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設計 > 魂歸:墓園也可以這麼美!!!

魂歸:墓園也可以這麼美!!!


一段小視頻,了解最全面的拾光景觀▼▼▼






切入正題





設計師讓死亡也藝術


(點擊圖片或者標題查看詳細內容)




ps:拾光君之前發送過一篇文章《設計師讓死亡也藝術》,內容主要講述墓地的各色景觀設計,隨後,陸陸續續有部分小夥伴聯繫拾光君,表示想要以墓地為主題做畢設題目。話說,大家都知道,

此類設計一般是比較少被提及的話題,大多數人認為其項目數量少、可突破性小,但是,就是有這麼一群景觀設計師,做著讓我們佩服的事情。




如果可以定義景觀設計師,拾光君想說,他們是一群發揮土地價值,改善人居環境的偉大工作者,他們不但

讓活著成為一種享受,讓死亡也是一種藝術。

今天我們再來談起,希望對你有幫助,哪怕一點點。





中國傳統的墓園中之所以給人們的印象是陰森、斷腸、悲哀的情緒。因為大多數的傳統要墓園植物品種單一,基本只是松柏類植物,配置方式陳舊,基本只是簡單的列植,沒有景觀可言,生態效應也比較差,這點大家認同不認同呢?




在目前大力推崇綠色殯葬的背景下,生態墓園的設計愈發被重視起來,未來的墓園將會如何設計呢?本文整理了幾個現代墓園中的傑出作品,

「美麗」、「安詳」、「寧靜」

是這些西方現代墓園散發出的氣息,傳統的墓地已經被設計成了有紀念意義的公園。雖然和中國的殯葬文化、風俗並不相同,但是這份對逝者安息地所表現出的細膩、尊敬,是未來墓園設計中可借鑒之處。




首先

,設計墓園,我們先要對目前的幾種墓葬形式有所了解,以求更好的表達景觀,在你的心目中,墓葬還只是一種傳統的形式嗎?


以下幾種墓葬形式來自福壽園,不知道福壽園的才子佳人們,可度娘哦。


(文章後半部分附十幾個優秀的國內外墓地案例)




1


森林葬



森林葬



在安徽福壽園——大蜀山文化陵園,推出的森林葬將逝者骨灰放進可降解的生態骨灰罐內,然後深埋入地下,最後隨時間的流逝回歸大地。




森林葬在滿足國人「入土為安」的心理需求的同時實現了對土地的重複使用;此外,

逝者的姓名還將被統一刻在森林葬紀念碑的副碑之上,用以寄託思念

。森林葬式不僅節約土地資源,更象徵著生命的尊嚴和價值,意寓生命如樹長青,思念如根深系,充分體現出自然中的生死共享。



2


節地藝術墓




節地藝術墓



人們常說墓地是「石頭與銅鑄成的歷史」,節地藝術墓則廣泛採用了琉璃、不鏽鋼、馬賽克、教堂玻璃等各種全新的材質,紀念符號更加精緻,紀念內容更加寬泛。


節地藝術墓的產品可以說是真正的藝術品:

它可以是一把古琴、一本書、一幅畫,甚至只是一個簡單的幾何造型,但卻凝結了生命的精彩瞬間,無聲地講述著墓主的故事

。值得一提的是,節地藝術墓造型優美,意味雋永,佔地面積卻僅為0.5平方米左右。它點綴在草地和花叢中,與大自然渾然一體。


3


生態林葬

這是上海福壽園在常智園推出的節地葬式。生態林葬在材質上擯棄了傳統的石材,採用了仿岩石的玻璃鋼材質輔以紀念銅牌,形成別具一格的新型紀念形式。


這種形式首先充分體現了環保節地的現代趨勢,

骨灰盒直接深埋,每個產品佔地僅0.16平方米

;其次它的產品在顏色和質感上實現了多樣化,並採用了多姿多彩的插花藝術。樹木掩映,花團錦簇,雅而有韻,形成了生者與逝者共享的景觀空間。



4


生態植樹葬


生態植樹葬


生態植樹葬首先是不再保留骨灰盒,採用可降解的微型骨灰罈(18cm*18cm)進行深埋,「生態」之名也因此而得。其次它還一改一家一樹的傳統樹葬模式,充分利用樹與樹之間的空間。以前10棵樹10家人,現在可以達到21家,體現了當今社會環保節地的現代趨勢。


值得一提的是生態植樹葬對樹種的選擇——墨西哥落羽杉和桂花樹。墨西哥落羽杉落葉期短,它與終年常綠的桂花樹配合種植別有一番景象:落羽挺拔,桂花飄逸,碧枝綠葉,金風送香,寓意著生命之樹四季常青、芬芳怡人。


5


銅牌節地樹葬

銅牌節地樹葬採用花崗岩立方體容器讓骨灰直接深埋,輔以四周的紀念銅牌,佔地僅0.2㎡。客戶選購時均需按規劃位置依次排位,使得整塊樹葬區域可同時容納300多家,達到空間利用的最大化。


銅牌節地樹葬採用生長慢、壽命長的五針松為主要樹種。泥土表面則採用國際通常的做法,即裸土鋪放樹皮,這樣既利於生態環保,也避免了水土流失。



6


其他


花壇葬





草坪葬



接下來,我們結合相關案例,看看大師們都是怎麼發揮腦洞進行設計的。




瑞典斯德哥爾摩斯庫格森林墓地 


Skogskyrkog?rden,1940




"遇見最詩意的長眠"




斯德哥爾摩斯庫格林地公墓Skogskyrkog?rden




 

 斯庫格墓地是林地公墓Woodland Ceretery的代表作。林地公墓最早出現於二十世紀初。有別於傳統形式的墓地,林地墓地中樹木蔥鬱的景觀居於主導地位,而墓穴墓碑、教堂等並不突出,分散在景觀林地中。







斯庫格墓地是最著名的林地墓地之一

,位於斯德哥爾摩南部郊區,以墓地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名錄,自有其吸引人之處。




林地公墓的主導元素並不是墓碑或者教堂,而是由墓園中的植物、地勢和軸線共同營造的景觀。斯德哥爾摩林地公墓以其簡約的設計風格,對自然與死亡最大程度的尊重,開創了一種全新的墓園設計方式,也是現代景觀設計的教科書式的經典之作。







 

 斯庫格墓地起源於1915年位於斯德哥爾摩南部的一個面向全球的墓地設計競賽,最終兩位年輕的瑞典建築師Gunnar Asplund 和 Sigurd Lewerentz勝出。斯庫格墓地設計堅持強烈的浪漫自然主義風格,充分利用原有林地的自然地貌和茂盛的松樹林,

將火葬場、骨灰廳、禮拜堂、十字架、墓穴墓碑等間構築物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







 

 斯庫格墓地從1917年開始建設,直至1940年才完全落成,對全球的公墓設計產生巨大影響。兩位建築師從規劃、建築物、景觀到細節設計全面把握,付出巨大心力,包括葛麗泰·嘉寶Greta Garbo在內的許多名人長眠於此。建築師Gunnar Asplund也將自己最後的歸宿選在此。




Gunnar Asplund一生作品不斷,影響甚眾。1915年斯庫格墓地設計競賽獲獎時建築師本人不過三十歲,1940年五十五歲過世時也正是斯庫格公墓完全落成時。生前,他熟悉這裡的每一個細節;身後,能夠永遠注視這片他付出心力與年華的土地。身為建築師,還有什麼比這更幸運?




車在林中公路疾駛時,道路兩旁高大茂密的樹木根本令人以為這裡是郊外或是一座郊野公園。直到道路兩旁滿目延綿的綠意中突然有墓碑一閃而過,才知道墓園已經到了。


車停在一片起伏綠地的一組低矮建築物旁。與我們概念中的公墓太不相同,沒有摩肩接踵、沒有哀啼、沒有煙霧繚繞。卻瞬間心平了下來。



這一組建築物是三個禮拜堂,不知是什麼日子,大門緊閉,找不到任何人。堂前一池碧水,睡蓮簇簇團團,映襯著北歐的藍天白雲。遠遠地,坡頂一片茂密的松林。另一個方向,巨大的花崗岩十字架矗立。


禮拜堂大門。樸素的土黃色花崗岩石牆,只有近地面處的玻璃幕牆反映著周邊的林地。



禮拜堂門口雕塑,象徵復生



沿著禮拜堂外圍走,試圖尋找一個入口。小小院落中各色不知名的花芊芊蔓蔓連成片。



院落旁的一組高牆曲曲折折,走進去才知是家族墓地。



空寂無人,安靜地走在其中,深恐驚擾長眠地下的人。略微的一點不安被怒放的紅色薔薇釋放掉,死亡與生命力其實只在一線間。



家族墓碑,寥寥數行,訴盡一個女子的一生:九十高齡,中年喪夫,晚年女/媳先她而去,還好有子送終。這一生太長還是太短?無論如何,一家人又在此相聚了。鮮花怒放,驕陽也未能減半分顏色,如此生命力,有一天會攀上墓碑。這塊墓碑還會續寫嗎?


墓園中心高起的是冥想地,頂部松林茂密。坡度不大,隨便怎麼走都能到頂部。特地走到一片空曠中這唯一一處明確的道路。深呼吸,自然放慢腳步,不必趕路。前面的身影緩緩升高,消失在密林後。我亦是別人眼中的身影。





著高處立,向四處望。憑風而坐,不必再趕路。 




花崗岩十字架並未在最高處,位置也並不中正,卻是空曠起伏的林地中唯一一個豎向硬朗的元素。在坡頂望見有人緩緩下坡走向禮拜堂,遠遠近近,總在十字架左右。


 




葦草後面,一排排的墓碑。







走近了,一排排整整齊齊,卻又各不相同。


 


安安靜靜在一排排墓碑前穿梭、駐足。






喜歡讀墓碑。陳舊的、簇新的墓碑,一個墓碑就是一個故事。


 



母親不算長壽,也是壽終。女兒卻卒於盛年,疾病?意外?幸碑前風中之燭搖曳,花木繁茂,誰人來清掃祭拜?故事還沒有完。


 



又是盛年而卒。花球正艷,一如你已永遠定格的歲月。


墓碑尚新,花葉芊莽卻已遮掉大半。來日方長,日日年年,花木可會一直這般繁盛?


 


綠草茵茵,掩埋了墓碑。唯兩盞明燈,風中相依,任是什麼樣的黑暗,也不會彼此失散。


 



Andreas, 3.12.1987?15.3.1988。你可是個活潑的藍眼睛小男生?你必知道你的生給你父母帶來莫大的快樂,你卻不知道三個多月後你令他們心碎。三個月的快樂,一定要以餘生償還嗎?


 




墓碑前的這些坐凳,幾乎就是一部默片在眼前放過:從年輕到垂老,身影年復一年矗立於此。直至不良於行,坐在此,拄杖斜於身側,或靜默,或喃喃低語。終有一天,坐凳也空了。所謂死生契闊,就是這樣吧。




美國萊克伍德公墓陵園



Lakewood Garden Mausoleum,2012


"花園中的葬禮"







HGA設計的這座陵園獲得了2013ASLA專業獎通用設計傑出獎。萊克伍德公墓始建於1871年,是一個典型的美國式的「草坪規劃」墓地。在這裡,大片大片寬闊的草坪上處處點綴著一些精緻的紀念碑,碑的四周被樹木和大而寧靜的湖泊所圍繞。這種風格是19世紀50年代由辛辛那提的春天的樹林陵園首創的。而萊克伍德公墓正是這一經典墓地類型現存的最純凈的範例。









?  

Paul Crosby




通過與客戶緊密溝通合作,園林建築師對建築師的選擇過程給予了建議,最終產生了一個有深遠意義的整體建築和景觀設計方案,HGA的這個方案徹底改變了一個惡化的、「沉沒」的空間,從而創造出了一個詩意般的現代化景觀,在一個充滿意義的環境中為人們提供了慰藉和美麗。新的陵園景觀——周邊是一排排的長凳,楓樹和山楂樹組成的莊嚴的叢林,還有一個重新設計的零邊緣的倒影池——不僅為大型團體在陣亡將士紀念日舉行戶外集會/活動提供了空間,而且還為安靜的沉思、慰藉和療傷開闢出一塊空間。



義大利摩德納墓地 


Cimitero di San Cataldo, Modena,1971




"墓地是亡者的城市"







在對死亡的思考上,阿爾多·羅西(Aldo Rossi)與其同時代的義大利作家卡爾維諾不約而同地表達了同樣的意見:城市作為生者的居所,墓地是死者的城市。正因為此,與當時其他參與競標的建築師相比,羅西所要構建的不是一個詭異的後世世界,而是要從集體歷史記憶中挖掘一個「相似性城市」。








? Andrea Pirisi




在羅西心中,這座墓地與「生者的城市」不會有太大差別——於是,庭院、走廊、居室(墓室)、斜頂、窗、牆和地面等有關住宅的元素類型都被容納到墓室的設計中來。甚至是柱廊,這種倫巴第地區民居所特有的住宅形式,也被反應到了墓室的底層設計中。作為死者的房屋,墓地在建築上的特點是無潤飾(unfinished)和放任(abandoned),建築師以此來詮釋死亡。儘管,對於堅持「幸福與死亡不可調和」的人們來說,在摩德納墓地中,羅西選擇將死亡的氣息帶給住宅,仍是一種不被接受的設計。但對於羅西來說,生的幸福與死的沉寂並非對立的兩極,「當我談到一所學校、一個墓地、一個劇場時,更準確地說,我是在談論生活、死亡與想像」。






義大利布里昂家族墓園


Tomba Brion,1969-78




"為死者建造了一個花園"







卡洛·斯卡帕(Carlo Scarpa)善於捕捉場地的問題,並通過設計,將問題和限制扭轉為空間體驗的潛能。他的細部並非孤立地塑造,而是在綿密的空間關係當中推敲而得。墓園是斯卡帕成熟期的作品。和既有公墓、附近村落的關係,是理解其空間格局的關鍵。墓園的空間意向是「為死者建造一個花園」,這是受到了法國詩人保羅·瓦萊利一首詩的影響。











墓園中的粗質混凝土表面入口廊、夫妻墓、小教堂看似很像哀悼時光與生命逝去的廢墟,但是它們有的是巨大花盆的底座,有的則成為植物攀爬的表面;植物的蜿蜒並非意外,斯卡帕的草圖中清楚地交代在墓園中水池、水道,以及能讓水盛滿位於混凝土面上的缺洞,它們都是這個「死之園」中的生命之泉。




西班牙伊瓜拉達墓園


Igualada Cemetery,1985


"生命長河"







墓園位於距離巴塞羅那中心城區67公里的小城伊瓜拉達(Igualada)城郊,周邊是小城的工業廠房區。恩瑞克·米拉萊斯(Enric Miralles)將墓地從功能上劃分為三個部分:入口處是一個由石塊和半球型山包組成的大地景觀,石頭被擺放成一個不斷向內旋轉的螺旋線;一個依據地理走勢而建的墓群和一個小型的禮拜堂。











整個墓群在形體上如同是一條人工挖成的峽谷,高度上的變化令墓地同周邊工業環境相分離,以便打造本身肅靜的氛圍。沿山而建的曲線走向,讓墓群宛如一條「生命長河」。廣場和步道鋪地,由舊火車鐵軌枕木和水泥構成,枕木凌亂的組織方式,仿若在冥河裡不知歸途的靈魂。設計者之一米拉萊斯英年早逝,最後葬在了伊瓜拉達墓園的一角。






日本風之丘火葬場


KAZE-NO-OKA Crematorium,1997




"生命的極致"






風之丘火葬場就位於日本中津市郊區山國川岸邊的一片高地上,北面可望見中津市的街區。這裡自古以來就是附近居民的火葬場,並集中了一座座墳墓,大凡誰家有人亡故,都把這裡作為殯葬的首選之地。槙文彥(Fumihiko Maki)設計的基本出發點是與周邊環境相協調,為死者提供充滿同情和尊嚴的氣氛。











在空間的組織和室內外的關係處理上,除了楨文彥一貫對庭院慣用的手法外,明顯留有東方思想影響的痕迹。在風之丘火葬場里,有一個滿栽植物的前院、一個水庭,加上休息廳外半開敞的庭院,三個院落。傳統日本庭院的審美觀建立在禪宗哲學基礎上,追求一種「空」「虛」「無」的境界。






德國鮑姆舒倫韋格火葬場


Crematorium Baumschulenweg,2000




"沉重的精神與清亮的光"







建築的所在原是合併前東柏林的火葬場,兩邊除了無法透視的密林外幾乎再也沒有什麼了。至此,城市邊緣尚存的一絲喧嘩嘎然而止。這裡是火葬場,也是墓地和教堂。柏林建築師Axel Schultes和Charlotte Frank將建築巧妙地與感官,物質和文化相對立起來,營造出適當的氣氛。百葉窗、混凝土與建築物表面的光線形成鮮明對比。每個柱子都被明亮的日光環繞著,它穿透了大廳的混凝土屋頂。









?Mattias Hamrén





Shultes Frank Architeckten聲稱是受到馬格里布清真寺(Maghreb mosque)的影響:「在這個有著5000年歷史的空間中,柱子以及它們發光的柱頭是唯一可供人聯想起神的世界的東西……而這個建築所要做的無非是要將古老的石頭,它所蘊藏的沉重精神與光之天使的輕亮合二為一。」






義大利古比奧墓地



Gubbio Cemetery,2011


"向天空開放"







古比奧墓地的擴建是義大利最重要的中世紀城市墓地擴建項目之一,在城市中重新定義了本身的意義與地位。建築師Andrea Dragoni受到James Turrell系列作品Skyspaces的啟發,建立一系列獨立於墓地,能讓人放鬆,反思的藝術空間,這些空間頂部均有正方形朝向天空的窗口,從黎明到黃昏,光影變幻。







?Alessandra Chemollo_ORCH & Massimo Marini




這一方天,讓人彷彿掙脫地球引力,到達另外一個層次:心靈的束縛被解開;視野和思維得以遠遊;精神被深層次洗滌和升華。這系列十分特別的空間與建築緊密關聯。William Richard Lethaby說人類置身大千世界中難以整體理解世界,只有先擺脫周遭,才能理解去它。從這個意義上建築可以理解為世界的縮影,它代表了一種界限,我們可以通過建築,去感受世界的存在。






比利時霍夫海德火葬場


Crematorium Hofheide,2013




"紅色叢林"







項目位於廣闊平原上的一片沼澤盆地之中,視野非常開闊。RCR建築事務所的設計便是在這樣環境的水面之中置入了一個長條形的混凝土方盒。整個區域有兩個有步道連接的墓園,人們在漫長的步道中行走,強化了悲痛的情感,為告別儀式做準備,而這一切都是在自然之中發生的。









 TIM VAN DE VELDE


混凝土方盒被設計師模擬成了熾熱的紅色,採用彩色混凝土來構築,與當地富產的鐵礦石的色澤相近。在混凝土方盒外懸掛的一系列經過扭曲的扁平鋼板,似希望為人們提供在叢林中穿越時所具有的那種虛實相間的體驗。




台灣宜蘭縣立櫻花陵園




以地景之觀念處理公共陵墓園區之規劃及設計,不僅對地貌環境保育有所貢獻,在建築空間上亦表現出豐富的人文景觀及其對人及土地的關,形成獨特的地景美學。




     

上山的途中先經過的這部分是由「高野景觀」設計的階梯式景觀墓區

  






D區個人式納骨廊,依山而建,造型與山勢融為一體




櫻花陵園是台灣唯一的墓園露營區,山上可以一覽整個蘭陽平原,天氣好的時候還可以看到太平洋中間的龜山島。等到櫻花開滿陵園,這裡的景色會更加美輪美奐。  




墓區道路蜿蜒有趣,景觀視野開闊






材料多選用當地石材,與自然貼近


屋頂舒展柔和,與太平洋的長浪相互呼應


空間呈半開放式,空氣可以自由穿梭流動




納骨廊看似自由的分布,滿足對不同風水方位的需求




園區分布著不少這樣的觀景休息平台




依山勢漫步的過程中,不斷透過縫隙遠眺風景




納骨廊隔間與隔間之間的空隙,有的設置了洗手台




 宜蘭多雨,難得遇上雨後天晴




陽光下人與靈魂可以平等地交流,寧靜追思






控制建築高度,不至於對山勢破壞太大








很容易被忽略的橋




弧面造型,材質展現著混凝土粗狂的質感,保留著澆築模板的印記



走到最下面是個溪谷,往上看扭曲的造型張力十足


      




最後,不得不說一下安藤忠雄的一個項目——

一尊大佛隱入山丘




頭大仏項目全過程












從高處看,大佛隱身於自然之中,


無法窺見全貌,充滿神秘的禪意。


從低處看,洞穴透過的藍天與陽光,


自然而然形成佛菩薩頭頂的亮光,格外引人敬意。


 





其實,佛像數年前已建好,看起來很宏大,卻少了吸引人及充滿意境的整體規畫。





墓園主人當時設計佛像頗費心思,大佛設計仿照莫高窟坐佛姿態,耗費四千噸原石加工而成,高13.5米,底部直徑27米,與鎌倉大佛等比。可是由於日本各地佛像太多,大佛落成後一直沒有什麼知名度。


 


3年前墓園主人找到安藤說:「怎麼才能讓這尊大佛成為當地地標呢?」


安藤看完大佛及周遭環境很誠實地說:「好無趣。」


安藤建議:「把大佛埋起來吧。」


 


「把大佛埋起來!?」


安藤說:「我的工作,就是讓世人看見從未見過的風景。」


聽起來很荒謬的言論,看似不可能的事,真的呈現在世人眼前了!


 



 


安藤的創意,


將既有的佛像周邊抬高並環繞15萬株薰衣草,


隨著季節變換,


在花季時佛像周圍滿是紫色的薰衣草,


冬季時則呈現雪白一片的美景,


季節變換,代表了生命的輪迴:


有生必有死,


過往的生命會隕落,


也將有新的生命讓這個世界繼續充滿希望。


 





在景色強烈的對比下,


入園者感受到生命的無限輪迴及變換。


 





戶外園區外僅能看見裸露出半顆充滿禪意的佛頭,


因看不見佛像全貌,


令人充滿無限想像,


吸引人走進一窺大佛的神秘全貌。


 



走近建築,先是一段長約60米的參道。





然後步入水庭(16.2米×61.2米)


 



穿過約40米的地下通路,


從下仰望,在天空襯托下,大佛顯得莊嚴神聖。


 





為什麼墓園一定要很可怕?


像羅馬萬神殿、泰姬瑪哈陵、十三陵等君王陵墓都成為了世界景點。


 





如果到了生命的盡頭,能在安藤的建築旁靜靜長眠,


並讓後代子孫在建築的不可思議、大自然的美麗之中,


緬懷過往,繼續今後的人生,


那麼,這就是生命價值的延續。







 能讓在這個不安的世界苦苦掙扎的人們,


死後可以在這樣的環境中安息,


是對偉大牛命的祭奠,


也是對塵世中的人們一個性靈的洗滌。


設計師萬歲!




全文完






查看更多景觀意向圖


盡在拾光景觀QQ空間





3170235127













拾光景觀


公共空間/住宅商業/別墅庭院/公園景觀/旅遊度假/



長按二維碼,快速關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拾光景觀 的精彩文章:

關於Pinterest的眾多問題,我們一 一解答
就知道看書看書,你倒是出去轉轉啊?

TAG:拾光景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