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經絡腧穴學》之十二皮部

《經絡腧穴學》之十二皮部

十二皮部按十二經脈分布,在診治時手足相通,上下同法,按手足同名經相合為六經皮部。六經皮部各有專名:太陽皮部稱關樞,陽明皮部稱害蜚,少陽皮部稱樞持,太陰皮部稱關蟄,少陰皮部稱樞儒,厥陰皮部稱害肩膀。

正面

背面

太陽皮部「關樞」

關樞為太陽經陽絡之稱。《黃帝內經素問·皮部論》:「太陽之陽,名曰關樞,上下同法,視其部中有浮絡者,皆太陽之絡也。」張景岳註:「關,衛固也。少陽為三陽之樞,展布陽氣於中,太陽則衛固其氣而約束於外,故曰關樞。」

太陽是三陽之「關」,主一身之表,統營衛而應皮毛,是衛外屏障,為諸經之藩籬,所屬皮部稱「關樞」。陽氣衛外而為固,外邪侵犯人體,太陽經首先受病。《黃帝內經靈樞·百病始生》說:「是故虛邪之中人也,始於皮膚,皮膚緩則腠理開,開則邪從毛髮入……」外邪束表,正氣向外抗邪,於是出現惡寒發熱,故脈應之為浮。足太陰經脈從頭走足,行於人體的背部,衛氣鬱阻,經絡之氣不暢,則頭項強痛;外邪初襲,衛陽被遏,則見惡寒;正氣抗邪,邪正交爭,則出現發熱。這些癥狀都是太陽病的病理反映,因病位在表,故稱為表證。由於感邪的不同和體質的差異,所以同是太陽病,又有惡風、發熱、自汗出、脈浮緩,以及惡寒、發熱、頭身疼痛、無汗而喘、脈浮緊等不同癥候。因腠理皮毛之關樞失調,邪氣因入,故善治者治皮毛,治療當以表解。

陽明皮部「害蜚」

害蜚為六經皮部之一,陽明皮部名。「害」古與盍、闔通用,應讀作「闔」,「蜚」是陽氣飛動之意。陽經以陽明為闔,故稱「害蜚」。《黃帝內經素問·皮部論》:「陽明之陽,名曰害蜚,上下同法,視其部中有浮絡者,皆陽明之絡也。」說明手足陽明經循行部位上所見到的浮絡都屬於陽明絡,而浮絡之外的皮膚,即為陽明之皮部。

陽明為陽氣亢盛,是三陽之「闔」。多氣多血,氣血旺盛,為五臟六腑之海。所屬皮部稱「害蜚」,蜚即陽氣飛楊的意思。外感病過程中,陽明病是陽氣偏亢,邪熱最盛的階段。邪熱入里,症見身熱、汗自出、不惡寒、反惡熱等,為陽明熱症。邪熱亢盛,內傳與腸中糟粕相搏,燥熱實積結聚腸腑為陽明腑症。《傷寒論》說:「陽明之為病,胃家實是也」。里熱實證聚合到陽明,闔病的癥狀表現如柯韻伯所說:「陽明為闔,故陽明必以闔病為主,不大便因闔也,不小便亦闔也,不能食,食難用飽,初欲食,反不能食皆闔也。自汗盜汗表開而里闔也,反無汗內外皆闔也」。治療當以清下實熱,保存津液為主。

少陽皮部「樞持」

樞持為六經皮部之一,屬少陽的皮部。《黃帝內經素問·皮部論》:「少陽之陽,名曰樞持,上下同法,視其部中有浮絡者,皆少陽之絡也。」說明手足少陽經循行部位上所見的浮絡都屬於少陽絡,而浮絡之外的皮膚,即為少陽之皮部。張景岳註:「樞,樞機也;,持,主持也。少陽居三陽表裡之間,如樞之運,而持其出入之機,故曰樞持。」

少陽是三陽之「樞」,外鄰太陽,內接陽明,介於太陽陽明之間,職司升降和運轉,可出可入如樞機,所屬皮部稱「樞持」。少陽病大多見於太陽轉陽明的過渡階段,其病變屬半表半表證,病機為樞機不利,表現為「寒熱往來,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等症,治宜和解樞機。

太陰皮部「關蟄」

關蟄為太陰經陰絡之稱。《黃帝內經素問·皮部論》:「太陰之陰,名曰關蟄,上下同法,視其部中有浮絡者,皆太陰之絡也。」張景岳註:「關者,固於外;蟄者,伏於中。陰主藏而太陰衛之,故曰關蟄。」

太陰是三陰之「關」,亦為病邪出入門戶,寒邪直中,太陰先傷,病從口入,直侵太陰。太陰脾土,喜溫惡濕。邪犯太陰,則邪多從寒濕而化。其所屬的皮部稱「關蟄」,蟄即陰盛陽伏的意思。《傷寒論》說:「太陰之為病,滿腹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這些都是太陰病里虛寒症的主要特徵,治療以溫中祛寒,健脾燥濕為主。

少陰皮部「樞儒」

樞儒為六經皮部之一,屬少陰的皮部。《黃帝內經素問·皮部論》:「少陰之陰,名曰樞儒,上下同法,視其部中有浮絡者,皆少陰之絡也。」說明手足少陰經循行部位上所見到的浮絡都屬少陰絡,而浮絡之外的皮膚,即為少陰絡。「儒」是柔、順的意思,少陰為三陰關闔之樞,其陰氣柔順,故稱樞儒。

少陰是三陰之「樞」,所屬皮部稱「樞儒」,與少陽相對,柯韻伯因解釋作「陰樞」。少陰包括手少陰心、足少陰腎。心屬火,主血脈,又藏神明,為一身之大主;腎屬水,主藏精,內寄元陰元陽,為先天之本。正常情況下,水火既濟,心腎相交,相互制約,生化不息,從而維持人體正常的生命活動。少陰為陰樞,病在少陰,由於致病因素和體質的不同,其病變不但有從陰化寒的寒化證,如《傷寒論》說:「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也」;還有從陽化熱的熱化證,病機主要是陰虛陽亢,腎陰虛於下,心火亢於上,心神不寧,故見心煩不得卧,以及口燥咽干,舌紅少苔,脈細數等邪熱傷陰的證候。少陰寒化證治宜溫經回陽,少陰熱化證宜育陰清熱。

厥陰皮部「害肩」

害肩為六經皮部之一。害,古與盍、闔通,闔為閉合,肩有任的意思。陰經以厥陰為闔,故稱「害肩」。《黃帝內經素問·皮部論》:「心主之陰,名曰害肩,上下同法,視其部中有浮絡者,皆心主之絡也。」說明手足厥陰經循行部位上所見到的浮絡都屬厥陰絡,而浮絡之外的皮膚,即為厥陰皮部。

厥陰是三陰之「闔」,兩陰交盡謂之厥陰,即太陰少陰病發展到盡頭即成厥陰病,是六經病證傳變的最後階段。其所屬的皮部稱「害肩」,肩是經受的意思。根據陰陽消長的規律,陰盡則陽生,故病情演變多趨極端。厥陰病證候以寒熱錯雜證為多。《傷寒論》說:「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飢而不欲食,食則吐蚘,下之利不止」。病邪深入厥陰,肝木乘土,陰陽錯亂,失卻正常的調節功能,或為上熱下寒的寒熱錯雜證。但病至厥陰,邪正交爭,陰極陽復,正邪互勝,則可見厥熱交替的厥熱勝復證,又稱陰陽勝復證。這是厥陰病病機的又一特點。臨床上往往厥熱交替,陰邪勝則厥冷,陽氣復則發熱。上熱下寒證,治以清上溫下。寒厥治療宜溫,宜補;熱厥治療宜清,宜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經絡 的精彩文章:

這條經絡上的幾個救命穴道,你不可不知!
哮喘與經絡氣血

TAG:經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