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孫傳紅:庸常活著的瞬間(一)

孫傳紅:庸常活著的瞬間(一)

歲暮天寒,在匆匆走過的光影里一年瞬間即逝,來不及回憶,來不及奢望,時光把瑣碎串成了庸常。誰又不是在庸常的日子裡一復一日地蒼老著自己的容顏,誰又不是在難以改變的庸常生活中為現實塗抹著或悲或喜的色彩。正因為有了庸常才襯出偉大,瑣碎造就了完整,忙碌映照了空閑。學會與庸常和平共處,學著在平凡中尋找意義,便是人生中不可少的修行。乾淨的活著但庸常,卻也不失為人生有為而無為的態度。

活著

我們應當相信,每個人都是帶著使命來到人間的,無論他多麼平凡渺小,多麼微不足道,這世界總有角落將他擱置。無論他的生命多麼卑微,老天總讓他來人間或幸福或痛苦地走完這或長或短的一生。

三哥到底還是沒有逃過病魔的利爪。三哥是三大伯家的堂哥,日子在他手裡終究是變瘦了,過得清苦而操勞,在建築工地打工,微薄的收入支撐著一家人的生活。然而自己卻抽煙喝酒,極不愛惜自己。身體承受不了劣質煙酒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攻擊,徹底垮了,當感覺身體不舒服時,已經是無力回天了。當母親告訴我三哥快不行了的時候,我驅車回去看望他。來到他家,床上被子底下包裹著一具瘦弱的軀體,兩腮塌陷,露出高高的顴骨,緊閉著的雙眼已經略腫。身體就像一盞油將枯盡的燈,只有微弱的火光還在苟延殘喘。只是在等待,等待離去的那個時刻。母親和家中的一位老嫂子忙著在神靈面前祈求,恭恭敬敬地上香,虔誠而真摯地請願,用自己固有的方式、用一顆樸實的心留下三哥年輕的生命。

而這一切都無濟於事了,老天還是在幾日後的一個下午帶走了三哥,悄無聲息卻又無可奈何,一個人的離開是如此簡單而蒼白。

伴隨著歲月的增長,由歲月饋贈,總會意識到死亡是每個人都要必須正視的課題,無關恐懼,只關早晚。終究要化作雲煙、化作塵埃,堙滅於世。

還活著,是每一個活著的人的幸福。庸常也好,偉大也罷,於是庸常生活總在讓人心力交瘁的時候給你一個恰到好處的擁抱,提醒著你:活著,真好!亦如我每天迎著朝陽去上班的路上發出的慨嘆:活著這件事並不總是那麼多艱辛。

用深情對抗庸常

當朋友把《心經》《大悲咒》熟練地吟唱出來時,我驚訝的是不僅她超常的記憶力,更為她對誦經的這種深情而感染。特別是她在我面前動情投入地背誦《金剛經》中「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時,我真是驚呆地張大了嘴巴。我向來對宗教信仰持一種中立態度,始終認為有信仰的依託總好過沒有約束力的任意妄為。朋友說讀了這麼多的書,最後回歸到佛教,是冥冥中的一種指引,讓她在負重前行的歲月中找到了自己。我問她是否因為誦經而淡化了尋常生活中的瑣碎時,朋友對我說,否也。因為誦經而生智慧,因為智慧而懂取捨,因為懂取捨而更喜歡這滾滾紅塵。確實,朋友這幾年變化較大,歲月越來越厚重,日子越過越輕薄。不知是時間這條長河還是在誦經中改變了她一些執著的東西,與以前比,她的心安靜超脫了很多,有些路不再那麼急著去走,有些事變得不再那麼重要。我覺得女人最高的整容就是修心,她正是在這日復一日的唱誦中,在開啟智慧的佛經里尋到自己的慧根,以清凈心、菩提心對抗庸常。我們聊出世入世,聊如何在心裡修籬種菊,聊宗教與人生,聊過去與未來,婆婆媽媽的庸常因為有如此「高大上」的對話而活色生香,吃飯、穿衣、幹家務是一種修行,而靈魂的豐富與成就也是擺脫庸俗的一種深情。

任何人都在目光所及的地方構建自己的小屋,用來棲息願景,用來寄託性靈。

越來越喜歡三兩好友避開人群到僻靜的地方走走,小山、荒坡、田間皆是我們行走的路途,不在於風景的優美、風光的旖旎,更多的是於娓娓道來里尋求靈魂的皈依,笑談、爭論、打擊、讚譽,各種聲音糅雜而來的卻是一種釋放和寄託,於是喜歡上了這種帶給人小確幸的日常,即便不面朝大海,卻也可以春暖花開。歲暮靜安,一切歸於寧靜。心靜了,再重新看塵世的喧囂,便變得不同了。無論是黎明雪化、冰凌滴液,還是彩雲東上、夕陽西下,你會在這如織的喧囂里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用一往情深對抗俗世的庸常。

庸常中的女子

歲月饋贈的,不僅是朱顏改、風塵暗,還有豐富的閱歷與成熟的智慧,從內心的貧瘠到豐盈的靈魂。一路走來,感謝我遇到的一些美好的女子,教會了我不去與生活對抗,而是能夠在漫長的歲月里,不恐慌,不驕縱。無論怎樣,坦然面對應該面對的一切。

她,我靈魂的救贖者,在我最迷茫無助的時候用一雙手托住了我,為我開闢了一片新的天地,看到了不一樣的風景,在苦難的淬鍊中讓我找到了自己,並引領我走上了閱讀的道路。語言有時會顯得蒼白,亦如此刻。

她,我工作的領路人,一次次的不厭其煩,一次次的引領鼓勵,一次次的尋找機會,無數次的一次次讓我在不同的路段看到了不同的自己。以無私的胸懷浸潤與濡染著我,讓我時刻不敢懈怠與放棄。無意謳歌與讚美,但「感謝」二字始終覺得份量太輕。

她們,一群已經「逍遙」了二十多年的老閨蜜們,彼此笑過、哭過、鬧過、抱怨過,已經融入了彼此的生命里,雖然沒有血緣關係,但一路走來卻成了相依相偎的家人,如親姐妹般彼此滋養和照見,以後的路我們依然會相輔相攜顫巍到老。

她,工作中以寬廣的胸懷包容我,接納我,教會我如何與他人相處;她,私下裡開玩笑稱之為「大姨」的女人,總是在默默里用行動和語言溫暖我;她,一個活成仙的女子,用自己的行動告訴我生活不止柴米油鹽,還有詩意和遠方的田野;她,一個氣場強大到不敢讓人靠近的女子,讓我明白了如何去自律,讓我知道了外在與內心如何同樣書寫優雅大氣。

還有她,她們……年輕的、同齡的、年長的,人與人的相遇就是這麼美妙,我常慨嘆自己的幸運,讓我遇到了如此多美好的女子。無論在哪一方面激勵我有跳出尋常的勇氣,有改變生命旅程的景點。於是我常常站在低處仰望她們,仰望的喜悅就是看到了不一樣曼妙從容的風景,讓我在庸常的日子裡得以一場場美好的遇見,而這些遇見是為了成為日後那個更美好的自己。

碎碎念

走著走著就老了,今年明顯的感覺便是記憶的褪化,越來越多熟悉的面孔不能一下子叫出她的他的名字了,總是在努力搜索一段時間後才恍然大悟。明明到嘴邊的話語卻在突然間不知要表達什麼,講話變得麻木而吃力,時常懷疑自己有老年痴呆症的傾向了。這種懷疑清晰而鋒利,直刺人的心,可誰又能阻擋時光的洪荒之力呢?時光讓人變得恬淡,讓人清爽和溫厚的同時,卻也讓人開始步履蹣跚、容顏滄桑。缺憾總是伴隨一路走來,求缺不求圓或許也是一種境界吧。

「為愛情而讀書」,這句話出自一個四年級的男孩之口,或許你會和我當初一樣的訝異和驚詫,感慨於小孩子的早熟和思想的不純潔。我們總是以自己的思想去揣度孩子的思想世界,以自以為是的想法去猜測兒童的思維空間。當我問他為何有這種想法時,他瞪著一雙純潔而無辜的眼睛,天真地說:「好好讀書,照顧好家庭啊。」多麼簡單、普通而實際的理想。或許在一個孩子眼裡的「愛情」指的就是家庭里父母之間的相依相偎。煙火紅塵里平凡的普通人,如果健康,如果快樂,擁有這樣實際的理想,做一個善良的普通人,過自己想要的生活,作為父母、作為老師還想為孩子祈求一個怎樣的未來呢?

希望若干年後,這個男孩依然會記得:曾經面對著老師和全班同學立下了「為愛情而讀書」的理想。

一地雞毛,庸常的日子裡或許這些雞毛蒜皮的經歷,也有著獨特的價值吧。潦倒與偉大、卑微與善良、仇恨與熱愛是可以毫不排斥的存在一顆心裡的,那就是永恆的「月亮」和「六便士」。

池莉說:還是庸常的日子長,還是庸常的日子多,還是庸常的日子主旋律,還是庸常的日子更難過,還是庸常的日子更要人的耐心與骨氣。庸常如此浩蕩,但庸常可以照見靈魂中的一切深邃與明凈。

孫傳紅,女,南苑小學教師,喜歡閱讀、書法,堅信向善的力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臨朐 的精彩文章:

張玉奎:上門女婿(二)
王振千:栽地瓜

TAG:臨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