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岩茶的「焙火」,你真的了解嗎?

岩茶的「焙火」,你真的了解嗎?

茶人和一微信號:charenheyitea

傳播:茶文化 | 養生知識|傳統文化 | 制茶工藝 | 茶道

喜歡岩茶的朋友,尤其是剛入門的茶友,經常會被「火功」一詞搞得暈頭轉向,輕火茶、中火茶、足火茶、高火茶……

為什麼岩茶要以火功論茶呢?今天,我們好好漫談一番岩茶的「焙火」工藝。

什麼是焙火?

焙火是岩茶製作的關鍵工藝之一,技術性最強,是形成岩茶獨特的香氣和茶湯口感韻味的關鍵工藝。火候的高低,直接反映在茶湯和葉底上。

以火為依據的焙茶方法,根據焙火的程度不同,可分為:欠火、輕火、中火、足火、高火、病火。

焙茶的火候與炒菜、煲湯所用的火候有異曲同工之處。火候運用得當,則是助推器,有助於提升茶葉品質、延長茶葉的貯藏壽命;火候掌握不好,好茶也會毀於火中,飲則傷身。

01

火候不足,無法激發茶葉的內在物質。

焙茶的火候太低,焙出來的也就是常說的輕焙火的茶,這類茶不論哪個品種,雖然表現出香氣明顯,但是存在諸多缺點:干茶呈青褐色,茶湯淡薄,沒有醇厚之感,喝完口腔內留有苦澀之感,最大的問題是青沒有做到位,偏寒涼,喝多了傷胃,容易返青,三五個月後茶葉就腐敗、變質。

此時,也許有人會問中火、足火焙茶焙茶就不會出現返青的問題了吧?請記住一個關鍵點:茶沒有做到位,不管用什麼樣的火候去焙茶都不可能焙出一泡好茶。即便工藝完成了99.99%,剩下的0.01%的內在元素沒有轉化到位,隨著時間的推移,茶葉還是會發生變化,品質不穩定,茶體沒有實現「體均五行」,喝茶根本達不到「祛百疾」的功效。

02

以火代茶,茶味盡失。

為了杜絕茶葉出現返青的現象,有的制茶師以高火、急火焙茶,由於火溫過高、吃火較急,焙出來的茶葉外熟內生,也可能直接把茶葉焙死了,這類茶我們稱為碳化茶,焦味明顯,湯色多為暗紅色、黑褐色,茶湯渾濁,葉底全部或部分碳化,火味、焦糖味取代了茶味,喝多了容易上火、燥熱,傷肺氣,晚上喝還會引起失眠。

03

做茶:去其糟粕,取其精華。

我們從出生時的懵懂無知變成對社會有用的人才,是一步一步實現的,整個過程中需要接受教育、不斷學習、改正自身的缺點,用文化知識提升個人修養,才能成為一個擁有飽滿人格、充滿正能量的人。

做茶如育人。工藝製作就是培育茶之所以成為茶的過程,要去其糟粕,取其精華。

岩茶的製作過程,去除青毛雜香、水味雜陳,一步一步促進茶青內在物質的轉化,直到茶青中的茶多酚、礦物質、微量元素等營養物質等純化到氣霧化,再經過一年四季的醇化,茶葉達到中和純正,成為真正有益於人體健康的養生茶。茶葉沒有做到位,就是陸羽《茶經》的「一之源」寫著:「采不時,造不精,雜以卉莽,飲之成疾。」

綜上所述,我們可知做茶要謹記將「茶性」放在首位,依據茶的特徵決定發酵的程度、焙火的溫度與時間。焙火的關鍵是要把茶焙活了,而不是焙得半生不熟,或者焙空、焙死了。

做茶應遵循的理念

順其茶性、做其茶氣、致其中和

茶為萬物之靈芽,有靈性、有活性,「初生於山,重生於鍋,隱於茶罐,復活於杯」。

制茶是賦予茶葉第二次生命的培育過程,這就要求制茶師「順其茶性,以茶為師,看茶做茶」,制茶過程中始終堅持以茶為主,根據茶葉的特徵決定焙火的溫度、時間,陳放時茶葉的變化而決定復焙的溫度、時間,而不是籠統地以輕火、中火、高火、足火等「標準」去焙茶。

試問,同一山場、同一品種、同一時間採摘的茶葉,發酵程度不同,焙火的時間和溫度還能完全一樣嗎?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茶人和一 的精彩文章:

好茶的標準

TAG:茶人和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