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如何讓孩子由「被動學習」變「主動學習

如何讓孩子由「被動學習」變「主動學習

如何讓孩子從「被動學習」向「主動學習」的學習狀態發展,這是困擾所有中國教育人士的重大問題。

孩子的「被動學習」是一種常態現象,是現有應試教育體制下的 一種必然的結果,也是中國數千年教育文化的巨大慣性。

不是孩子願意「被動學習」,而是現有的教育機制和教育環境沒有合理的方法幫助孩子創造「主動學習」的機會,沒有辦法培養孩子的「主動學習」創造精神,整個社會功利價值觀引導也沒有為孩子的積極自我探索提供良好的環境。

所以,很多中國孩子的學習動機,還是出於為父母臉面學、為老師表揚學、為家族爭光學、為考個一流學校學、為大學的熱門專業學,為將來有個賺錢的工作學。

這種學習心態造成了很多學生短期學習目標和行為,只能獲得短期的好成績,但不利於他們長遠的整體發展。

首先,孩子不愛學習的原因:

1.注意力缺陷多動症:導致兒童注意力分散,手腳不停,多動,易受外界干擾,不能有效約束和控制自己,從而造成學習各種困難。

2.自身學習問題:孩子自身學習方法不對,努力不起作用或者上課看課外書、玩電子遊戲等不良習慣,降低聽課效率,都會直接影響學習成績和興趣。

3.家庭因素:對孩子看管過嚴,導致孩子出現逆反心理,情緒低落或給予孩子過高期望,使孩子對學習產生恐懼感,不愛學習。

其次,學習者的兩種類型(不論大人還是孩子):

1、溺水型:就如同一個不會游泳的人掉到水池裡,一心只想脫離水池。這類人不喜歡學習,視學習為苦事,把考試完當成解脫。

2、飲水型:就象是渴了要喝水一樣,這類人視學習為自己的必需,並從中得到快樂。

家長們希望孩子成為哪種類型的學習者呢?

天天強調成績分數,逼迫孩子學習的家長——你在引導孩子成為溺水型的學習者。

自己以學習為樂,堅持學習,在孩子學習過程中,及時表揚與鼓勵孩子,讓孩子得到成就感,體會到學習和成長的快樂——你就在引導孩子成為飲水型的學習者。

曾經有一位中學孩子的家長和我談到,孩子學校的英語外教有一次和學生交流,每個人都說說自己長大後想幹什麼?很多孩子都說想做律師、醫生、科學家、金融家、高科技發明、老師等職業。

那麼,你們為什麼想做這些職業呢?

幾乎所有的學生異口同聲地回答:「因為這些工作將來能賺大錢,工作又穩定。」最後,輪到外教老師無語了。

家長認為,雖然聽上去有些刺耳,但這也是很正常的想法。父母希望孩子將來考進好的學校和好的專業,將來能找一個好工作,最終孩子就能自立了。

這種教育觀念的現狀,可以說是非常可悲,也是非常可怕的。這也是為什麼中國的GDP已經躍升為世界第二,但國外輿論仍然對中國持輕蔑態度的根源。

因為,他們認為一個沒有精神追求和人文素養,滿腦子只有賺錢和短視的民族,是不值得尊敬的。我們的孩子是這樣的價值觀認知,在未來的國際競爭中會處於下風,所以中國的發展是沒有後勁的。

因為這種學習目標的短期行為,從而造成了各種教育上的急功近利現象,繁重的課業壓力也讓孩子逐漸對學習產生了抵觸情緒。

當進入大學後,很多孩子就放棄了學習,沒有壓力了,盡情地玩樂,把大學當成了娛樂場。而西方的孩子進入大學在幹什麼?他們用最精華的大學四年時間,充實了知識技能,提高了人文視野,為今後進入職場打下了良好的素質基礎。

這就是中國大學教育一直落後於國外教育的原因,在教育上的「竭澤而漁」讓孩子喪失了持續學習的熱情。至少,筆者觀察進入職場的這批80、90後,具備持續學習能力的人是非常少的,人文素養也是非常糟糕的。

真正的學習一定是發自內心的主觀學習動機,是那種持續激勵自己攀登學習高峰的心理驅動力。只有在這樣正向的積極心理暗示下,「主動學習」的機制才能成立。相比較各種以短期功利為目標的「被動學習」狀態,「主動學習」的效果更為持久,也更為積極。

「主動學習」要解決什麼問題? 其實,就是解決一個學習自覺性的問題。

我們可以設想,一個有自覺學習習慣的學生,必然是為了滿足學習興趣和對未知事物的好奇心而努力學習的,在這個過程中,除了迅速掌握學校的知識之外,更會自覺主動地去探索更多學科領域,通過逐步擴大的視野反過來也能更好地促進學業的發展。

那麼,如何促進「主動學習」意識的建立過程?

教育必須向引導家長和學生去思考「教育到底是什麼?」「學習是什麼?」「學習究竟為了什麼?」「學習對自己意味著什麼「」等重大的教育問題。

如果這些問題不想透徹,不把這種新的價值觀體系建立起來,是無法完成幫助學生從「別人要我學」到「我真的很想學」的轉化過程。

這裡面牽涉到一個複雜的心理重建過程,裡面有一個重要的環節是「我為什麼要學的理由是什麼?」這樣的核心轉換按鈕。

可以這麼說,這個按鈕按得下去,相當於給內心的潛力安了一個「心錨」,有了這個「心錨」,就能持續激發內在的學習潛能,完成向「我真的很想學」的轉化目標。

所以,根據這個「學習驅動力理論」,這個「心錨」等同於「學習理由」,不管做任何事情,只要找到一個自己足以相信的理由,找到理由和目標之間的正關聯性,自然就能充分調動起內在的心理動機和潛能,幫助現實的自我去提升各方面的能力,去實現既定的目標。

所以,教育工作者和家長需要有這個意識,幫助孩子去積極思考探索「心錨」,建立起和學習目標的學習正相關機制,這樣很多的教育難題自然能迎刃而解。

一個有自覺學習行為和習慣的學生,自然會調動起學習熱情,自己會開動腦筋尋找各種學習思路技能,去克服各種學習障礙和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我們要相信孩子具備這樣的潛力,對於一個有自覺學習行為、有著明確學習目標的孩子,教育工作者和家長只需要告訴他們如何去做的思路就可以了,接下來要靠孩子自己去摸索出一條適合他們個人發展的學習之路。

關於學習「心錨」,即幫助孩子們尋找到充足「學習理由」的方面,其實這個問題很大,牽涉到複合知識結構、人文素養、心理健康、價值觀認知、責任使命感、國家民族認同、文化歷史榮譽感等多方面的熏陶培養,這是一個自我心理發展成熟的過程。

在目前現有教育體制還無法幫助學生完成整體價值觀建構的現實情況下,家長和學生要有一種「自救」意識,至少要想辦法自我建構正確的價值觀體系,以使孩子們將來能面對更為激烈的國際和國內競爭環境,讓未來的人生走得更穩健和更有內在的幸福感。

因為,不管何種學習,其最終的目的是為了實現人的精神和物質自由,使自己成為一個全面發展的「人」,而不是把自我貶低為一個賺錢享受生活的機器。人要有一種存在的精神尊嚴,人的存在應該是為了某種必然的目的,而不僅僅把自己當成一種生存的手段。

做教育是為了讓自己的孩子,讓更多的孩子將來不要有我們這代人的教育心結,不要再有這樣的成長遺憾,能更好地將自身的潛力展現出來,而不是白白被年少輕狂所浪費。

最後,家長要做的是:

1.不要給孩子灌輸聽老師話,讓孩子去勇敢的質疑自己的老師。(做的這個,學生才會去真正主動去探索)

2.發現問題--比如老師講的不對,或者,老師講的不是最好的解決方案。

3.拋去暑假培訓,帶孩子去外面旅遊,或者,鼓勵孩子參加課外活動。有一個好的身體,很重要。在國外,大學太容易考,但畢業很難很難。所以,國外的風格,家長在高中會讓孩子健身,養成一種習慣,大學的時候,強壯的身體為成功畢業起到的很大的作用,這點很重要。

4.拒絕心靈雞湯,成功是有跡可循的,失敗也是有跡可循的。

可以讓孩子講講自己是怎麼把這麼難的題攻破的,這也是一種很好的鼓勵不是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鳴摯服務 的精彩文章:

一招搞定孩子不學習,聰明的家長必讀!

TAG:鳴摯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