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等等貓聽歷史之十一:告別戰國

等等貓聽歷史之十一:告別戰國

等等貓聽歷史之十一:告別戰國

撰文 / 老六

劃重點:

六國究竟是怎樣滅亡的

戰國的功臣良將哪去了

戰國的人有國家觀念嗎

全文2844字,閱讀大約需要9分鐘

長平之戰後四年,秦軍再次攻擊韓、趙兩國,佔領了河南登封。這本來是秦國遠交近攻戰略中一次比較正常的軍事行動,但卻因為一個人的不安分,具有了劃時代的意義。這個人就是周王國國王姬延。

周王朝自公元前1046年立國,到如今,公元前256年,已經快八百年了,雖然東周開始後的五百多年裡,周天子形同虛設,但至少他還存在著,還有三十多個城市、三萬多百姓維持著他的體面。

本來,這種病入膏肓的絕症,採取保守治療還可能多活兩年,偏偏要用激進的冒險療法,反倒加速了他的死亡。不知是被哪位口舌之臣忽悠暈了,還是自己神經錯亂,周王姬延突然在這個時候號召合縱抗秦。

姬延好不容易拼湊了五六千人,由於沒有軍費,便向富商地主借錢,可仗還沒打,借的錢就花完了,他僱傭的那些烏合之眾如鳥獸散,債主紛紛上門討債,他只好躲在一座高台上。就這樣,慷慨激昂的合縱伐秦,變成了貽笑天下的債台高築。

秦國得知這個事後,讓攻韓部隊順道去了趟洛陽,生擒姬延,吞併周王國地盤,就這樣,國祚近八百年的周王朝,實亡,名也亡了 。

【 六國覆滅 】

杜牧的《阿房宮賦》里有這樣一句,「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秦國最終能在七雄爭霸中勝出,原因很多,地利、人和他都佔了,關鍵是六國自己作死,把天時也賜給了他。

邯鄲之戰,秦軍不勝,在之後的近三十年里,秦國進入喘息期。雖然也有一些軍事進攻,但多以小規模蠶食奪地為主,並沒有滅國級別的大動作。在這之前,六國都已吃盡秦國的苦頭,即便現在團結起來,仍有機會抵擋秦國,縱不能滅秦,也可以延時待變。

偏偏在這最後的喘息期里,六國的大佬們,腦袋像集體被驢踢了似的。他們的愚蠢,為秦國完成內部整合、外部備戰贏得了時間。這些醜態無需太多筆墨渲染,列出來看看就足以讓人噁心了。我們就以邯鄲之戰的公元前258年為起點。

戰後二年,周天子號召合縱,六國無人響應,秦滅周。

戰後七年,燕攻趙,燕國敗,趙國傷。

戰後八年,燕攻齊,燕國敗,齊國傷。

戰後十年,楚滅魯。

戰後十二年,韓國向秦國獻計修鄭國渠,希望以此拖垮秦國,秦國將計就計,修好鄭國渠,國力大增。

戰後十三年,趙攻魏,廉頗被陷害,棄趙投魏,魏不用,投楚,從此消失。

戰後十四年,趙攻燕,趙國勝,燕國傷。

戰後十五年,四公子之首的魏國信陵君遭魏王猜忌,灰心淡出,不久身死。

戰後十六年,燕攻趙,燕國敗,趙國傷。

戰後十七年,四公子之一的楚國春申君率五國聯軍攻秦,聯軍不戰而逃。

戰後二十年,楚國春申君黃歇慘死於宮斗。

戰後二十二年,趙攻燕,秦藉機攻趙,燕國敗,趙國大敗。

戰後二十四年,趙以李牧為帥,之後五年,秦攻趙屢敗。

戰後二十九年,秦攻趙不勝,趙國將軍李牧被誣以謀反,遭殺害。

至此,三十年過去了,六國就如此在內憂外患中徹底淪落。秦國藉機,除了在軍事上積小勝為大勝之外,還徹底解決了內部問題。秦王贏政繼位親政,呂不韋功成自盡,嫪毐叛亂被平,法家巨子李斯執掌秦國相權。接下來,秦軍開始全面出擊,平定天下,六國沒有任何翻身的機會了。

從公元前230年開始,在戰國最後的十年里,就發生了一件事,秦滅六國。滅六國的過程與戰國前二百四十五年的精彩相比,不值一提,用四個字就可以概括,摧枯拉朽。史書中關於這段歷史的記載總共不超過三頁。唯一值得一提的就是,齊國屬於和平接收,無一兵一卒抵抗,免了兵災。

公元前230年,韓亡。

公元前228年,趙亡。

公元前225年,魏亡。

公元前223年,楚亡。

公元前222年,燕亡。

公元前221年,齊亡。

六王畢,四海一。紛亂了五百五十年的春秋戰國就此結束。秦王贏政稱帝,史稱秦始皇。

【 戰國的國 】

公元前255年,戰國四名將之一的秦將王翦率六十萬大軍滅楚。臨行前,秦王贏政親自送他到霸上。贏政問,將軍此去可有話對我講,王翦說,我打仗打得很辛苦,沒有其他要求,希望大王多賞我些良田美屋,好留給子孫後代。秦王大笑,你個小氣鬼,有我在,你還怕窮啊!

之後,王翦每當取得勝利就向秦王要賞賜。他的朋友勸他不要太貪,王翦卻說,我手握秦軍全部家底,不表現得貪圖富貴,秦王會以為我胸懷大志,那樣,我的性命就不保了!滅楚後,王翦徹底隱退,無論秦王怎麼勸都不再出山,從而得以善終。

戰國四名將,秦國白起功高蓋世,被罷官賜死;趙國廉頗被陷害,逃到楚國,客死他鄉;趙國李牧遭讒言,臨陣被殺。獨有王翦功成身退。

由此想到,二百五十多年的戰國風雲,英雄輩出,群星閃耀,能如王翦一般的又有幾人。看看那些曾經紅極一時的英雄豪傑最後的歸宿吧。

商鞅,秦國崛起的設計師,被秦國五馬分屍。

吳起,楚國中興的驅動者,被楚國亂箭射殺。

孫臏,齊國稱霸的大軍師,厭倦權力鬥爭,歸隱江湖。

樂毅,燕滅齊國的大元帥,失去燕王信任,投奔趙國。

公孫衍,合縱理論的創始人,在魏國宮斗中被殺。

張儀,秦國連橫的策劃者,遭秦王厭,客死魏國。

蘇秦,燕王國的終極間諜,被齊國五馬分屍。

范睢,秦國統一的參謀長,失去秦王信任,病死封地。

呂不韋,秦國後期一代豪傑,一手運作秦王贏政登基,被秦王賜死。

加上前面所說的白起、廉頗、李牧、信陵君、春申君,戰國時期那些功勛卓著的牛人們,能夠善終的,一隻手都數得過來。這些從春秋時期開始崛起的士,多起步於卑微,經過自己不懈的努力,終於在血雨腥風中贏得了一時的輝煌,可惜,終究躲不過翻江倒海的後浪。

翻開這些牛人的履歷,你還會發現,他們大都不是在自己的出生國建功立業,有的甚至親手屠滅了自己的家鄉。很多人好奇,戰國時期為何有那麼多叛徒,這些知識分子為何一點國家觀念都沒有。要把這個問題說清楚,還得回到春秋戰國所處的歷史時代里去。

春秋戰國的國,實際都是周王朝分封的諸侯國,那時候的人都有三個國家符號。第一,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祖國,周。第二,他們各自有一個出生國,如同我們今天的籍貫。另外,他們還有一個君國,如同我們今天的工作單位所在地。

春秋戰國時期,士族在諸侯國間遊走,就像今天我們在北上廣的大公司之間跳槽一樣。如今的人,多把跳槽看成是光榮的事,只關心薪水的高低,有幾個在乎忠誠度這種東西。那時的知識分子也一樣,只關心哪個君國能讓他功成名就,誰在乎殺得是山西的同胞,還是河南的老鄉。

但是有一個人例外,他就是屈原。屈原是楚國人,一輩子只服務於楚國,即便遭到陷害,兩度被流放,仍不肯離開楚國,最終投江而亡。

屈原就生活在戰國中期最亂的一百年里,像他這樣把出生國看得如此重的,他是第一人。後世對屈原的評價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只是沒有說,屈原愛的是哪個國。

如果他愛的是楚國,楚國可是第一個犯上作亂,獨立稱王的國家。如果他愛的是周王朝,他卻一輩子只效忠楚國。如果把屈原忠於楚看做愛國的標準,那麼離開出生地尋找出路的士族就都成了叛徒了。

可驚奇的是,同為楚人,伍子胥為報家仇幫助吳國滅了楚國,屈原卻對伍子胥充滿景仰和憐憫。看來,在戰國時期,國家觀念實在是極其淡薄的,絕不能以我們今天的目光去衡量。

在那個時代,全新的士階層是剛剛出現,他們就像剛出殼的小鳥,衝破了出身制的束縛。良禽擇木而棲,士為知己者死,既是他們追求的價值觀,也是他們生存下去的信念。隨著這個階層的不斷成熟,他們的思想也悄悄發生著變化。

聲明:

文章、圖片及音頻,均系老六胡說百家號作者老六及相關授權人原創。嚴禁一切形式的抄襲及無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請留言聯繫。來自互聯網的圖片文中已註明,尊重作者版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戰國 的精彩文章:

特大緬甸花梨木戰國沙發,裝車時還要動用吊機
南京小孩池塘摸魚,竟摸出21塊戰國金印,專家得知後全部收繳

TAG:戰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