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機器人理財」的成與敗

「機器人理財」的成與敗

隨著人工智慧的廣泛應用,傳統金融機構紛紛搭上智能化轉型的列車,加強智能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一場「機器人理財」的浪潮正席捲而來。

傳統財富管理機構的主要精力放在可投資資產較大的高凈值人群,財富管理市場的長尾客戶的理財需求未被滿足。根據36kr數據,市場投資者數量為10038.85萬人,投資諮詢從業人員卻僅有5.02萬人,二者比例約為2000:1,強烈的供需矛盾催生智能投顧發展。

2017年以來,國內智能投顧的發展駛入快車道,智能平台從無到有,呈現井噴式發展。據不完全統計,我國智能投顧產品已有三十多種。目前已形成了以三類機構為主體的市場格局。第一類是科技企業開辦的智能投顧業務,例如京東金融的「京東智投」、宜信財富的「投米R A」,以及藍海智投、拿鐵智投等;第二類是商業銀行開辦的智能投顧業務,例如招行的「摩羯智投」、工行的「AI投」、興業銀行的「興智投」等;第三類是基金與券商開辦的智能投顧業務,例如廣發證券的「貝塔牛」、長江證券的「阿凡達狗」等。

去年11月發布的資管新規,對智能投顧給予了明確定義和合法身份。資管新規中,對智能投顧的定義比較寬泛,指金融機構運用人工智慧技術、採用機器人投資顧問開展資產管理業務。實踐中,智能投顧包含兩方面內容:一是最傳統的部分,即線下理財的線上化,其實是複製或實現線下理財顧問財富管理的流程,包括了解用戶資產情況、理財目標等,進而提出投資建議;二是個性化定製部分,即把線下理財顧問流程複製出來之後,進而用技術的方式使服務更加定製化。根據每個客戶的期望收益、風險偏好等做到「千人千面」,運用人工智慧的技術對大量客戶進行財富畫像,以人工智慧演算法為每一位客戶提供量身定製的資產管理投資方案,並提供自動化的投資管理服務最大化投資回報。

不同於傳統投顧的是,智能投顧實現了投資決策過程的智能化,提供服務的成本大幅降低,因此智能投顧收取的費用較少,諮詢費率較低,使得原本極少數客戶的精英化服務擴展到長尾客戶。以招商銀行為例,其面向高凈值人群的私人銀行服務門檻為1000萬元人民幣,而2016年12月推出的摩羯智投服務門檻僅為2萬元人民幣,服務門檻大大降低。

據貝恩諮詢測算,2017年我國全國個人可投資資產總額已高達230萬億元。智能投顧有更分散的風險敞口,除了不同市場板塊,還追求地域、企業規模、經濟類型和期限結構等的分散。投資面覆蓋股票(大盤股、中小創)、債券、國內ETF、海外ETF和Q D II等。由於目前國內資本管制較嚴,中產階層的投資渠道較為有限,因此分散程度高、資產配置範圍廣的智能投顧能為用戶提供一種簡捷且避險的資產配置渠道。

隨著技術和模型的進一步完善,可以預期,智能投顧將進入更為成熟穩定的發展期。一方面,市場上已出現多種類型、多種模式的智能投顧產品,第一批智能投顧產品已在市場上存活兩年多,培養了一批喜愛該種投資模式的客戶群體,可以說市場起步階段基本完成。隨著數據的積累、技術的完善、模型的不斷驗證改善,產品智能化程度越來越高,對客戶的了解越來越深入,投顧機器人將越來越靠譜。另一方面,人工智慧作為下一階段金融科技領域最令人期待的技術之一,其技術本身正在經曆日新月異的創新更迭,在資管領域的應用廣度與深度也會逐漸提升。在這兩方面因素的推動下,智能投顧將進入更成熟、更穩定、更智能的快速發展期。

不過,雖然智能投顧前景紅火,但不是萬能的。智能投顧仍然面臨短板。國內投資理財客戶普遍缺乏長期投資和資產配置的習慣,無論是高凈值客戶還是大眾富裕客戶,在金融資產投資上仍是散戶的操作模式。另外,國內客戶的風險屬性難以把握。在風險承受能力方面,客戶一般不願提供真實的資產信息;在風險偏好方面,同一個客戶會要求銀行理財產品保本,但同時能承受股市的大幅波動。口頭上是低風險偏好,但行為上呈現出高風險偏好。風險測試的有效性被削弱。

儘管智能投顧在客戶畫像、資產配置、投資組合選擇、交易執行、組合再平衡等諸多環節智能化水平不斷提升,但其本質還是通過提供投資顧問服務,激活和轉化用戶,進行潛客的挖掘,並主動式去喚醒用戶。投顧效果最終還需要依賴於資管機構的資管能力。未來金融機構比拼資管能力已是大勢所趨。

智能投顧不失為吸引年輕客戶和初級投資者的有效手段,但有了客戶基礎之後,資管機構還須對客戶分層,提供不同的增值服務,並實行差別定價。智能投顧是服務的補充,而不能完全替代理財師和投資經理。 史晨昱(資深金融人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南方都市報 的精彩文章:

變態兒童視頻流入網友「細思恐極」
把特斯拉送上天的馬斯克是傳奇?她媽媽的人生才叫真開掛

TAG:南方都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