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宋朝人怎麼祭灶?

宋朝人怎麼祭灶?

李開周

臘月二十三俗稱「小年」,我們通常在這天祭祀灶君。

時至今日,我們豫東老家的廚房裡仍然供奉著灶君,一般都是在年貨地攤上買的彩色印刷品,形如年畫。

在那些彩印的作品中,灶君的相貌並不固定。有的灶君頭戴平天冠、身披赭黃袍,相貌威、三綹長髯,儼然是人間帝王。有的灶君面白無須、雙耳垂肩,頭戴毗盧帽、麵糰團如富家翁,猶如唐僧再世。有的灶君手中持劍、胯下騎馬,一瞧就是武將。有的灶君右手持圭、左手扶膝、端坐在高高的寶座上,一瞧就是文臣。有的灶君並非孤家寡人,他老人家身旁還坐著一個面目慈祥的老奶奶,人稱「灶王奶奶」。還有的灶君竟享齊人之福,左右兩側各有一個老奶奶,一夫二妻其樂融融。

這些灶君畫像孰真孰假?我們很難判定,因為灶君本來就是化身無數的神仙,既可以有無數化身,也可以有無數相貌。

北宋博物學家沈括考證過灶君的來歷,他認為最初的灶君應該是一個老太太,一個擅長烹飪的老太太,該老太太生活在上古時期,被世人尊為廚神,進而被尊為灶神;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風俗不一,灶神衍生出很多版本,有人說華夏始祖黃帝死後成為灶神,也有人說另一位華夏始祖炎帝死後成為灶神,還有人說灶神是祝融的化身——祝融是火神,火神司灶,理所當然。

南宋陳元靚編有一部風俗大全,名為《歲時廣記》,該書第三十九卷記錄了宋朝人祭祀灶君的時間和方式:

十二月二十四交年,都人至夜請僧道看經,備香酒送神,燒合家替代錢紙,貼灶馬於灶上,以酒糟塗抹灶門,謂之「醉司命」。……每歲十二月二十四,新舊更易,皆焚紙幣,誦道佛經咒,以送故迎新,以為禳祈。

臘月二十四是灶君上天的日子,人們將那天稱為「交年」,意思是新年將至,跟今天的「小年」差不多同義。如何度過「交年」呢?買酒、買紙錢、買灶馬。有錢人請和尚或道士念經,沒錢人自己念誦經咒。一邊念經,一邊用酒菜供奉灶君及其他神仙,同時還要用酒糟塗抹到灶門之上,據說這樣可以讓灶君上天之後暈頭暈腦,不會做出對人不利的彙報。最後呢,再為灶君燒化紙錢,將灶君的坐騎(紙馬)放在灶門口一同燒化,恭送灶君及百神上天。

陸遊的老上司兼好朋友范成大寫過一首《祭灶詩》:

古傳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

雲車風馬小留連,家有杯盤豐祭祀。

豬頭爛熟雙魚鮮,豆沙甘松粉餌圓。

男兒酌獻女兒避,酹酒燒錢灶君喜。

婢子鬥爭君莫聞,豬犬觸穢君莫嗔。

送君醉飽登天門,杓長杓短勿復雲。

今天祭灶選擇臘月二十三(只有極個別地區選擇臘月二十四祭灶),是在灶君上天述職的前一天進行祭祀;宋朝人祭灶卻在臘月二十四,是在灶君述職的當天進行祭祀。

宋人祭灶還有其他規矩。

第一,要為灶君備辦「甲馬」。

甲馬一詞在古文中有三種含義:一指披甲騎馬的士兵,一指鐵甲護身的戰馬,一指繪有戰馬、用來召喚神靈乘坐的黃紙(《水滸傳》中的「神行太保」戴宗每次作法行路之前必須將「甲馬」綁在腿上,這種甲馬就是畫了戰馬的黃紙)。祭灶用甲馬,指的是第三種甲馬,上畫戰馬,下畫雲朵,旁書神咒,祭祀後燒化,供灶君上天時乘坐。

第二,要為灶君備辦「料豆」。

「料」即草料,「豆」即黑豆,灶君的坐騎雖是天馬,卻跟凡馬一樣要吃飼料,故此在燒化甲馬的同時,還要往火堆里扔一把乾草和幾粒黑豆,供灶君的坐騎食用,只有吃飽了,才有力氣馱著灶君上天。

第三,祭灶之後要照「虛耗」。

「虛耗」是百神當中的一種,它虛無縹緲,無色無形,不像灶君那樣監察善惡,也沒有庇護凡人的能力,但它卻有搗鬼添麻煩的能力。

小門小戶過日子,掙的沒有花的多,年底盤賬,怎麼算都兌不夠數,不用問,虧空出來的差額準是讓虛耗給弄走了。而且虛耗很變態,臘月二十四祭灶送神,百神都去吃供享,吃飽了乖乖地飛升,唯獨虛耗不吃這一套,留在你家不走。怎麼辦?用火燒它的屁股,把它逼走。

灶君躲在廚房裡,虛耗卻躲在床底下。臘月二十四夜裡,在送走灶君以後,宋朝人開始發威了,他們點燃油燈,送入床底,從深夜點到天亮。這種風俗在宋朝叫做「照虛耗」,是人類向鬼神宣戰的壯舉。

可惜的是,鬼神未必存在,床底和油燈卻是實實在在的。白白點一夜燈,費油是小事,萬一火苗子變大,燒著了床才是大事。假如那床上還睡的有人,那就成了天大的事了。由此可見,照虛耗屬於風險很大的陋俗,幸好現在祭灶已經沒有這個規矩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區域百事通 的精彩文章:

國外媒體集中報道北京治氣成效

TAG:區域百事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