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金剛經品讀之一(3)

金剛經品讀之一(3)

成都市青羊區大石西路66號

柏仕晶舍5幢三單元201蓮華茶室

蓮華茶室清芬雅緻

蓮華茶室雅風習習

蓮華茶室高士匯聚

蓮華茶室花雨漫撒

金剛經品讀

文 講|載暄時光

金剛者,無堅不摧,能斷一切法,能破一切煩惱,能斷世間一切痛苦。

金剛者,堅固不壞,能建一切法,能得徹底解脫,能到大自在的彼岸。

一時佛在舍衛國

那個時候佛祖在舍衛國

一時,沒有過去、現在、未來。一時這個詞的運用,也與印度人的時間觀念很淡有關,他們不注重歷史的考據,喜歡用這些模糊性的哲學概念。像現在印度有關歷史方面的學問體系,其功勞都可歸於唐朝偉大的留學生玄奘大師。由於玄奘大師所寫的《大唐西域記》,為印度歷史學問體系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玄奘法師也得到了世界學界的高度評價,印度歷史學家Ali說:「如果沒有玄奘、法顯等人的著作,重建印度史是完全不可能的。」印度另一位著名歷史學家辛哈說:「玄奘——有資格成為印度的波舍尼阿斯(希臘著名風土學者)。」英國著名歷史學家史密斯也高度評價道:「玄奘對印度歷史的貢獻,是無論怎樣估計也不會過分的。」

我們說,世間上的一切學問,都可以分為三類:一是辭章,二是義理,三是考據。像作家們、文學家們玩的就是辭章;像龍樹菩薩的論著《大智度論》,就是對摩訶般若波羅蜜經的解釋,這就是義理;去研究一個方言的說法,一個名稱的稱呼,這就是考據。我上次所講鳩摩羅什大師的事迹時,講到龜茲這個國家的讀音,我念成「龜」,後來有位朋友很有藝術地提醒應念成「秋」,我隨即也查了一下,還有的學者通過考據,說應念成「鳩」。俗話說:紹興出師爺、北京出侃爺、四川出神仙。又有一句俗話說:四川人生得尖,認字認半邊。四川出神仙,四川人都有點神仙氣質,神仙嘛,不大重視考據,似乎一切都可以用「道可道,非常道」來籠統過去,倒是與印度人的氣質非常接近。不過話說回來,四川人經常認字認半邊,也能碰對很多,我就專門查了很多字,對有的生僻字,就讀成半邊那個音,就還真的不會錯。也是喜劇。當然了,就講課而言,無論是辭章,還是義理,抑或是考據,即便是一個字的讀音,都應該力求精準,才是一個講者的基本素養。

言歸正傳,當我們從哲學境界來品味這個「一時」的時候,那真的是妙不可言,永遠都是這個時候,永遠都在,也似乎永遠沒在。《論語》中有一句話:「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孔老夫子站在大江邊感嘆:時光就像這個滔滔奔騰的江水一樣,流逝而不復返了,晝夜都像這樣不斷地一往無前。東晉僧人僧肇大師寫了一篇論著叫《物不遷論》,裡面有句非常經典的話:旋嵐偃岳而常靜,江河競注而不流,野馬飄鼓而不動,日月曆天而不周。孔老夫子感嘆逝者如斯夫,僧肇法師說江河競注而不流,這兩種哲學意象和境界,放在一起來品味,那真是妙不可言,的確有著不可言傳的況味。

給《華嚴經》寫合論的李長者,有一副很經典的對聯:無邊剎境,自他不隔毫端;十世古今,始終不離當念。當前被很多人津津樂道的量子糾纏,就是這個樣子,唐朝的李長者就這麼兩句話,在那個時候就把量子糾纏的道理講得很透徹了。「無邊剎境,自他不隔毫端」,說的是這無邊無際的宇宙空間,無量無數的佛國凈土,自己和他們並不相隔,是緊緊相連,相依相融的。比如我們使用的手機,儲存了你、我、他的信息,就在一個電能和相關的頻道當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真的是自他不隔毫端;「十世古今,始終不離當念」,說的是十方三世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時間與空間都在一念之間。比如當一個人無論想起多麼遙遠的一件事,無論想起一件隔了多久的事情,那始終都在當前的一念了。所以「一時」這個詞,其哲學意境很妙,就像孫悟空以前在山裡當美猴王的時候,沒有時間的概念,「山中無甲子,寒盡不知年」,永遠都在一時的逍遙與快樂當中。

佛,指的是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證得正等正覺的偉大的聖人。全稱佛陀、佛馱、休屠、浮陀、浮屠、浮圖、浮頭、沒馱、勃陀、馞陀、步他。意譯覺者、知者、覺。覺悟真理者之意。亦即具足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如實知見一切法之性相,成就等正覺之大聖者。乃佛教修行之最高果位。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具有十力、四無所畏及十八不共法等殊勝之能力。佛有七項殊勝功德超越常人,稱為七勝事,或稱七種最勝、七種無上,即身勝、如法住勝、智勝、具足勝、行處勝、不可思議勝、解脫勝等。

比如就人的微笑而言,我們凡人看見帥哥美女開口笑時,覺得那些自然表現出來的舒展朗然、明眸皓齒以及悠然適意的心扉,非常動人,特別具有感染力,感覺內心會一下子放鬆和舒暢開來。所以大家都喜歡微笑的人,一看見率真沒有心機微笑的人,再有氣的人那氣也會消一大半。凡人笑起來美麗動人。那佛祖笑起來有多美麗呢?那簡直美得不得了!《佛說觀無量壽經》曰:「爾時世尊即微笑,有五色光從佛口出。」《佛說觀三昧海經》曰:「爾時世尊入遍凈色身三昧,從三昧起即便微笑。諸佛笑法有五色光,時五色光化五百色。」這就告訴我們,佛祖微笑之時,會從口中出五色光。是哪五種色呢?五正色:青、黃、赤、白、黑。五間色:緋、紅、紫、綠、琉黃。五色光從微笑的口中出來後,還要化著五百種顏色在空中絢麗。我們在峨嵋山上或是其他地方看到的美麗佛光,大概就是佛在不經意間微微笑了笑。

舍衛國,在中印度,經濟文化發達,財富很多,舍衛國的國王,就是《楞嚴經》上那位波斯匿王,也是佛的弟子。佛陀於舍衛國前後居止二十五年,較住於其他諸國長久,從法顯的《佛國記》和玄奘大師的《大唐西域記》里就可以看到,那時的印度各國,受佛法的教化,民風淳樸、人心善良、性情溫和,物產茂盛、瓜果繁多、糧食豐足,家家富裕、人人安樂、國泰民安。

古印度的社會等級以種姓制度為基礎,第一等是婆羅門,他們是潔身自好的修行人,婆羅門與僧人享用葡萄漿、甘蔗漿,婆羅門種姓的人嚴格奉行終身素食的習慣;第二等是剎帝利,即王室種族,剎帝利享用葡萄汁、甘蔗汁;第三等是吠奢,即商人一類,飲用優劣不等的烈酒;第四等是戍陀羅,即是農民。

印度在兒童啟蒙上,先教他們語言文字學的基本知識,到七歲以後,慢慢傳授五明大論。一是聲明,即文字語言的學問;二是工巧明,即是工藝、數學、天文、音樂、美術等科技和藝術方面的學部;三是醫方明,即醫學方面的學部;四是因明,即邏輯學方面的學問;五是內明,即佛教心性方面的學問。

印度宮廷及民間極為尊重飽學之士和修道之人,整個社會的風氣治學勤奮,努力求藝,興仁崇德,安貧樂道。

這也充分說明,佛陀降生於古印度,也在古印度的地界中出家修道,是應了天時、地利、人和的氣象和機運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義文化 的精彩文章:

2017的感悟:安住當下即是解脫

TAG:中義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