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養生 > 明師李雅軒的練功心得分享,練太極拳必須本著老論去練!

明師李雅軒的練功心得分享,練太極拳必須本著老論去練!

1. 在初學拳時,就要對老師講的每個勢子的動作和神氣融會貫通,而且要仔細的體會自己身上的感覺,為進一步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不要貪多求快。這種方法,看起來慢,實際上卻是快的,這一點學者必須注意。

2. 在一套拳學完之後,要反覆的聯繫,細細體會,周身貫穿、上下相隨、內外相合,心神意氣成為一個整體,練的時候,身心愉快,這才算是學會了,但這也只是大體上會了。學無止境,不能就此滿足。

3. 有了以上的基礎之後,就可以進一步學習行功運氣的功夫。這種功夫,就是在練拳時以心行氣,以氣運身,用心意來牽動深長的呼吸,鼓盪身體來做拳勢的動作。一切開合的動作,如長江大河之水滔滔不絕,抽絲掛線,行雲流水,綿綿不斷,邁步如貓行,舉動輕靈,圓滿無缺。

4. 練功需要細心的做到「穩靜」,這一點最重要,其次要用心意去想如何做到穩靜,如何才能做到清醒,如何才能使智慧澄清,如何才有虛無的氣勢。

5. 先師楊澄甫曾說古人練拳要分四步功夫:

(1)練體以固精。就是練架子的功夫。增強筋肉的彈力,關節的靈活性和骨骼的堅實性。

(2)練精以化氣。就是行功養氣的功夫,使飽滿的精髓充實身體的元氣。

(3)練氣以化神。就是養氣藏神的功夫,在練得精滿氣足之後,再朝夕鍛煉下去,就會發現神明的靈智。有了這種靈智,無論用在何處,都會發揮功效,不僅僅是打拳。

(4)練神以返虛。就是在靜極默篤之後養虛靈的功夫。在練出神明靈智之後,又將它藏在內心的骨骼之中,含而不露。從表面看來,似乎什麼也沒有,然而在實際上卻是包羅萬象的,無所不有,無所不為,無所不然的。如同絹裹明珠,光澤內藏,能普照一切。

6. 練功主要在蓄氣養神上下功夫。心存靜養,養出智慧,養實中氣,才能慢慢體悟出道理。在技擊上,必須養出神明的靈智,然後才能無往不利,有了靈智,在技擊時只要意念一動,氣勢精神無不俱到。

7. 練功最重要的是將內心放鬆,身勢就自然放鬆了,一切都順遂自然,這樣才能在技擊和養生上有效果。

8. 練功時全身放鬆,上下一致,然後才能以心行氣,以氣運身,用腰脊帶動四肢,做出如江河的水勢動蕩的樣子。絲毫不自動,不零斷動,不局部動,不多動,不妄動,不少動。否則都是錯誤的,就不是真正的太極拳。

9. 太極拳的動作要以心行氣,以氣運身,腰帶四肢,有系統的運轉起來,整體的一動無有不動,動作幅度並不一樣,這一點特別要注意。

10.練拳必須要由老師領進門,不要自作聰明,鬆鬆垮垮的就以為是一動無有不動了。

11.練太極拳要松透,用思想意識來帶動身體,絲毫不用多餘的力。

12.太極拳內要松心、外要松身,要松勻,松透,松的完滿。

13.身勢都松下來之後,頭腦才能清醒,感覺才能靈敏,意氣才能沉下,發勁才能充實,保健作用才能達到。

14.練太極拳必須本著老論去練,不要自以為是,更不要以會打幾個套路為能。

15.練拳一定要身勢放鬆,內心泰然,若有若無的去修練身心的靈覺,細心體味。

16.每次練功,都要留有餘興,不要過於勞累。

17.練功夫時間長了,應該感到神清骨爽,精神愉快的情形,這就是練功夫已經找到要領了。沒有這種感覺就說明練的不對。

18.太極拳的功夫,不是只會盤架子就行了,要從理論上掌握太極拳的拳法拳理。尤其要從老論上去領會,去領悟。

19.練太極拳最好要和明師一起去練,本著太極拳的老論去練。

20.練拳不僅僅要領會技擊的含義,還要去考慮健身的含義。

太極拳練習到真正鬆了的階段,全身都有氣布滿,前後左右都撐滿抱圓,太極拳的練習好比傘的撐開。傘不用時收起來,放鬆了;用時撐開,此時傘面是綳起來的。不是硬也不是懈,是整個鋪開的。整個傘面是完整的,傘面上的每點都處於整體中,張力是均勻的。太極拳練習鬆軟的情況與此類似。

太極拳的練習要保持純正的風格,這個風格是在大松大軟中落實的。鬆軟不是身體的哪一部分,而是整體,提起一件衣服,不管你提它的前襟、後擺、袖子,都提不順。只有提領子才順,一提領子其他部分都被很順地提起來了。這衣服是垂下、鬆軟的,也是整體的。太極拳的練習也是一樣。

「揣思摩像」,我當先也常有之,要想起楊老師打拳推手的神氣,便覺功夫有進步,如長久不見老師了,練拳就找不到味道了。近有人竟不知思念教者的意思,肯定是不對的。對太極拳的體會:松腰塌胯、虛實分明,一吐隨起,一納即伏,手領神到,意氣布滿,一動全身隨,真氣內鼓盈,身如輕舟走,腳與地面通等等皆對。不過在練架子時,身勢應如載重之船行於江河之中,是又有動蕩之形勢,又是非常的沉穩。起,不離水的托力,下沉,不能觸到河底,船身始終是由水的浮力托著的,亦就是說人練拳的身體,是在腳腿上之彈動力托著的,既不能浮起,又不能生到硬根上。如只說如輕舟走,怕是不懂悟解的人把意思錯解,將身體氣勢練浮起來,胯以下應以氣使其下沉,腰以上、背項、頂部分應是以神往上提起的,往下去的是全身重量落於腳底,與地面過電打通。如這樣子一沉一拔,將胯以上拉成一個整體,再與腳腿通,然後以神領動,並且以氣鼓盪著,來使身體作拳勢的一些動作,這叫作用神、用意不用力。如專用筋骨肌肉有形之體做動作,那就恐怕忽略了神、意與氣勢在練拳上的作用,只是一個肉體在涌動,那有什麼味道之可言呢?關於這點要注意,切切。

在練拳時,身體如火車的車箱,腳腿如火車箱下之大盤絲簧,車廂是托在盤簧上的,不使車廂上起離開盤簧,也不使車廂下觸著硬地鐵輪,如這樣我以為才對。功夫之鍛煉因個人之身心性格不同,所以所找的道理也不一樣。

我練功夫的方向,是找大松大軟,是找虛無的氣勢,是找神明的感應,是找莫測的變化,不停留於筋骨肌肉的初步鍛煉過程中。我以為,這種大松大軟、神明感應、莫測變化妙處無窮,我不以為它大松大軟了就不能敵抗對方之來手。

找上下相隨,是初步之練法。找輕靈綿軟,是中乘之功夫。找虛無所有,才是最後的研究。蓋輕靈仍有物也,如到虛無則無物也,則一切無不從心所欲,以達通玄通妙之境界。太極拳之虛無氣勢,在技擊方面,其變化作用,其妙無窮。如遇剛勁來犯,可以使其捕風捉影;遇柔勁來犯,可以化之於無形,使對方找不著實地,摸不著重心,英雄無用武之地。

太極拳在前清咸豐時代,有些人稱它為神拳。余以為這個名稱很有道理。稱神拳者,並非指神怪之神,而是神經之神,神氣之神。一者是因在練功時不是用力,而是用意,用神用氣;二者是在對手時,其動不是專靠肌肉的伸縮為主,而是以神經之動為主,其變化運用巧妙神奇,有令人不可測度之處,故稱之為神拳。每練功夫,要細細的體會功夫中的精微奧妙。這種精微奧妙,是在思想之內心而不在手勢之外面,所以太極拳的功夫,只靠操練還不行,需要用悟。用悟就必須緩慢,必須穩靜,如不緩慢穩靜,就悟不出去,悟不進去,就找不著太極拳的味道。學者須特別注意。

澄甫先師每作推手發勁時,只見其眼神一看,對方便覺驚心動魄,有頃刻生死之感,此乃體態與精神合一,能在極短之時,將全身之力量集中而發,能起在突然之間,迅雷不及掩耳,令人不可抵禦,亦無從抵禦故耳。平時練功所以穩靜緩慢者,正為蓄養此精氣神,即內外各部配合之妙用也。如練時太快,非但不能蓄神養氣,即內外各部之配合亦必難作到恰到好處,故發勁不充實,氣勢亦不驚人。周身鬆開,上下完整,是太極拳必須之條件。我過去練功夫的經驗,只要周身鬆開了,氣自會沉下去,日久則內勁自生,腳下也會沉穩,如動作不整,整而不松,或只兩肩松而腰腹胯背不知如何為松,或肘腕指節等處不知如何為松,或練後掌心無鼓脹之意。此皆因無正宗老師傳授,內勁則永遠不會有,愈練愈離太極拳遠矣。

太極拳的功夫是走輕靈虛無、穩靜鬆軟的勁,其它拳門多是講神氣活現、剛柔相濟的勁,太極拳是神意內斂,外家拳是精神外露,內外功之區別也就在於此。

「剛柔相濟」並不是說他不對,而是要看他怎麼一個剛柔相濟法,太極拳之剛柔相濟是說在技擊中有忽剛忽柔,要輕則百無所有,要重則可以無堅不摧,這是虛實變化、剛柔輕重互化的意思。

吾輩練拳,以全心全意地去想松而尚不能將身勢松得乾淨。如在練功時,心中先存著一個剛柔相濟的思想,哪還能將身勢松得乾淨,而沒有一點拘滯彆扭之力呢?如這樣子的剛柔相濟的練法,我相信一輩子也將身體松不純粹了。如這樣又剛又柔的剛柔相濟的練法,日子久了,會將身體練成為一種僵肉力,在筋骨肌肉之間也起了一種僵肉的」胚胎」,有了這種「胚胎」,就一輩子去不掉了。有了這種情形,他的神經感應也必然非常遲鈍。練大極拳全憑神經感應靈敏,如靈機性少了,那太極拳還練什麼!靈機是出於神經,神經的靈敏是人身上之至寶,所以太極拳練法在未出勢之前,預備式中就先要松身心、靜思想,以養神經上的虛靈為第一要著。

練拳應本王宗岳拳論用功,又要本著我教你們的情形去思悟,就不會走錯了路,如心下時常思想些他們的功夫,違背太極拳的原理,那與功夫是有很大的影響的。

要聯絡些有真太極拳功夫的人為友,互相切磋,對提高功夫很有益處,否則是不會進步的。在過去把太極拳稱為「神拳」,意義有二:其一是太極拳在練時是用神用意,於藏而不露之中,其主要是用神,所以稱為神拳;其二是大極拳在對手時變化神奇,冷快絕倫,能打人於不知不覺之中,有時神氣一動對方就驚心動魄不知所措,所以稱之為神拳。早先,楊祿禪稱神拳「楊無敵」,就是這個道理。一般學術家多在筋骨肌肉上練些剛柔伸縮的動作,而不是以神、以氣、以意為主。如練太極拳只是用這種筋骨伸縮動作為主,那功夫就練不好。如定要兼練些其他的功夫,那勢必將身體弄成混濁僵肉的勁道,那在輕重虛實變化上就感應不靈了。練太極拳亦如學習馬列主義差不多,要時時刻刻保持它的純潔性,如不注意就會變成太極拳的修正主義,此不可不慎也。太極拳中拳、刀、槍、劍皆有,可以健身,亦可以有技擊上的作用,將太極拳的東西練好就不容易了,如再兼練其他的功夫,難免藝多了不精。太極拳是聰明人練的拳,一要有真功的太極拳老師傳授,又要捨得下苦功學習,尤須是要有聰明智慧,不然就成不了好手。王宗岳拳論云:非有夙慧不能悟也。又云:先師不肯妄傳,非獨擇人,亦恐枉費功夫耳,有練太極拳的天才,正好以求,但必須專門研究太極拳的道理,如兼練些雜門的東西那就練不好了。

在練功時,要以神走,以氣化,以腰領,以意去,內外一體,心神合一,神氣貫串,上下一致,久而久之,便會養出非常的靈覺來,以這種靈覺用之於推手,體會對方之來勁,是百無一疾的,既已知道對方之來勁,便可順其來勢,隨其方向,而作跟隨沾粘之動作,他身上之缺點,便會自然的發現出來,我趁勢擊之,則自無不中之理也。練體以固精,練精以化氣,練氣以化神,練神以還虛,這是太極拳的四步功夫。學者宜本此方向細細體會,才能練到妙處。人身之靈機,最為寶貴。凡一切處事接物,皆全賴於此,不獨打拳推手也。但靈機是出於大腦神經,所以太極拳的功夫,首要在穩靜的基礎上練功,以養其大腦中樞神經。但所謂穩靜者,是心神泰然之後,自然之中出來的真穩靜,而不是強制著不動作出來的表面上的穩靜,這種強制著身體不動,表面上是穩靜,而心性方面仍是不靜的。如果這樣,就不是真靜,不是真靜,就不能養大腦中樞神經,也就出不來特殊的靈感,此理又不可不知。

練太極拳的功夫,在預備勢時,就一定要使身心穩靜下來,真穩靜下來之後再行出動。尤須注意的,是在動的時候,更要保持其穩靜,不要將穩靜的情形分散了,這更是最重要的一回事。切記切記。

在動時,要以心行氣,以氣運身,以腰脊率領,牽動四肢,綿綿軟軟,鬆鬆沉沉,勢如行雲流水,抽絲掛線,綿綿不斷,又如長江大河滔滔不絕的。將一趟太極拳形容出來,不是四肢局部之動,練後有甜液生於口中,便是練之得法處,身心已感泰然。如此可堅持日日按時練功,不要間斷,以後就會有顯著的進步。假如練後口中沒有甜液發現,這便是練之不得法,心神未靜下來,在這種情形下,就不必按時練功了,當速請太極拳明師指正了,否則毛病暗出,則更不易改正。

在呼吸方面,務須深長,使呼吸趁著緩和的動作鼓盪,又要使緩和的動作,趁著呼吸的鼓盪開合,並須要作得自然而順隨,這才是正確的練法。穩靜安舒可以蓄神,呼吸深長可以養氣,久而久之,則神氣自能充實,身體健康也自然增進。太極拳所講的柔軟,是指的周身均勻,配合一致合度。在生理上、在健康上、在技擊上所需要的柔軟,而不是腳翹得特別高,腰折得特別彎,這樣失掉了靈感性,不合生理的局部的特殊的柔軟。因為這些不合生理的柔軟,只是好看而已,但在技擊和健身方面,都沒有什麼好處的。

在太極拳的功夫方面,只是有些軟活柔動還是不夠的,需要在這些軟活柔動中作到均勻有沉著的心勁和雄偉的氣勢才夠味。以上這情況,是要在練拳日子久了,功夫有了基礎之後,再經老師詳細的口傳面授,說些比喻,作些示範,形容其氣勢,慢慢地悟才會有的,而不是一言兩語可以了事的,也非筆墨所能描繪。這種雄偉的氣勢及沉拳的心勁,是在身勢氣魄之內含而不露的,不是擺在外面的。以上這些情況,要有真的太極拳傳授而又有功夫的人,才能鑒別出來的,那些毛手毛腳的太極拳家,是看不出來的。如他們看了,反以為是不好,或出些反對的言語,如說什麼太慢了,或說架子太大了,或說太神化,太迷信了云云。所以說,凡是對某一項學識設有研究的人,就會發言不當。

練剛柔不如練柔勁,練柔勁不如練鬆軟,練鬆軟不如練輕靈,練輕靈又不如虛無。虛無的氣勢,才是太極拳最上層的功夫。其主要的練法,是以心行氣,以氣運身,以意貫指,日積月累,內勁自通,拳意方能上手。四肢是外梢,不可自動,胯為底盤,務須中正,以思想命令於腰脊,以腰脊領動於四肢,尚須以神氣相配,上下相隨,完整一氣,否則非太極拳功夫。鬆軟沉穩的形勢,如載重之船,沉沉穩穩地盪於江河之中,既有沉重而又有軟彈之力。

凡是一舉一動,是以意為主使,以氣來牽引,無論伸縮開合,或收放來去,吞吐含化,皆是由意氣的牽引為主動,由腰脊來領動,此是太極拳與他種拳不同之處。如一勢之開,不但四肢開,而心意胸脊必先為之開;如一勢之合,不但四肢合,而心意胸部必先為之合,凡一切動作必須由內達外,所以稱為內功。

加入太極養生堂微信公眾平台(Taichitang)微信群一起和我們交流分享!獲取海量太極拳教程、視頻資料(最新增加40張DVD資料,關注回復「下載」即可),一起學習交流探討太極拳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九五太極養生 的精彩文章:

太極拳的步法——貓步,左右腳的虛實轉換不是用力,而是……
太極拳內之丹道探討,太極拳能發揮其功效,與內丹之修鍊息息相關;由學力而致勁、氣之養成,全依丹道之理論與技巧

TAG:九五太極養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