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大興安嶺最早的先民:使鹿鄂溫克

大興安嶺最早的先民:使鹿鄂溫克

大興安嶺是寂靜的。十七世紀以前,這寂靜的山嶺間,只有一些少數民族遊獵,或在稀疏散落于山嶺間的村落間生活。這此民族中,就包括神秘的使鹿部落,使鹿鄂溫克人。

鄂溫克,是鄂溫克族的民族自稱,意思是「住在大山林中的人們」。鄂溫克族在國內主要有三部分,索倫部、通古斯部和鄂溫克使鹿部 。歷史上,由於居住地域的關係,鄂溫克人對大興安嶺一帶的大山林,包括外興安嶺至阿瑪扎爾河、勒拿河上游等地域統稱「額格都烏日」或「額格登」,鄂溫克語意思為「大山」。另外還有一種說法:「鄂溫克」的意思是「下山的人們」或「住在南山坡的人們」。上述兩種解釋都說明鄂溫克人是大山林中的狩獵民族。而隨著歷史的發展,有一部分走出山林遷居草原和河谷平原地帶,有一部分依舊留在山林。還記得小時看小說《鹿鼎記》時,描述了大興安嶺的廣袤無垠、地大人稀,也還記得前幾年看《額爾古納河右岸》時,寫下的鄂溫克人對歷史的疑問:以前我們生存在左岸,後來不讓在左岸打獵了,都到了右岸。鄂溫克族是跨越中國、俄羅斯居住的跨界民族。尼布楚條約讓一部分鄂溫克人必須在右岸生活,把他們的根分開了。十八世紀、十九世紀東北局勢混亂,日軍入侵,再到後來東北的開發建設,使鹿部落終於離開了大山。

據記載,使鹿部的鄂溫克人300多年以前從貝加爾湖附近的列拿河畔俄羅克屯遷到額爾古納河流域的,當時有700餘人。在列拿河時代,他們就開始了馴養和使用馴鹿。後來由於列拿河一帶獵物少了,尤其是俄羅斯族人大舉東侵,進入了他們的生存區域。鄂溫克人認為自己是中華族源,不屬於白色人種的同根,不甘受辱,於是舉族東遷。他們順著石勒喀河來到了大興安嶺西北麓的額爾古納河流域,在這裡繼續遊獵。他們常年生活在深山密林中,穿獸皮吃獸肉,住「撮羅子」,牽著馴鹿在深山密林中遊獵,追逐著出沒無常的野獸。後來由於疾病、日軍侵犯等原因,使鹿鄂溫克部人口減至100餘人。五、六十年代,莫爾道嘎林區籌建伊始,政府幫助他們在額爾古納旗(今額爾古納市)奇乾鄉實行了初步定居。後來政府又撥出巨款,統一建造「木刻楞」房屋,幫助他們在額爾古納左旗北部敖魯古雅河畔實現了全部定居。據一些林業老工人回憶,在莫局,他們留下的遺迹,除極少且難以辨認的撮羅子行帳外,主要是他們在狩獵時餵養成的大量鹼場,大部分在現在莫局安格林林場施業區內。現在的莫爾道嘎國家森林公園內,還有鄂溫克使鹿部落的生活展示區,如果有幸的話,還能見到瑪利亞·索老人,她是鄂溫克族使鹿部落最後一位女酋長,現在已經90多歲高齡。

站在古老的大興安嶺,我們已經不能復見這神秘的民族,不能復見這些神秘的先民。但在歷史上,他們曾長期是大興安嶺的主人。《額爾古納河右岸》一書,描寫了鄂溫克使鹿部落的人們,在大興安嶺的生與死,樂與悲,情與愛,描寫了他們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他們與命運的殊死抗爭,他們一代又一代人的生死傳奇。他們愛護自然,愛護森林,要比我們現在愛的深切,愛的純粹,因為他們視森林為根,視森林為生命,甚至他們對森林的愛已經從生命上升到他們的宗教與靈魂之中。

鄂溫克使鹿部落人民的歷史記錄很少,因為他們人口極少,只有語言,沒有文字,但他們註定是大興安嶺歷史上富有傳奇色彩的一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看興安 的精彩文章:

TAG:看興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