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年味兒:不過是小時候的味道

年味兒:不過是小時候的味道

今日小年。

鞭炮聲遠。

並不影響團圓。

記憶中的年味,大概也只剩下味道了。

遂分享10則,

小時候的味道。

當然也是,媽媽的味道。

1.早晨,我起的相對早,在書房裡聽了一會音頻。

老媽洗漱完畢後說,我下樓給你買咸豆腐腦吧,我知道一家店,特別好吃。

我猶豫了一下,心裡更想喝一碗胡辣湯。

見我猶豫,老媽又說,豆腐腦裡面放上芝麻葉,特有味道。

這畫面立馬打敗了我。

連我自己都忘記了,我喜歡芝麻葉,芝麻葉,芝麻葉。

是的,這時節,當然只有芝麻葉菜乾。

因為,掐芝麻葉的最佳時節是在七月的中旬。

不過,我肯定吃不到那個時候的綠葉。

所以,乾菜芝麻葉,就成了經典。

讓它成為經典的自然是大名鼎鼎的——芝麻葉麵條。

記得,剛入冬的時候,老媽就開心地告訴我:

這次回老家她特意向親戚討了些芝麻葉。

你回來後,可以給你做芝麻葉麵條了。

哎,有一種牽掛叫,你媽就是知道你喜歡吃啥。

2.臨近中午的時候,老媽下樓買菜,順便拿快遞。

其實,並沒有必要再買菜,冰箱里足夠了。

只是,她說,我去給你買一隻柴雞,清燉,放上蓮藕。

哎,我總抱怨,單位的飯菜太油膩,吃起來很不開心。

日子久了,貌似連我自己都忘記了,我喜歡清燉的雞,什麼都不放的湯,以及咬起來面面的蓮藕。

想想都好吃。

吃起來當然,更好吃。

嘻嘻嘻,有一種了解叫,你媽就是知道你喜歡吃啥。

3.老媽特別開心地說,晚上的粥我已經做上了。

哦~我回應著,其實並沒有什麼期待。

我放了紅薯干。

呀,好啊。

也不知道是哪次回家,我突然想吃紅薯干,然後家裡又沒有,然後超市又沒有賣。

嗯啊,一定是找了不少地方,早早備好,這次回來,我才剛好有的吃。

其實,老爸老媽並不喜歡紅薯紅薯干。

他們小時候的那個年代,白面稀缺,多是依靠紅薯度日。

一日三餐紅薯,紅薯面,紅薯湯,紅薯干。

哎,再也不想吃紅薯。

不知怎的就聊起了紅薯。

老媽說,小時候,天不亮就去生產隊里遛紅薯。

為什麼叫遛紅薯呢?

就是生產隊里已經收割完畢的紅薯地,其實還有未被清理出來的紅薯。

老媽早早地起床,下地,挖紅薯。

有時候碰到三五個人,黑乎乎的,大家並不打招呼,反正也心照不宣。

遛滿一筐背起就走,背不起來,匍匐著也要前進。

因為,誰知道,下一刻,生產隊的人會不會突然出現。

回到家裡,天依舊還沒有亮。

可是,半個月的口糧有了,好幸福呢。

……

我無法想像那是一個什麼樣的年代。

我也無法想像爸媽擁有一個怎樣的童年。

只是,老媽說,又買了幾塊紅薯,準備給你蒸著吃。

……

哎,沒辦法,你媽就只關心你喜歡吃啥。

4.

人造肉。豆製品。

河南的朋友們,應該都了解。

反正,這是我最喜歡東東,百吃不厭。

每次回家前,我都主動問老媽,有沒有人造肉。

做湯也好,炒菜也好,涼拌也行,反正就是我的念念不忘。

嗯,老媽又在魚片湯里放上了。

說實話,我第一次喝這樣的魚片湯。

然後,又被戳中味蕾。

沒辦法,你媽就是知道你一定喜歡吃啥。

5.

酸湯麵葉。

嗯,你可能不知道啥是面葉。

其實就是面片。

擀麵杖擀的薄薄的,然後切成片,因為太薄了,像樹葉一樣,所以叫著面葉。

哈哈,我沒有考究過,也沒有向老人們確認過,我自己推測的。

這本來是老爸的最愛,在外應酬多了,回到家就想簡簡單單喝完酸湯麵葉。

後來,我離家回來,也總想喝一碗。

「中午吃酸湯麵葉吧?」

在不知道吃啥的情況下,老媽就會做酸湯麵葉。

嗯,清清淡淡,酸酸暖暖。

無論你承不承認,你媽就是知道你喜歡吃啥。

6.芝麻鹽。

在漯河高鐵站候車。

本來車程也就18分鐘,我上了滴滴才開始訂票,訂的最近的一趟車。

然後,檢票進站了,怎麼找都找不到我要坐的那趟車。

一問,才知道,晚了216分鐘。

呃,售票員悠悠地說,你改簽吧。

啊~

離改簽的車輛還有一個小時。

所以,我就在站里特產店溜達啊。

一瞅,芝麻鹽。

然後微信響了。

朋友發來微信圖片,芝麻鹽,大饅頭,饅頭蘸著芝麻鹽。

我也拍了一張「特產」芝麻鹽發給他。

於是他回復:小時候的味道。

我回復:媽媽的味道。

哈哈,你媽就是知道你喜歡吃啥。

7.老媽如果做早飯,那麼肯定配上雞蛋稀飯。

稀飯?

哎,你肯定不知道,這又是河南特色。

其實就是麵湯,然後甩點雞蛋穗子。

雞蛋穗子?

哎,如果你也不知道,那麼你可以腦洞一下或者問你一下度娘。

因為,我實在找不到合適的詞來形容這個名詞。

在我心裡,它怎麼看都是一個動詞。

記得大學時期,有一年冬天去哈爾濱過春節。

在飯店點菜,最後要點湯。

一行十幾個人都想喝點稀飯,對,雞蛋稀飯。

東北老闆娘被我們問懵了,這是啥東西。

然後怎麼描述,都不知道怎樣做。

後來大伯說,廚房可以借用嗎?

最終,我們在寒冷的哈爾濱喝上了熱騰騰的雞蛋稀飯。

那叫一個暖。

有同事嫁給了河南老鄉,成了河南媳婦。

坐月子的時候,河南婆婆每日給她做雞蛋稀飯。

然後,同事,最後憤怒了……

就不能做點有營養的飯嗎?

嗯,這東西,看著沒營養,其實,很有營養,又降火。

一般人也許喝不慣吧。

反正,我怎麼喝都喝不厭。

嗯,我剛盛了一碗,拍照的時候說,碗太大了,不好看。

老媽說,那你為啥不用個小碗。

我在心理默念,小碗能夠我喝嗎,還不得起來盛第二碗……

嗯,這是,家鄉的味道,更是媽媽的味道。

8.

在北京的時候,單位周五常吃春餅。

春餅有三樣,我只吃其中兩樣,一樣類似山東煎餅,一樣類似烙饃。

只不過,這個烙饃的個頭比較小而已。

反正這是有勁道有嚼頭的東西,我就是喜歡。

有一段時間,我喝中藥,然後就老想吃烙饃。

我以為,只是需要養胃。

後來,朋友說,你知道嗎,這是媽媽的味道,越是生病的時候越想吃小時候的味道。

果然,這就是小時候的味道,養胃,養精神,養心情。

或許只是依戀而已,依戀生病時,媽媽的陪伴。

正如昨晚臨睡前,我對老媽說,我渴了。

老媽說,我給你倒水去。

我不願老媽多勞累,又懶得自己去,於是說,不用了。

老媽立即起身幫我倒水,並念念道:在那(北京)的時候,沒人管,在這(家)的時候,不能沒人管。

我喝完溫水,然後美美地睡去。

媽媽的味道,有時候,只是記憶中習慣了的依戀。

9.

每次回家,老媽都要做十幾張焦饃,好讓我一次吃個夠。

如果時間來不及。

那我要走的那天,她肯定是起個大早就開始忙活。

然後,行李箱里肯定有一個位置是焦饃特區。

坐上車,我就開吃,一路吃到下車。

哈哈哈。

有時候,大娘嬸娘她們專門請老媽幫忙做點。

對,這是個技術活。

類似烙饃,上面撒了芝麻粒,然後又微火烤乾。

火候掌握不好,那就變成了黑饃。

小時候就愛吃,一直到現在都未變。

10.

在北京的時候,每次覺得冷了,我就去飯店點碗疙瘩湯。

只是,這味道,和想像中的味道真不一樣。

要好的幾個同事都知道我喜歡喝疙瘩湯。

有時候會邀我去新發現的店裡品嘗一下。

有時候會專門請我到家裡吃,做給我吃。

只是,這味道,近了,卻還是不同。

所以,每次回家,我總心心念念媽媽能給我做頓疙瘩湯。

只是老媽,總是不太願意去做。

偶爾做了,也總是自嘲說,做的不好,不及姥姥好。

然後就開始姥姥的回憶。

記得很清晰,小時候,姥姥在灶台前忙碌的樣子。

圍裙擦拭著汗水。

麵疙瘩往開水裡扯,動作嫻熟而優美。

放上西紅柿的湯,紅紅的,清清的,透徹著酸甜。

出鍋後,再點綴上幾顆剛掐的嫩綠的荊菜葉。

我不描述了,你腦補一下吧。

反正色香味俱全。

姥姥走後,自然就品嘗不到這美味了。

貌似,老媽也沒有得到姥姥的真傳。

這味道也終究成了回憶。

老媽感慨著,為啥做的不好。

我知道,不過是,記憶成了魔。

我吃著老媽做的疙瘩湯,幸福油然而生。

而老媽心心念念的不好,也不過是缺少了,她的媽媽的味道。

於是,知道,年味近了。

於是,知道,年代久了。

於是,知道,代代相傳的,也不過是媽媽的味道。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財新網 的精彩文章:

世行預計中國今年經濟增速放緩至6.4%

TAG:財新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