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老子《道德經》第四十七章: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

老子《道德經》第四十七章: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

老子《道德經》

第四十七章:

【是以聖人不行而知,

不見而明,

不為而成】

國學,重在義理。儒道兩家思想中多含國學義理,學習國學最好的方法是學習儒道兩家經典,主要是《老子》《論語》《孟子》《大學》和《中庸》。

《老子》亦稱《道德經》,是道家思想的元典,是中國最早的哲學著作。老子思想凝聚於《老子》一書,計81章,5000餘字,集中反映了道家的世界觀、方法論、政治思想和人生價值。老子把道看作是天下萬事萬物的起源。道本身無形無象、無名無物,是不可直接感知的。老子是樸素辯證法大師,揭示了對立統一規律。在老子看來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在政治思想方面,老子從「道法自然」出發,強調無為而治。在人生價值方面,老子把素樸規定為人生的本質,「見素抱樸,少私寡慾」。老子把柔弱看成素樸的表現和生命力的象徵,他用水比喻柔弱,「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最高尚的品格就像水,水能夠滋養萬物而不爭先,安居於人所厭惡的低處,它的行為最接近於道。

讀《道德經》不外乎圍繞以下三十六個字:為無為,無不為,騁至柔,克至堅,習水性,與人善,明陰陽,曉道理,知可止,利於本,有無生,悟道德。

今天讀老子《道德經》第四十七章【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後有感頗深,便與之分享!

[原文]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

[譯文]

不出家門(意思是不用遠行去了解),就知道天下發生的事物是怎麼回事;不用隔著窗戶看外面,就知道天氣的變化和日月星辰的變化。不懂的人出門越遠,他知道的越少(不懂得認真觀察事物現象,時間和精力都花在了趕路上)。所以得道的人,(懂得如何觀察事物現象,觸類旁通,以小見大,以點見面)不去看見就明白事物的本身是怎麼回事。知道怎樣才是不妄為,怎樣才是有為所以成功。(也可以理解為不像其他人一樣辛勞,不需要太多付出。得不到的事物,得道的人不會去做白用功;能得到,想得到的事物知道什麼時機去「守株待兔」)

[延伸感悟]

常言道:「秀才不出門,便知天下事。」秀才能知天下事,憑藉的是書本知識。聖人不出門,能知天下事,憑藉的是他自身的修養功夫,有了這一修養功夫,就可以足不出戶而遍知天下大事;不窺探窗外,就可以知道日月星辰的運轉情況及其規律。秀才所知和聖人所知區別在此。

這一章主要談的是哲學上的認識論。這裡的基本觀點是:在認識上憑感覺經驗是靠不住的。因為這樣做無法深入事物的內部,不能認識事物的全體,而且還會擾亂人的心靈。那麼,要認識事物就只有靠內在的自省,下功夫自我修養,才能領悟「天道」,知曉天下萬物的變化發展規律。

聖人返觀內視,修德悟道,不停留在事物的表面認識上,所以是「不行而知」;大道不能以目視,只能以神視,用心靈對事物作生動、具體、形象的直觀,所以說「不見而名」;聖人具備功德,開發出了潛在的大智大慧,雖然自我清靜無為,卻能成就無所不為的業績,其關鍵是朴在發揮作用,所以說「不為而成」。

如今是信息網路時代,天下發生的大小事情、各種技能知識、道德規範理論等等,可以隨意瀏覽閱讀學習,大部分人每天關注的是八卦、熱點、奇聞、趣事、時尚等等,其實這些對自己沒什麼用,反而浪費時間影響工作生活。少部分人每天用來學習技能知識,慢慢提高自己的能力,為的是過上更好的生活。極少的人每天領悟經典修身養性,放下私慾行善積德,無我利他的做好每件事。悟道的人領悟了事物的發生髮展規律,自然不用追求那些虛妄的事物了,也不用為了功利心刻意提升自己了,只要做每件事時按照道的法則去做就好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修齊治平 的精彩文章:

老子《道德經》第五十章: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於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論語》篇第十一章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TAG:修齊治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