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別讓孩子對你的依賴過了「有效期限」

別讓孩子對你的依賴過了「有效期限」

在中國有這樣一個群體:他們的父母為了生計外出打工,用勤勞獲取家庭收入,為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作出了貢獻,但他們卻留在了農村家裡,與父母相伴的時間微乎其微,包括內地城市,也有父母雙雙外出去繁華都市打工。這些本應是父母掌上明珠的兒童集中起來便成了一個特殊的弱勢群體———留守兒童

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外出到外地打工,而自己留在農村生活的孩子們。他們一般與自己的父親或母親中的一人,或與隔輩親人,甚至父母親的其他親戚、朋友一起生活。

2012年9月,教育部公布義務教育隨遷子女超1260萬,義務教育階段留守兒童2200萬。然而,近年來對留守兒童問題心理的剖析越來越深入,使得留守兒童的成長壓力越來越大。事實上,並非所有留守兒童都像報道的那樣。堅強樂觀,自信懂事,天真活潑,愛玩愛鬧也是大部分留守兒童真實生活的寫照。

1

從2014年上班以來,我見過太多留守兒童了。他們的家庭,有的是父母離異,有的是單方或者雙方在外地務工。孩子在家的衣食住行、學習問題,他們知之甚少。每到周一早晨,當我早早地來到教室,看到孩子們的時候,第一眼望去,如果這個孩子的外衣比較乾淨整潔,那他基本上可以排除,如果這個孩子穿著依然髒兮兮的,那有百分之八十的可能是留守兒童。

很簡單,如果是父母在家帶孩子,尤其是有母親在家帶,孩子雖然不能說是每天乾乾淨淨上學去,起碼周一早晨是可以乾淨的。否則,父親帶或者爺爺奶奶帶的可能性居多了。

而且,對於不怎麼愛說話的孩子,也有很大的可能是留守兒童。因為如果父母在家裡,孩子的飲食、穿衣學習等都有人在時刻關注。孩子在生活中有什麼困惑,最想告訴的人是爸爸、媽媽以及老師。而這其中,媽媽在第一位,其次才是爸爸、爺爺、奶奶及老師。

當孩子有了吃、穿、玩等需求的時候,他想告訴的第一個人應該是爸爸、媽媽。如果爸爸媽媽在身邊,他的一些需求能夠得到最大限度的滿足,他的心情肯定是愉悅的。當他每次有需求的時候,面對的是爺爺奶奶,他即使有了需求,也很難得到滿足。時間久了,他便沒有那麼愛說了。當然,這也不是絕對的,只能說是大部分情況。

2

我並沒有信口胡說,因為在我執教的這幾年中,就有那麼一些爺爺奶奶來學校詢問孩子在學校的情況的,但是他卻連孩子讀幾年級在幾班都不清楚。並不僅僅是爺爺奶奶,還有部分爸爸。我覺得,即便是老師在盡職盡責,家長若以這樣的態度對待孩子,那他能成為你心中的「龍」,她能成為你眼中的「鳳」嗎?

在工作的這幾年,我也深入了解了部分留守兒童的家長,並設身處地從孩子成長的角度去勸說,讓家長回到孩子的視野,咱們共同擔負起對孩子教育的責任。雖然平時的工作很繁瑣,時間很緊、任務很重,但我總是一有機會就去與家長積極溝通孩子的成長問題。我覺得,這個問題如果家長不問,老師也不說,孩子可能就不能夠及時得到關注,這樣不利於他的成長。

大部分的家長,對自己的孩子不是那麼了解。對於孩子在成長中遇到的學習、生活問題,更是知之甚少。或者說,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他其實並不知道孩子究竟需要什麼!

由於父母長期外出,留守兒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滿足,遇到心理問題得不到正常疏導,極大地影響了其身心健康形成人格扭曲的隱患,導致一部分兒童行為習慣較差。孩子漸漸變得沉默寡言。

我們可以想像一下:這些留守的孩子長期與年邁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親友生活在一起。監護人文化水平低,沒有能力輔導這些孩子的學習。重養輕教,致使孩子的學習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導。

這也就是為什麼大多數留守兒童在學習上自覺性差,紀律不強,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被動地學習,學習成績較差的最直接原因之一。

3

據統計,80%以上的留守兒童是由祖父母隔代監護和親友臨時監護,年事已高、文化素質較低的祖輩監護人基本沒有能力輔導和監督孩子學習。這是不爭的事實。

其實產生這種留守的現象,也不能全怪父母。

究其原因,中國農村留守兒童現象的產生來自於家庭和社會兩個方面。一方面,家庭的貧困,使孩子的父母不得不走出農村到城市務工;另一方面,中國長期的城鄉二元制以及社會對「農民工」不公平的待遇,使廣大農民沒有辦法及能力帶著孩子一起走進城市。

我們想像一下,一個年齡幼小就離開父母的孩子,父母關愛會嚴重缺失。儘管有些是爺爺奶奶或親朋監管,但畢竟與父母親疏不同,一遇到麻煩就會感覺柔弱無助,久而久之變得不願與人交流,性格內向。因為,他覺得自己沒有了依靠!

4

既然,留守會對孩子造成傷害,那家庭方面不能做出改變嗎?

我們也知道的一個現實就是:留守兒童的父母之所以拋下自己的孩子外出打工,是因為家庭務農的收入無法讓自己的家庭過上穩定的生活,否則如果有一點辦法,他們都會想法設法與孩子呆在一起的,所以生活困難是留守兒童家庭的普遍特徵。

那有人會說了,既然留守兒童有那麼多家庭還很難改變,那我們的國家沒有做相關的事情去改善么?

答案是肯定的:有的。

國家每年會有部分資金用於建立「留守兒童」家長聯繫熱線,通過書信、電話、家訪召開家長會等形式,與「留守兒童」的家長主動溝通,經常聯繫,讓家長及時了解掌握孩子的情況。國家的想法是好的,並沒有錯。

而現實是什麼?農村學校受辦學條件、師資力量、教學理念的局限與制約,針對留守兒童的需求提供特殊有效的教育和關愛力不從心,學校與家庭之間缺乏溝通。長此以往,家庭和學校監護不力,導致相當數量的留守兒童產生厭學、逃學甚至輟學現象發生。

5

那話又說回來了,既然把孩子送到學校上學了,為何孩子的成績在一二年級還不錯,到了三年級以後就開始下滑了呢?

其實,孩子對於環境的要求還是比較高的。哪怕這孩子已經讀了初中,仍有部分學生的心智不是健全的。

我有過這樣的親身經歷:那一年我讀初一,在現在我從教學校的位置。當時,由於鎮上的教學樓沒有建成,我們只得在離家較近的老學校裡邊上課。那時候我的成績比較優秀,英語成績也很棒。那時候沒有住宿這一說,由於距離學校很近,每天都是可以回家吃早中晚三頓飯。每天的學習也沒什麼壓力,反而覺得學習很開心,就這樣過了兩個學期。一年後,我們鎮上的學校教學樓建好了,不得不搬過去了。自此以後,班級學生重新分了,人數增多了,部分老師也換了。我漸漸地不適應了。

一開始是下了晚自習我們才騎著自行車回家,後來,爸媽覺得不是辦法。為使我們在鎮上能安心學習,租了房子。也從那以後,我們不光要關心學習,還得自己做飯。這一環境的變化,我的英語成績一落千丈。這是環境的變化對我最大的影響。別小看這一點變化,這對孩子的後期成長非常不利。這一點改變,可能時間很短,但是卻要花費更多的時間來彌補或者無法彌補。

也並不是說,所有的孩子都會因環境這樣變化而成績變差。我覺得,這個已有的環境能好則好,這樣孩子才能得到最優質的教育。

6

龍應台說過,孩子小的時候,父母對他們來說是萬能的,是完全可以依靠的,這就是父母對孩子教育的黃金時期,等父母一到了青少年時期,父母的「有效期限」就快到了。

如果說,每一個孩子是一顆嫩芽,他要經歷雨露風霜,但他最需要的還是陽光。我們的父母就是他們的陽光。

因此,請你在孩子願意依賴你的時候,盡量多的在他身邊,因為他對你的這種依賴,是有「有效期限」的。一旦過了「有效期限」,你是無法彌補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言午師說 的精彩文章:

教育,當不忘初心

TAG:言午師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