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春節快到了,今年你回家嗎?

春節快到了,今年你回家嗎?

喜迎新春

喜居寶地千年旺

福照家門萬事興

一年一度的春運拉開序幕,人類歷史上最大的遷移又一次上演。「春節」是中國最隆重、最熱鬧的節日,積攢了一年的情感與期待經過充分醞釀,在那幾天集中爆發,多少人跋山涉水,不遠千里也要回家過年。年是什麼?有家人的地方就是年!今年你回家嗎?

正 方

有一種孝順叫「回家過年」

孝道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很重要的部分,春節是一大家人難得相聚的日子。《孟子·離婁上》一文中,這樣說道:「事孰為大?事親為大。」在古人看來,「回家過年」,就是最大的孝道。

36歲的龔先生是一名公安幹警,每年春節就是他和同事最忙的時候,自從參加工作,他回家過年的次數屈指可數。今年春節,龔先生又因為值班,將不能回家過年。前幾天,在山東老家的母親給他打來電話,說了幾件家裡的事情,然後話鋒一轉,問他什麼時候回來過年?對著電話那頭滿懷期盼的母親,龔先生怎麼也開不了口。停頓了幾秒後,母親似乎猜到了什麼,明顯地心情低落了,她絮絮地說:「今年閑著沒事養了一頭豬,專門備著過年用,現在已經長到一百多公斤了。你前陣子生病住院瘦了一大圈,回來吃點新鮮的土豬肉吧。我現在年紀大了,身體也不好,以後也養不了豬了。如果可以,今年就回來過個年吧。」母親話音未落,龔先生已淚眼婆娑……

隨著年齡的增長,忙於工作的子女們,無論是身體還是心理都逐漸與父母疏離。因此,春節回家不應該是停留在字面上的「回家」。即使因為各種原因,過年回不了家,子女們也可以多找機會陪父母聊天、互動,儘可能地增加親密感,消除父母的寂寞,滿足他們心靈上的需求。孝敬爸媽,除了過年回家,更應該從平時的點滴做起。

有一種儀式叫「置辦年貨」

梁實秋說過,過年須要在家鄉里才有味道。異鄉的美味,只適合用於解饞,而家裡的飯菜,才是用來回味的。

網友@名字里有個狐說,今年臘月初,婆婆就帶著孩子回老家了,理由是要腌制臘魚、臘肉,提前準備年貨——蒸菜、滷肉、炸丸子……回去晚了來不及。婆婆說的這些東西,隨時都能在超市裡買到,並不需要為了過年專門製作、儲備大量食物。她之所以沒有揭穿,是因為在老人的眼裡,整個臘月、正月,都是年。不置辦置辦年貨,怎麼能叫過年呢!這種方式,儼然成為婆婆過年的儀式。

國家註冊心理諮詢師程福海表示:「隨著生活條件越來越好,很多年貨確實平日生活中都能買到,但節前置辦年貨還是必需的,過於實用主義反倒會沖淡年味。過大年對中國人而言,已經不單單是對物質的期盼,更是精神上的需求。置辦年貨其實就是營造一種氛圍,尤其是給家人置辦年貨,更要做到人人有份,不管是老人還是孩子,年貨中有他們的一份,讓他們覺得自己是被人惦記的。東西不一定多貴重,但是必備,置辦年貨更多的是一種儀式感。」

程福海建議,在外地工作的年輕人,給家人準備年貨時一定買要看得見、摸得著的,像是衣服、家電、傢具等能起到擺飾效應的產品,「讓家人在春節幾天走親訪友時能夠展示這些年貨,展示本身就能給他們帶來幸福感。」

有一種親情叫「走親戚」

城市生活的多元化淡化了過年的氣氛,很多人感覺在城裡過春節沒有在鄉村的那種感覺。知名民俗學者張士閃說:「在我對童年的記憶中,過年走親戚是特別愉快的事兒。我家在山區農村,走姥娘家要翻過三座山,那時候的冬天常下大雪,路途遙遠,大人小孩都是步行,山路上不免要滑倒,但還是興緻勃勃。走親戚的一方很早就起身趕路,迎親戚的老早就跑到村頭瞭望接人,一遍又一遍地去。終於在漫天大雪中,大老遠地看見親戚來了,胳膊上挎的包袱顏色很是鮮亮。對親人的那種期待,見面時的那份親切,現在是很難體驗到的。」

在我國傳統春節民俗中,走親戚是一項很重要的禮儀活動。這個行為目的是為了維繫親情的紐帶、增強家庭的凝聚力。但過年走親戚應該不僅僅是簡單地吃個飯,更重要的是趁著春節到親戚家去看看,聊聊家常,防止感情流失,彌補了平日里沒有時間走動的缺憾。

反 方

被父母嫌、被親戚審……

過年回家成煎熬

寧偉是一名網路作家,他坦言春節對自己而言,就是個快遞、外賣歇業;小飯館、菜市場關門的蕭條期,外加鞭炮吵個不停讓人睡不好覺的喧嚷時段。

其實剛上大學那會兒,寧偉還是挺期待春節的,一到假期就想著趕緊回家,感覺家裡是最溫暖的地方,父母就是自己的依靠。後來畢業工作了,對事物的看法和父母的差異越來越大,不是被嫌棄工作不穩定、就是被埋怨沒找個媳婦好好過日子,和父母聊天的話題越來越少。更讓他心煩的是——過年回到家鄉,除了賠著笑臉四處拜年,還要面對好多一年才見一面的親戚。他得像年度彙報一樣對著這些人報告自己的感情、工作、收入。儘管從事自由職業,時間足夠,但寧偉也不願過年回家折騰這麼一趟。這幾年,他都是選擇在平常的日子裡回家,用大把的時間陪父母悠閑地吃飯、聊天、喝茶、逛公園……春節的這幾天,他要麼獨自待在北京寫作,要麼約幾個好友出門旅行。

寧偉不建議普通人仿效這種過年模式,他表示:「絕大部分人都不能像他那樣自由支配假期,對於朝九晚五、天天打卡的上班族來說,春節的假期是非常難得的回家機會,不少人可能一年甚至幾年就回去一次。祝大家都能搶到票,順利回家和親人團聚。」

近鄉錢怯

回家一趟白乾一年

過年回一趟家要花多少錢?有個形象的說法,「辛辛苦苦一整年,一招回到解放前。」回家往返車票、孝敬父母的紅包、買禮物年貨的錢、要隨的份子錢……算下來,你還有多少結餘?

28歲的小曹是廣東人,過年前加班熬夜掙了3萬多。為啥這麼拼?看看他的過年預算就明白了。

此外,發小、哥們、朋友還有同學間的聚會,都是過年的必備節目。大家一起吃飯、K歌或別的玩耍都要花錢,而且過年這些消費還要漲價!如果不是特別摳門逃避買單或AA消費,每次聚會支出不少於500元。小曹感嘆:工作五六年了,存款還不夠首付,掙錢難、存錢更難!

不管一年開支如何,積蓄如何,除了極少數金領人士,人們春節的花銷大多超過當月收入。當然如果親友中有生孩子的、結婚的、過生日的、搬新家的……如果你還有丈母娘,你老婆家裡還有弟弟妹妹……過年費用會呈幾何倍數地上漲。有網友曬出終極招數——把父母接過來,然後QQ微信下線、手機關機,一切假裝不知道。

路途遙遠假期太短

回家過年成過夜

「我是外地人,過年的時候最想和家人團聚。」「90後」的余文娟是武漢的一名醫務人員,從山西來到武漢3年了。今年過年,她將在加班中度過。「其實我很想回家,但是做這一行沒辦法。」

余文娟說,除了她因為要加班留在武漢以外,還有好幾個朋友由於過年假期太短、老家太遠,而選擇留在武漢過年。「我希望,過年能夠多一點假期,能讓更多的人回家。」余文娟期盼著。

離過年還有半個月,在上海工作的白領周麗已經盤算起了過年計劃。她是南昌人,先生是哈爾濱人。從南昌至哈爾濱,相距兩千多公里。以前的春節,夫妻倆都是利用短短的假期奔波於兩個家庭之間,為了兼顧兩邊的老人,她對假期可謂「精打細算」。「兩邊都只能各住一兩晚就得離開,過年都耗在路上了。」周麗無奈地說。「今年過年,我和愛人盤算著娘家婆家兩邊都不回,春節這幾天待在家好好休息,雙方老人也理解我們的做法。」周麗表示,年後春運高峰過去,會利用攢下的10天年假陪父母盡點孝心。

網上流傳著一句戲言,「世界上最短的距離,莫過於從假期開始到結束。」隨著社會發展,遠離父母在外地打拚的人越來越多,春節七天假,路上來回奔波就得兩三天。鐵路一票難求,公路繁忙擁堵,民航持續火爆,可謂是「人在囧途」。好容易到了家,真正與父母、親朋團聚的時間只有三四天,拜年、串門、相親、走親戚、訪朋友等活動安排得滿滿當當,許多人只能匆匆見面、話別,大量民俗活動只能簡化、取消,年味不濃、親情日淡。全國人大代表何建洋提出將春節假期從7天延長至10至15天的建議,引起網友高度關注和熱烈討論。

小編有話說:如果可以的話就回家過年吧,不管有沒有賺到錢,是不是單身,不要在乎別人怎麼看你,怎麼說你,想想家裡老人期盼的眼神。畢竟每個人都過著屬於自己的生活,好與不好,幸福或是不幸福只有自己知道,誰誰誰今年又賺了多少錢,誰誰誰又買了新車,誰誰誰的工資是多少,其實那些都無關緊要,畢竟每個人的人生軌跡都不一樣,重點是我們努力了,我們回家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水運報 的精彩文章:

TAG:中國水運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