中文「木蘭」的音譯。就連《蘇菲亞小公主·英勇公主團》中,小公主們也是叫「木蘭」而不是「花木蘭」,國內配音也是翻譯成「木蘭」。

那問題來了,為什麼中國人都叫「花木蘭」,而美國人偏偏就叫「木蘭」,叫《HUMULAN》不行嗎?

事實上,《木蘭辭》中並沒有提到木蘭姓「花」?從頭到尾一隻說是「木蘭」,那「木蘭」是怎麼變成中國人都知道的「花木蘭」的呢?

關於木蘭的姓氏、籍貫等,史書無確載,因此,木蘭之爭歷代有之。今天更是眾說紛紜。關於花木蘭的姓氏,有人說是姓朱,有人說是姓魏,有人說是姓任,有人說是複姓木蘭,有人說原姓端木後改成姓木,但就是沒有說姓「花」的。籍貫則有河南商丘虞城縣、陝西延安、湖北黃陂、安徽亳州、江蘇泰州、內蒙古盛樂(今呼市和林格爾)和包頭、河北完縣(今順平縣)等說。至於出生年代,有漢文帝時、北魏孝文帝至宣武帝時;還有說生於隋唐之際的。

如,《河南通志》載:「隋,木蘭,宋州人,姓魏氏。恭帝時發兵御戍,木蘭有智勇,代父出征,有功而還。」

而《新唐書》和《全唐詩》中稱為「任木蘭」。

國人所熟知的經典人物花木蘭,為何在美國電影里偏偏只叫「木蘭」

木蘭墓_圖

白居易有《戲題木蘭花》:「怪得獨饒脂粉態,木蘭曾作女郎來。」杜牧有《題木蘭廟》:「彎弓征戰作男兒,夢裡曾經與畫眉。幾度思歸還把酒,拂雲推上祝明妃。」這說明木蘭的故事在唐代已經膾炙人口了。杜詩里的木蘭廟在今河南商丘市虞城縣,至今還有木蘭祠、木蘭墓和將軍坊等遺址。木蘭祠中設木蘭像,並倖存兩塊祠碑,一是元代侯有造的《孝烈將軍像辨正記》碑,其文字至今仍清晰可辨。碑文後附有《木蘭辭》全詩。二是清朝《孝烈將軍辨誤正名記》碑。

元《孝烈將軍祠像辨正記》碑文開頭說:「將軍魏氏,本處子,名木蘭,亳之譙人也……睢陽境南,東距八十里曰營廓,即古亳方域,孝烈之故墟也。亦建祠像,土人亦以四月八日致祀,乃將軍生朝。」

到了清代有小說《木蘭奇女傳》全名《忠孝勇烈木蘭傳》,又名《忠孝勇烈奇女傳》,四卷三十二回,書中指稱木蘭姓朱,家住黃陂。明代人焦竑曾考證黃陂古為木蘭縣,有木蘭山、將軍冢、忠烈廟等。另外,《黃陂縣誌》中有《木蘭傳》一篇。

可見最早木蘭不是我們熟知的「花木蘭」,那「花木蘭」這個名字是何時出現的呢?

最早把木蘭叫做「花木蘭」的,是明代大才子徐渭的戲劇集《四聲猿》中的《雌木蘭替父從軍》。

國人所熟知的經典人物花木蘭,為何在美國電影里偏偏只叫「木蘭」

《四聲猿》_圖

徐渭把故事發生的時間,定為北魏,木蘭在首出賓白:「妾身姓花名木蘭,祖上在西漢時,以六郡良家子,世住河北魏郡(今河北南部邯鄲市一帶)。俺父親名弧,字桑之,平生好武能文,舊時也做一個有名的千夫長。娶過俺母親賈氏,生下妾身,今年才一十七歲。雖有一個妹子木難,和小兄弟咬兒,可都不曾成人長大。昨日聞得黑山賊首豹子皮,領著十來萬人馬,造反稱王。」

徐渭說木蘭父親叫花弧字桑之河北人,受此影響,到了清朝,褚人獲的小說《隋唐演義》也說:「其時卻弄出一個奇女子來,那女子姓花,其父名弧,字乘之,拓拔魏河北人,為千夫長。續娶一妻袁氏,中原人。因外誇移一種木蘭樹,培養數年,不肯開花,因其女分娩時,此樹忽然開花茂盛,故其父母即名其女曰木蘭。」父親花弧字乘之,只差一字,也是河北人,都曾任千夫長,可見褚人獲直接受徐渭影響。

關於徐渭說花木蘭是河北人的說法,寧波天一閣藏有明《弘治保定郡志》卷十六《列女》的有關記載:「魏氏,名木蘭,亳州人。漢文帝嘗屯兵於完,蘭因隨父來此,遂為完人。年二十,以父當行戍,並無一子,蘭以身代,十有二年之久,有功不受賞,唯求歸見父母。歸完,同戍者莫之知也。及卒,唐封為孝烈將軍。廟在完縣東一里。」 天一閣是明朝嘉靖年間卸任官員范欽所建的藏書處,徐渭是紹興人,曾隨胡宗憲在寧波駐防,很可能他看到了天一閣的藏書。

也就是說花木蘭是河北完縣人,祖籍是河南亳州,而古代的亳州很大,包括了今天河南商丘一代。

國人所熟知的經典人物花木蘭,為何在美國電影里偏偏只叫「木蘭」

木蘭從軍_圖

值得注意的是,徐渭為什麼不直接採用《木蘭詩》中「木蘭」這一稱呼或當時已存在的魏、任兩姓,而單單要讓木蘭姓「花」?其中是否有他的獨特用心?

這是一個值得探尋的問題。破解了這一創作之謎,我們才不辜負作者的苦心孤詣,同時也可以更好地理解《雌木蘭》。

有人認為「花」有迷惑人、不真實之意。《雌木蘭》中木蘭母親姓賈,賈者,假也,不真實,與木蘭的花姓正互為注釋,徐渭是要藉此說明劇中人物乃憑空虛構,並非確有其人。這一解釋失於牽強,也有悖作者的創作意圖。

徐渭在詩作《西北三首》第一首中說:「西北誰家婦?雄才似木蘭。一朝馳大道,幾日隘長安。紅失裙藏鐙,塵生襪打鞍。當壚無不可,轉戰諒非難。」

《邊詞廿六首》第十三首又有:「漢軍爭看綉襠,十萬彎弧一女郎。喚起木蘭親與較,看他用箭是誰長?」從中看出,徐渭喜愛、欣賞木蘭這個人物,既如此,他又怎肯無端地否定她的真實性?

徐渭參與了明代抗倭活動。徐渭先在紹興鄉勇中服役,後又在總督胡宗憲門下做幕客時常常參與胡的軍事策劃。

國人所熟知的經典人物花木蘭,為何在美國電影里偏偏只叫「木蘭」

徐渭(1521年3月12日—1593年)_圖

曾參與抗倭的廣西狼兵首領瓦氏夫人,本名「岑花」,岑花善使雙刀,被譽為「花雙刀」。她歸順了朝廷,王守仁上報朝廷時,因與丈夫岑猛同姓,為替其避禍,遂改名為姓,叫「花氏」,壯語中「花」、「瓦」同音,故稱「瓦氏夫人」。

很有可能花木蘭的「花」,是暗喻「瓦氏夫人」。徐渭有一首《寶刀詩》P.185,就是讚美瓦氏夫人的,「雙鈕黑銀鏤,來從大土酋。絛絨結蠻女,鐵色照并州(古州名,今山西太原一帶)。不惜金千鎰,能縣水一溝。床頭好珍重,兼許茂先(西晉張華,字茂先)收。」

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十月中旬,是年58歲的瓦氏夫人,率田州,歸順州土目黃虎仁領兵862人,南丹州(南丹縣)州官莫昆、土目黃從舜領兵520人,東蘭州(東蘭縣)土官韋世用、土目岑褐領兵750人和那地州(今屬南丹縣)土目羅堂領兵599人,等各地狼兵共6852人。瓦氏親點隨從女兵40餘名及侄兒岑匡、曾孫岑大壽、大祿等24名勇猛家將隨身。狼兵自帶軍糧,經過數千里長途跋涉,前來抗倭,在各路外省人馬中路途最遠,卻是最先至的。

國人所熟知的經典人物花木蘭,為何在美國電影里偏偏只叫「木蘭」

明代反映狼兵的繪畫作品_圖

瓦氏夫人見到張經時講的第一句話就是:「是行也,誓不與賊俱生!」此時約為嘉靖三十四年二月中旬,行程歷經五個月。徐渭的好友,時為趙文華幕客的上海人朱察卿(字邦憲,號象岡,人稱黃浦先生)當時親眼得見狼兵軍容,作有《江南二首(時幕府徵兵,廣西有瓦氏攜二孫下江南,有司以蛇犬供軍中,故云)》。

瓦氏狼兵,旅途勞頓,就遇到倭寇前來進犯,但瓦氏立刻投入作戰,與當地官兵南北夾擊,把倭寇合圍在盛墩,直殺得倭寇只有招架之力而無還擊之功,「斬首級一百餘,戰至楊家橋,又斬首二百餘,遠近稱快,更盛墩之名為勝墩」。這是狼兵首勝,這一勝利打開了抗倭戰場的新局面。

此後又在有江浙海防第一門戶之稱的金山衛(上海金山區境)駐防,準備一舉拿下倭寇最大的巢穴——柘林(今上海奉賢區柘林鎮)。柘林瀕臨大海,北連南直隸、南連浙江,是戰略要地,但當時被倭寇佔據,作為巢穴。

國人所熟知的經典人物花木蘭,為何在美國電影里偏偏只叫「木蘭」

《倭變事略》_圖

采九德在《倭變事略》中記載,剛到金山衛的狼兵,立足未穩,就遭到倭寇的突然襲擊,「四月初八日,金山諸帥揚兵出哨,遇賊,擊殺賊而覆兵三百。明日,」四月初九,倭寇3000餘人又突然侵犯金山衛,總兵俞大猷率兵迎擊,陷於倭寇重圍,形勢十分危急,年近花甲的瓦氏夫人聞訊,率狼兵縱馬奔突衝擊敵陣。「瓦氏侄(岑匡)恃勇獨哨,賊復掩擊,瓦侄殺六賊而人馬俱斃。」

明人謝肇制在《五雜俎》中記載:「國朝土官妻瓦氏者,勇鷙善戰,舞戟如飛,倭奴畏之」,紛紛抱頭鼠竄,瓦氏部下「一兵年甫弱冠,獨奮身衝鋒,連殺七賊,眾兵乘勢追擊,斬獲數十,賊皆潰逃」,這一番振奮人心的描述,把瓦氏夫人及狼兵的英勇真實地呈現在後人的面前。

國人所熟知的經典人物花木蘭,為何在美國電影里偏偏只叫「木蘭」

瓦氏夫人墓使用的一品官墓制「仁獸」的麒麟雕像_圖

此後,廣西狼兵繼續在瓦氏夫人的率領下,勇猛殺敵,馳騁千里,歷時近半載,「十齣九勝」,在整個抗倭戰爭初期起了極為重要的作用,「花瓦家,能殺倭」的民謠,在江浙沿海廣為傳頌。瓦氏夫人也被被朝廷誥封為「二品夫人」。

徐渭描寫木蘭時,說是把尖尖的小腳伸進一隻小船似的男人的靴子里。木蘭所處的北魏時代不會有這種情形。古代女人天足,到了五代,才開始有裹足的風氣。徐渭這樣描寫,明白地告訴欣賞者,當代是明代而不是北魏,戲劇是為了鼓舞當代。

分析徐渭生活的時代背景,和心理因素,相當複雜:海盜、倭寇,毫無紀律的主客軍隊,為兩浙乃至整個東南地區,帶來史無前例的災難。怯懦和逃避非但不能躲避戰禍,反而加深了苦難。有時,僅數十海寇,便穿州越縣,裹脅民眾,到處劫掠焚燒。成千上萬的大軍,望風而潰。徐渭不但深感痛心,並形之于軍事論說之中。在非常時期,無論秀才、和尚,都要從軍作戰。必要時,人人都需要面對現實,衛鄉自衛。這更能說明「瓦氏夫人」是花木蘭的重要原型。

歷史堂官方團隊作品 文:王劍

文字由歷史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大學堂 的精彩文章:

美人計可怕,但歷史裡這幾位美人有了自已的心計後,甚至能奪江山
戚家軍為什麼能做到戰鬥力極強,勝率極高,而自身的傷亡卻極低

TAG:歷史大學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