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雖然這一年大家挺努力的,但曲藝還是很邊緣啊

雖然這一年大家挺努力的,但曲藝還是很邊緣啊

處於「邊緣」位置的曲藝,儘管時不時地會在娛樂話題中露露臉,卻多半又與真正的曲藝無關。2017年的曲藝,有聲有色亦有喜有憂,曲藝發展「不平衡」與「不充分」的矛盾依然突出,亟待曲藝人躬身自省奮發圖強,也期盼全社會的支持與關注。

作為排頭兵的相聲

曲藝的所有曲種當中,相聲始終當仁不讓算是「排頭兵」,以至於一般人常有「曲藝即相聲」的誤讀。相聲人,相聲事,電視里網路上時常照面,無非是娛樂大潮中濺起的浪花點點,唯獨關於相聲本身,眾人皆懷「恨鐵不成鋼」之心態。

2017年年初,老將出馬演繹的兩段相聲引起關注——《新虎口遐想》(姜昆、戴志誠,央視春晚)和《躲不開》(劉俊傑、張堯,天津台春晚),可以說,這是兩段並不新潮的傳統相聲,是對當前眾多脫口秀式的、主題渙散、毫無章法的「偽相聲」以及不痛不癢的電視相聲的一次撥亂反正。重拾諷刺的利器,藉由凡人瑣事引發關於生活世相、人情世故的多重思考,「沉淪」已久的相聲終於為自己挽回了些許顏面。也因此,業內外就如何堅守相聲創演的藝術規律、保持曲藝藝術的說唱傳統等議題展開了討論。「關注社會生活,回應大眾呼聲」,有著「飽滿的精氣神和喜劇性幽默」,成為各方共識。

相聲大電影《我要幸福》

不過真正想出段好相聲卻並不容易。相聲隊伍逐漸壯大,各方也為此搭建了諸多平台。這一年,青年相聲人才的頻頻亮相令曲藝舞台青春洋溢。「馬季杯」首屆全國大學生相聲展演、第八屆天津相聲節、第八屆北京青年相聲節等活動集中展示了青年相聲隊伍的進步與風采;非京津地區舉辦的如第九屆「西崗杯」全國相聲新人新作推選活動,「笑動魔都」大世界全國中青年相聲文化藝術節等活動,亦各有亮點。相聲《假如沒有這條路》《名揚天下》《夢想清單》《微微一信》等本年度出現的作品立意新穎、表演清新,是當代年輕人在相聲傳承與創新方面的努力與探索。

歷經市場的淘洗,各地的相聲小劇場在本年度呈現出新的態勢,除了日常性的業務演出,還紛紛排演相聲劇,如上海田耘社的《子曰》,天津謙祥益文苑的《後台之何去何從》等。嘻哈包袱鋪和德雲社分別拍攝大電影《兄弟,別鬧》和《我要幸福》。

相聲劇《子曰》(田耘社供圖)

冷熱不均的曲藝

2017年曲藝展演活動頻繁,據不完全統計,由中國曲協主辦或由各地曲協與文化主管部門聯合主辦的演出林林總總約有數十項之多,綜合性的、跨地區的、主題性的,從中既可管窺當前曲藝發展現狀,亦可發現長期存在的一些誤區和問題始終沒有得到改善。比如有的節目語言過於直白,只是簡單地圖解政治,堆砌標語口號,雖然起到了一定的宣傳教育作用,但缺乏藝術性表達;有的節目則存在過度創新的傾向,歌舞化、戲劇化、舞美化的痕迹較重,這種脫離曲藝本體特徵的盲目創新,從本質上說也是缺乏文化自信、藝術自信的表現。

由文化部、福建省政府主辦的全國曲藝、木偶劇、皮影戲優秀劇(節)目展演當屬本年度的重頭戲。可以說,參加展演的60個曲藝節目,基本上反映了近些年曲藝創演的整體實力,例如長子鼓書《臘月天兒》,唱腔樸實,語言接地氣;關中曲子《沙海情話》的浪漫主義文學創作手法,蘇州彈詞《一串河豚籽》《西廂?回柬》中雙聲部的音樂處理手法等,都令人稱道。但其中仍有個別節目存在著諸如「『音樂化』創作、『戲劇化』創作、『方言』的去留」等關於「曲藝本體的保留與改進」的爭議。

創演活動的「冷熱不均」主要表現在不同地區不同曲種的發展現狀上。不難看到,既有相聲、快板書這些易於普及的曲種在全國各地生根開花,也有一些地域性較強的瀕危曲種由於鮮有人問津而幾乎自生自滅。

僅以評書為例,固然有北京評書日漸受到關注,影響日廣的喜人局面,9月紀念「北京評書?宣南書館」成立十周年暨首屆「宣南書薈」系列活動的舉辦,年末「北京評書大會」正式登陸北京電視台,收視率不亞於電視劇或綜藝節目。但同時也應留意到湖北評書、杭州評話等地方曲種的舉步維艱。

5月,由中國藝術研究院曲藝研究所、中國說唱文藝學會和浙江省文化廳聯合主辦的「中國浙江(杭州)全國曲藝大書(評書評話)傳承發展論壇及觀摩交流展演」活動,便聚焦當下較少受到關注的曲藝大書(評書評話),以專場演出的形式,薈萃了北京評書、湖北評書、四川評書、蘇州評話、揚州評話、福州評話、杭州評話、寧波評話、紹興評話和閩南講古等多個曲種的代表性演員及其演繹的經典書目,觀摩和研討並舉,學術與藝術互動。

嘻哈包袱鋪《兄弟,別鬧》

此外,由北京集賢弘藝文化中心策劃組織的非遺項目全堂八角鼓專場演出分別在5月和12月上演,一票難求的火爆場面令人深思。可見,相對處於弱勢的鼓曲藝術在群眾中依然有著很深的影響力,像天津舉辦的首屆「京津冀家庭戲曲曲藝大賽」、第三屆「和平杯」曲藝票友邀請賽的熱鬧,以及嶺南地區私伙局的普及等,都說明植根於民間土壤的曲藝藝術,從哪兒來還是得到哪兒去,曲藝創演的目標如果僅僅只是盯著評獎、晚會或電視欄目,勢必會走向「此路不通」的死胡同。

人才怎麼辦

專業曲藝人才的培養一直備受關注。第三屆全國高等院校曲藝教育峰會的召開,針對曲藝教育當下面臨的現實困境展開了廣泛研討。與會者一致認為,作為民族的、本土的藝術形式,曲藝理應在高等教育體系中佔有一席之地。少兒曲藝教育培訓一直在各地較為普及,繼北京戲曲職業學院正式開設曲藝系後,黑龍江省藝術職業學院、河南藝術職業學院、揚州文化藝術學校等都於2017年度開始招收曲藝表演專業的學生。但是,呼籲多年的曲藝學學科「有實無名」的尷尬始終沒有得到妥善解決,可見,提升曲藝人才隊伍的整體素質依然會是今後相當長一段時期內的要務。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曲藝傳播手段日趨多元化和時尚化。網路直播使傳統曲藝演出贏得更多層面觀眾群體的關注。此外,自媒體平台成為曲藝傳播推廣的新陣地,官方的、民間的大量微信公眾號、微視頻、微電影的應運而生,拓展了曲藝資訊的輻射面,當然,背後也難免存在版權意識淡漠,傳播內容良莠不齊等問題,有待進一步的規範與完善。

蘇州評話《戰馬赤兔》(祖忠人攝影)

傳承與創新的課題始終伴隨著曲藝的創作演出、傳播交流以及理論學術等各個環節。儘管,本年度湧現的部分新節目如福州評話《風雨蒼霞人》、蘇州評話《戰馬赤兔》、單弦《母女情深》、諧劇《苦蒿妹妹》、二人轉《龍蚌情》等,在保持曲種本體特色的基礎上均有不同程度的創新,並在各級別的曲藝賽事中獲獎,頗受好評。但不可否認的是,應景式的平庸之作或脫離曲藝本體的觀念創新之作,仍屢見不鮮。

本年度,又有幾位德高望重的曲藝前輩辭世,令人扼腕之餘,也更加突顯曲藝傳承發展所面臨的嚴峻現實問題。這一年,紀念李潤傑、蔣月泉、侯寶林、良小樓等數位曲藝大師百年誕辰的專場演出陸續在各地舉辦。表達崇敬緬懷之情的同時,曲藝人是否更應該反思堅守與回歸對當前曲藝創演實踐的重要意義。而前輩大家在處理繼承與創新這對辯證關係時的遊刃有餘和精彩適度,不正是擺在眼前現成的寶貴財富嗎?

文| 蔣慧明

本文刊載於20180206《北京青年報》B3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北青藝評 的精彩文章:

「請回答1988」的導演又整了一部神劇,豆瓣評分9.4
了不起的麥瑟爾夫人或者殺子的美狄亞,雞湯與毒酒你更中意哪個?

TAG:北青藝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