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昆蟲銳減恐導致生態災難!科學家:「人類失去昆蟲一切都將崩塌」

昆蟲銳減恐導致生態災難!科學家:「人類失去昆蟲一切都將崩塌」

本刊主筆 劉國偉

昆蟲佔據了世界已知生物體數量的一半以上,其多樣的形態和驚人的數量對人類生活有著複雜而不可忽視的影響。僅在美國,昆蟲就能提供至少570億美元的生態服務:為我們用來果腹的農產品提供授粉;作為大自然的「清道夫」和土壤通氣器,清理害人蟲,默默分解死亡的動植物,將其營養物質送回土壤中??但昆蟲多樣性的研究結果顯示,這些小生靈的現狀很不樂觀:許多昆蟲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從這個世界消失,其原因和由此可能造成的後果正引起科學界的高度關注。

2016年7月,德國東部奧得河畔法蘭克福的蜜蜂在向日葵中采蜜。

德國飛行昆蟲27年減少七成

昆蟲學中有個有趣的現象,叫做「擋風玻璃現象」。說的是在汽車行駛過程中,駕駛人會看到許多迎面撲來的飛蟲撞在擋風玻璃上。停車後,清理這些飛蟲屍體通常會耗費一些時間。作為一名老司機,筆者個人的體會是近些年擋風玻璃上的死蟲子少多了。德國萊布尼茲動物生物多樣性研究所主任沃爾夫岡·瓦蓋爾表示,人們花在清理擋風玻璃上昆蟲屍體的時間,要比過去少很多。當然,以上只是幾個人的直觀感受,要想深究昆蟲數量變化,需要更權威的實證。實際上,一項相關研究已經開展了27年。

擋風玻璃上的蟲子

這項研究由德國克雷菲爾德學會發起,研究結果於2017年10月發表在美國期刊《科學公共圖書館·綜合》(PLOS ONE)上。該學會在1989年?2016年間,在德國63個保護區(當地的生態價值保留地,並非原始的天然區域)里設置捕捉昆蟲的陷阱,開展定量和定性研究。這種陷阱是瑞士著名昆蟲學家雷內·馬萊斯1934年發明的,被稱為馬氏網。馬氏網從構造上看頗像一個大型蚊帳,昆蟲誤打誤撞進入網裡後,會本能地向高處飛,最後被集中到尖頂部的收集區,被引導進入一個裝有殺蟲劑的圓筒。目前常用的殺蟲劑是酒精,不僅能夠麻醉並殺死蟲子,還能使蟲子屍體保存很久。

德國克雷菲爾德學會昆蟲學家們在馬氏網中捕捉的昆蟲樣本

克雷菲爾德學會在保護區里先後設置了1503個馬氏網,安置在森林、草原和沙丘等處,每年開春到深秋對收集的昆蟲屍體種類和重量進行統計,27年來共收集了53.5公斤的昆蟲,基本都是些喜歡在離地1米左右高度活動的昆蟲。數據顯示,1989年5月到10月的半年間,每個馬氏網捕捉的蟲子重量平均為1600克,到了2014年這個數字減少到300克。該學會的專家們得出結論:德國飛行昆蟲總數下降了75%。

在克雷菲爾德昆蟲學會發布的數據中,食蚜蠅(外觀很像蜜蜂的一種授粉昆蟲)數量顯著下降。1989年,該學會在一個陷阱中收集到17291隻食蚜蠅;而2014年在同一個陷阱處,他們僅收集到2737隻樣本,下降趨勢令人震驚。

農藥、化肥以及農藝措施頻率更高,可能是飛行昆蟲數量減少的原因。

研究人員在論文中指出,天氣、植被變化等因素都不能解釋昆蟲數量銳減的現象,「農藥使用、全年耕作、化肥用量增加以及農藝措施頻率更高,可能是飛行昆蟲數量減少的合理原因」。蘇塞克斯大學的戴夫·古爾森是其中的一個研究者,他認為昆蟲消亡的原因需要具體討論,可能是因為缺乏食物,或是接觸了化學殺蟲劑,德國的現狀很可能是歐洲的縮影。如果推斷準確,那麼人類面臨的是迫在眉睫的生態災難。「人類一旦失去了昆蟲,那麼所有一切都將崩塌。」柏林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德克特從另一個角度分析:氮肥的過度使用能使農作物比如玉米生長繁盛,但其他植物種類會減少,這使得與之有共生關係的昆蟲數量也不斷減少。

許多昆蟲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從這個世界消失

極端天氣與單一種植重挫蜂蝶

昆蟲數量減少還有其他佐證。比如在2017年春天,人們就發現曾經在英國大片草場上翩翩起舞的草地蝴蝶,在2016年消失了七成以上,這些在進化長河中遨遊至今的美麗生靈,面對日益頻繁的極端天氣時表現非常脆弱。

數量減少最快的歐洲草地蝴蝶是這種藍蝴蝶

2017年初,持續了近40年的英國蝴蝶監測計劃(UKBMS)發現,57個種類里有40個種類在2015年?2016年之間有所下降,使得2016年成為有史以來蝴蝶生態記錄最差的一年。蝴蝶監測計劃的主管湯姆·布雷瑞頓認為,歐洲草地蝴蝶對天氣和環境變化非常敏感,暖冬會使毛毛蟲從越冬中過早活躍起來,然後在寒冷天氣回歸時被凍死。此外,研究團隊發現蝴蝶處於繭階段時,過多降雨對英國超過1/4的蝴蝶種類產生了不利影響。

自1976年英國蝴蝶監測計劃開始以來,英國蝴蝶數量經歷了嚴重的長期下降,全英國1800多個蝴蝶觀測點的信息表明,大約有60%的蝴蝶物種受到了影響,熱浪、寒流和暴雨等極端天氣是重要原因所在。

馬來西亞西北森林的一隻食蟲虻在吃另一隻小昆蟲

與蝴蝶等昆蟲作對的不僅僅是天氣。實際上,在歐洲、北美和南美的大部分地區,單一作物的種植模式覆蓋了大多數的土地,這種土地管理模式從空中看起來煞是好看,也利於管理。但是以往昆蟲賴以生存和繁殖的小水塘或樹籬都不復存在,昆蟲難以逾越和遷出這些大片的現代耕地,這些耕地成為昆蟲難以立足的綠色「沙漠地帶」。

與蝴蝶經常相伴出現的蜜蜂,近年來遇到的麻煩要更大,主要是始於本世紀之初發生的「蜂群衰竭失調」(CCD),被感染的蜂群經常蜂箱內空空如也,蜜蜂所剩無幾。這種現象給歐美養蜂業帶來了巨大的危機,原因是什麼至今仍在爭論中。這種傳粉昆蟲與人類的糧食生產密切相關,一旦大批量消失會引發更嚴重的生物多樣性危機。

幾年前,美國政府機構建議在公共土地上採取幾項新的行動,提供棲息地以幫助傳粉昆蟲繁衍生長,如保護並恢復野花叢生的棲息地;為傳粉昆蟲的窩和巢穴開闢空間;提供蝴蝶所需的植物;為其他一些昆蟲提供冬季棲息所等。當然,這個藥方的療效如何,還得看各方的重視程度了。

僅在美國,昆蟲就能提供至少570億美元的生態服務。

昆蟲逃離城市 漸飛漸遠

清夜蟲鳴一直是中國人精神生活中一個重要的文化意象,在很多人看來,沒有蟬鳴的夏天不可想像,而筆者的童年更是少不了蟈蟈和蟋蟀的叫聲。隨著大量人口湧入城市,越來越多人發現,雖然城市裡不乏很多公園和綠化帶,但居住在裡面的昆蟲卻少得可憐,以往給大家生活帶來樂趣的昆蟲明顯少了很多,捉蟲撲蝶成為許多城市孩子們的奢望。從國內外的調查來看,城市中心昆蟲的數量和種類都有不同程度的減少。

捉蟲撲蝶成為許多城市孩子的奢望

2010年,一項針對北京市六環路內昆蟲的監測和分析結果顯示,每向市中心靠近5公里,象鼻蟲(即象甲)就會減少一種。不僅是象鼻蟲,北京城市中心很多昆蟲都在消亡。科研人員表示,除了常見的蝴蝶、蜜蜂、蜻蜓等景觀昆蟲,一些天敵昆蟲如螳螂、七星瓢蟲、草蛉等,在城市中也都不見了蹤影。

中國農業大學昆蟲學系主任彩萬志教授選取了北京市六環內及六環外部分郊區的代表性區域,對其中的半翅目昆蟲進行了長達10年的系統調查和廣泛採集,發現北京城市化的快速發展導致了半翅目昆蟲多樣性減少。

另一方面,由於室內空調的廣泛使用、城市垃圾的增多造成城市昆蟲的生活環境日益趨同,遍地的鋼筋水泥,植被覆蓋面積有限,於是個別單一物種(如蟑螂等)得以高速繁殖、大範圍蔓延。整個城市生態圈的健康程度和豐富程度都不高,這是可以想見的。

也有新物種在城市露面

令人欣慰的是,在對昆蟲而言整體壓抑的城市環境里,也不乏令我們驚喜的一瞬間。2016年9月,在上海,一種新奇的、行走在樹皮縫隙間的褐黃色小甲蟲,暴露在幾個好奇者的目光中。它們躲在陰暗潮濕的朽木中,全身披著褐黃色盔甲、約3毫米長的身體,和一隻螞蟻差不多大。一旦感受到威脅,這種小甲蟲能夠噴射接近60攝氏度高溫的霧態化學物質,可謂昆蟲界的化學戰高手。

上海發現的新甲蟲

經專家的分類、飼養和研究,2017年12月,這種小甲蟲終於確認是「雙斑粗角步甲」家族的一個新物種,它是2017年第三個在上海市被發現的新物種,最終被命名為「上海雙斑粗角步甲」。在高度城市化的上海發現一個新物種實屬不易。

我們真心期待未來的日子裡有更多的昆蟲返回昔日的領地,也期待在城市的某個角落中發現新的昆蟲物種。

(本文寫作中參考了《昆蟲緣何離我們漸飛漸遠》《生物多樣性:已到危險境地》等報道以及科學公共圖書館、《自然》雜誌、《美國國家地理》《衛報》《南方周末》《科技日報》等網站的信息,特此聲明並致謝。)

(如需要轉載,請註明作者及轉自《環境與生活》雜誌)

責編:葉曉婷

網編:吳燕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環境與生活雜誌 的精彩文章:

存活3億年,數量稀少——我國5種特有水韭全列為一級保護
「紙」點迷津:你用對紙了嗎

TAG:環境與生活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