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泣和抑鬱並不可恥!
圖片來源於網路
眾所周知,事物都有兩面性,或者是多面性,然而對於哭泣人們往往會將其看作是軟弱無能的象徵。在中國更有「男兒有淚不輕彈」的說法,「哭泣」一詞被打上了諸多無能、無力、懦弱等貶義詞的標籤,甚至是一種可恥,讓人嘲笑的行為,因此,在中國有許多女人變成了女漢子,而心裡苦悶的男人寧可深夜獨自賣醉,把諸多的壓力與苦悶壓制於心,也不會把這些不良情緒化作淚水發泄出去。
前兩日看到一篇名為《「我很好」的背後是「救救我」如何識別身邊的微笑抑鬱症?》文章,文中敘述了一位名為Maisie的英國16歲少女,在周圍所有人眼中Maisie是個開朗活潑的姑娘,學習不用父母操心,笑起來也沒心沒肺,似乎永遠都展露出最可愛的樣子,然而就是這樣一個活潑開朗的女孩兒卻選擇了以自殺的方式結束了自己年輕的生命。
在經過警方一段時間的仔細調查之後,確認了Maisie生前患有一定程度的抑鬱症,而這正是她自殺的原因。她的家人和朋友無論如何都無法接受這樣的結論,因為Maisie是那樣的活潑開朗、與人為善,這樣一個姑娘怎麼可能患有抑鬱症呢?
然而有的時候,患有抑鬱症的人們並不是像大多數人所想像的那樣看起來就悲觀、萎靡不振,對任何事物都缺乏興趣,他們只是以「樂觀」的這層面具來掩蓋著自己。這種現象也被稱為「微笑抑鬱」。
和典型抑鬱症不同的是,「微笑抑鬱」的患者並不是每天癱軟在床上,喪失與人交往的能力;他們反而可能看似擁有比普通人更好的社會功能。如此大的隱蔽性,導致周圍的人無法第一時間發現,往往因此延誤了治療時機。然而更可怕的是微笑不僅僅是這些患者的武裝,也是他們瞄準自己的武器。
當抑鬱的心境表面蒙上了一層微笑的面紗,內心的痛苦只能在深深的籠罩之下無處排解,「微笑」過後則是更深的孤獨和抑鬱,而「微笑抑鬱」患者只能繼續笑著,無法逃離。最後,很多患者只能像Maisie一樣帶著這幅微笑的面具,背著沉重壓抑的情緒,離開了這個世界。
或許在很多時候向他人表達自己的軟弱是一件很羞恥的事,或者說他們根本無法正確的向旁人表達自己的感受。
這和我們從小所接受的家庭教育有關,就如同武志紅在書中所列舉的中國家庭最普遍的一個案例:「一個孩子摔倒了,摔疼了,他哇哇大哭,照料他的大人跑上來說:「不疼,不疼,好孩子不哭。當這樣說時,大人就是在把自己的意志強加在孩子頭上。」疼不疼是孩子的感受,還是大人的感受?「疼的感覺本來是大自然給一個人的饋贈,可以令他自動地懂得保護自己,從摔疼這一事件中吸取經驗教訓,但大人卻試圖讓他忽略甚至歪曲這一感覺。」
「再者孩子吃飽了,不想再吃了,但大人用各種方法誘惑孩子繼續吃,於是孩子最終吃成小胖子,大人看著孩子胖胖的覺得很開心,但胖是孩子的需要,還是大人的需要?吃少了,會覺得餓;吃夠了,會覺得飽;吃多了,會覺得撐。這三種感覺會自動調節孩子的食量,但許多大人會自以為是地給孩子設定食量,於是許多孩子飲食失調。」
這些小細節都是使一個人忽略自身真正感受的行為,而在這樣家庭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則會出現不再關注自己感受的行為,甚至覺得直接表達自己的負面情緒和真實需求是很難的事。只因他們擔心表達了憤怒之後,會傷害到別人,會破壞關係,會導致別人不再愛自己;他們怕表達了自己真實的需求,會給人帶來困擾,導致別人覺得自己麻煩。
但實際上,他們的「友善」已經變成困擾,壓抑了自己真實的需求和情感,在面帶微笑的討好中,他們心中的負面情緒會越來越重。
因此,要想真正的擁有一個健康的心態,我們則需要正確的看待自己的負面情緒,將抑鬱和哭泣看作是感冒發燒一般,只不過是一場病而已,試圖用適當的方式發泄出來就好,並沒有什麼可恥之說。而只有真正懂得將不良情緒發泄出來的人,才能夠擁有更好的生活,更加快樂的人生!
喜歡此文的朋友動動手指


※那些跟抑鬱症無緣的人,都有一個特徵:不跟自己的情緒較勁!
※孕婦患產後抑鬱症,導致寶寶缺氧送醫搶救,娘家人連扇女婿耳光
TAG:抑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