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朱元璋為何說 若得此人歸附 勝過十萬雄兵?

朱元璋為何說 若得此人歸附 勝過十萬雄兵?

朱元璋為何說 若得此人歸附 勝過十萬雄兵?

奢香夫人,出生於四川永寧,其父為永寧宣撫司、彝族恆部扯勒君奢氏。洪武八年,年僅十七歲的奢香遠嫁貴州,為彝族吐司、貴州宣慰使藹翠之妻,此後一直協助藹翠處理各項政事,直到洪武十四年,藹翠亡故,由於其子年紀尚小,不能理政,所以由奢香代為攝理宣慰使之職。

洪武十四年開始攝政,至洪武二十九年病逝,在奢香十五年的政治生涯里,修龍場九驛、建水西十橋,溝通川黔、川滇地域,水西地區(今貴州鴨池河以西廣大地區,包括畢節市大部分及六盤水市部分)與明廷的聯繫得到了空前的進展,彝漢文化的交流碰撞進入一個全新的紀元,彝文化得以注入新的活力,有了長足的發展。

當時的明朝皇帝朱元璋甚至給予「奢香歸附,勝過十萬雄兵」的盛讚。在其死後,朱元璋不僅「遣使祭之」,還下令在大方縣城北500米處雲龍山下烏龍坡頭的洗馬塘畔為其修建陵墓。

這是今天我們所看到的歷史,無論是明朝進士田汝成的《炎徼紀聞》,或是當今的戲劇,如黔劇《奢香夫人》等,都是這樣描寫的。在這樣的故事裡,我們可以看到一位高瞻遠矚的偉大女性政治家嘔心瀝血、鞠躬盡瘁的身影。

朱元璋為何說 若得此人歸附 勝過十萬雄兵?

只是,歷史真相又是如何呢?

我們不妨先來看看明朝官方正史《明實錄》中對於藹翠、奢香夫婦的一些記載。


洪武二十一年九月乙未,貴州宣慰使靄翠以蠲其逋租,上表謝恩貢馬。

以《明實錄》來看,我們首先可以推翻的是藹翠之死,直到洪武二十一年,藹翠還去過明朝交租獻貢,顯然,上文所提藹翠於洪武十四年病逝就十分值得推敲了。

再來看奢香修龍場九驛、水西十橋之事。

事實上,早在洪武十五年,朱元璋便指示水西地區一帶的衛所必須「排在路上」,「如此分布守定,往來雲南便益」。

明朝對黔省的經營規模遠甚此前的任何朝代,但是要想穩固西南政治格局,建立行省、開闢驛道、設置衛所等就極為重要,其中驛道尤為重中之重。

朱元璋為何說 若得此人歸附 勝過十萬雄兵?

但貴州當時可謂一窮二白,地方財政根本無力支撐起如此浩大的開闢驛道的工程,古代工程技術又不發達,在修路過程中可能會造成人員損傷,甚至激起民變,但又不得不修,於是最好的方法便是找到當地最具威望的人來作為工程的總負責人來將這種幾率降到最低。

朱元璋心中的理想人選便是藹翠、奢香夫婦。

藹翠自不必說,身為彝族土司,在當地的威望可謂無人能及,而奢香自嫁給藹翠之後,亦經常輔佐其處理政事,在民間的威望亦是極高。由他們二人來修建驛道可以說是恰到好處、人盡其才了。

接下來就充分展現了藹翠、奢香夫婦的高瞻遠矚了。

他們清醒地知道,面對明朝的壯馬強兵,他們沒有絲毫機會,唯有服從,才可以爭取到倖存的機會。於是在面對明朝的征滇大軍的時候,不僅主動讓道,甚至於糧草等後勤都是無微不至。而他們這種做法,也剛好消除了朱元璋對於他們的戒心,將性命又拿到了自己手上。

朱元璋為何說 若得此人歸附 勝過十萬雄兵?

朱元璋何許人也?面對開國功臣尚能拿起屠刀,又何況是邊陲蠻夷之民?

至如靄翠輩不盡服之,雖有雲南,亦難守也…其水西靄翠地方,必會十萬之上軍數踏盡了,然後方是平定。

洪武十五年明朝大軍攻下雲南以後,朱元璋寫信給傅友德,談到了對貴州部族頭領的政策,假設水西藹翠對朝廷有不臣之心,先十萬大軍踏破,再談平定之事。

藹翠、奢香的遠見為水西地區的百姓和他們自己免除了一次滅頂之災。因此奢香是在朱元璋的壓迫之下,參與修建龍場九驛的,並非是如電視劇或大多數文獻中記載,是在其攝政之後主動修建。

我們不能否認奢香夫人為水西地區做出的貢獻,如大力改革彝文,使得神秘莫測的彝文得以更好地使用、傳播與留存;廣招漢儒,興辦宣慰司學,教授各族子弟,極大促進了彝漢兩族文化的碰撞與交流等,也足以當得上「勝過十萬雄兵」盛讚。

朱元璋為何說 若得此人歸附 勝過十萬雄兵?

出於對傳奇人物的敬仰而將其故事加以戲劇化,體現了人們對於英雄的嚮往,但是歷史的真實也是我們始終追求的目標。在還原了歷史真相之後,英雄的形象才會更加的貼近人心,而不是遙不可及。一如奢香夫人,儘管是出於人之常情,在朱元璋的逼迫之下,修建溝通川滇、川黔的驛道,但是絲毫不影響我們對她功績的頌揚與讚美,而是讓她在人們心中的形象更加的飽滿,更加的真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涯讀涯史 的精彩文章:

除了蔣瑤光以外 蔣介石還有兩個義女 臨死前才敢說出自己真實身份
明代話本小說中出現的尼姑 為何大多是「淫尼」形象?

TAG:涯讀涯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