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老趙:品味中國傳統音樂-古箏之美

老趙:品味中國傳統音樂-古箏之美

GIF

近日,在洛陽城市會客廳「匠心雅集」舉辦的「中國古典文化大集」活動上,聽到美女們表演的古箏音樂,那叫一個「醉人」......

古箏 - 代表古典的美。

常會幻想,在高山流水之境界,藍天白雲之下,鳥語花香之寶地,一位穿著月白色的古裝女子,帶著淡淡的悲傷,時隱時現,用她那纖纖玉手彈奏著令人迷醉的聲音,森林裡的生命傾聽她的心聲,鳥兒因她的琴聲而駐足停留不在飛翔,蝶兒停在印著牡丹花的箏板之上,小溪流水之聲配著她入情的琴聲,讓整個天地彷彿都因這一切而存在,一草一木都沉醉其中……

品味中國傳統音樂 - 古箏之美

箏,是華夏民族創造的一件彈撥類樂器,因為歷史悠久的原因,故稱為古箏。它發源於我國戰國時期,距今已有數千年歷史,是民族器樂中的瑰寶,蘊含著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古箏之所以能歷久不衰,除了她是一門很高雅的民族風味藝術,令人可以修身養性,陶冶情操之外,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在於其自身的創新發展。

品味中國傳統音樂 - 古箏之美

古箏與現代音樂最佳完美的結合,形成了中國NEW AGE MUSIC後現代古箏的音樂形式。

箏的發音渾厚明亮,音韻優美華麗,善於表現行雲流水的意境和細膩委婉的情調,又能抒發慷慨激昂,氣勢磅礴的情感.箏以其出神入畫的藝術魅力和濃郁的民族特色,深受人們的喜愛。

品味中國傳統音樂 - 古箏之美

箏在東漢,三國時代被文人雅士稱頌為「群聲之主,眾樂之師」。箏在晉代被稱之為「仁者之器」到了盛唐時期,描述古箏藝術的詩篇就更多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詩句是「平生無所願,願作樂中箏.」和「奔走看牡丹,走馬聽秦箏」......這些都說明了箏在當時已是家喻戶曉,雅俗共賞的傳統民間樂器了。

品味中國傳統音樂 - 古箏之美

中國古箏,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不斷的得到推廣和發展,以地方風格為依據的眾多古箏流派:如陝西箏,河南箏,山東箏,浙江箏,福建箏,潮洲箏,客家箏....等等;都是同氣連枝,各有千秋的古箏幹流。

品味中國傳統音樂 - 古箏之美

茫茫九派的中國古箏,儘管形制上因地制宜有所不同,但其結構原理和表演技法基本上是一致的.同是五均調律定音的弦柱樂器;同是左右手配合,彈按並重,以發揮優美音韻為手段,以之表演出不同情趣,不同風格的「奮逸響,妙入神」的雅音妙曲中國箏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可謂這繁花從中最秀麗的一朵,它曲目豐美,音韻古雅,風格多姿,色彩濃艷。其風格和色彩往往與其流傳地區的民間音樂、戲曲音樂和曲藝有著密切的血緣聯繫。這是因為每個地區流傳的箏曲本身就是這些姐妹音樂藝術中的組成部分,在長期的藝術活動中逐步脫穎出來,經過代代演奏家的反覆實踐,精雕細琢,使其不斷升華,從而成了一首首精緻而完美的古箏獨奏曲。

品味中國傳統音樂 - 古箏之美

故此,人們把傳統箏藝流派按地區區分而命名為山東箏、河南箏、潮州箏、客家箏、浙江箏、福建箏、內蒙箏(即雅托葛)、朝鮮族的延邊箏(即伽揶琴)和被稱為真秦之聲的陝西箏九個流派。

品味中國傳統音樂 - 古箏之美

箏在公元前237年以前,早已在秦國的民間流行,所以又有「秦箏」之稱。最初的箏只有5根弦,後來發展成為9弦、12弦、13弦,並且一直使用絲弦。清朝末期,改為16弦,本世紀30年代使用鋼絲弦。新中國成立後,對箏進行了多次改革,如:增加箏的弦數,使用尼龍弦,出現了轉調箏(24弦、25弦、44弦等規格)和49弦的蝶式箏等。

品味中國傳統音樂 - 古箏之美

箏可用作獨奏、伴奏與合奏。定弦按五聲音階排列。箏的音色優美、華麗。表現力極豐富,既能表現寂靜的夜晚,又能描述狂風巨浪;不但能表達歡快、熱烈的氣氛,還能抒發思念、憂傷的情感。

味中國傳統音樂 - 古箏之美

美女們:那優雅的演奏體現了古箏的魂,讓人感到她就是古箏的一部分,因為她把自己深深地融入其中。在《高山流水》一曲,僅僅施已「清彈」,讓音色純凈,透明,淡雅而和諧。

品味中國傳統音樂 - 古箏之美

演奏的古箏獨奏《知音》,充分利用了演奏箏的「托、劈、抹、挑、勾、剔、打、摘」「花、撮、輪、搖、掃、琶、刮、拍」等綜合技法,表現出不同的音韻。通過古箏獨有古樸雅緻的情趣,《知音》讓這些通俗的流行歌化身為清雅脫俗的美妙樂韻,令人聽後達到神弛的境地。

品味中國傳統音樂 - 古箏之美

聽說這些演奏的美女們,都是咱們洛陽「洛陽詩韻古箏館」的專業琴師,人美琴更美......

高山流水

 高山流水

純音樂 

00:00/05:28

最後


推薦一個洛陽金牌正能量公眾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神采飛揚策劃郎 的精彩文章:

老趙:管它白貓、黑貓都喜歡……

TAG:神采飛揚策劃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