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踢館:陸基彈躋身頂尖,為何國產潛射彈道導彈卻大幅落後?

踢館:陸基彈躋身頂尖,為何國產潛射彈道導彈卻大幅落後?

怎樣天天看《踢館》?只要打開微信,進入添加朋友界面,在公眾號搜索里輸入「講武堂」,就可以關注我們公號啦,第一個結果就是我們喲。

問:問堂主,你說中美俄在彈道導彈方面相當,但在潛射型彈道導彈方面,似乎中國差了幾個檔次,為什麼,出現這種現象有哪些歷史和現實的原因?當初拼了命搞核潛艇,為什麼在潛射導彈方面就一直沒有搞好?

就跟堂主無法想像思聰的生活一樣,都是因為貧窮啊……

巨浪1實際上是60年代開始研製的導彈,折騰了十幾年到八十年代試射,而六十年代我們啥技術基礎,你也懂的。鋼製外殼的加工都搞不好,發射藥品質也不好,這麼搞下來,能用,本身就已經是謝天謝地謝亞龍,信神信鬼信蘭成的好運了。

圖:看看這載車,就知道導彈有多老。

試射成功後隊伍下馬,到90年代中期才重新上馬巨浪2,而且仍然沒錢,實際上就是把東風31截短了一截當潛射導彈用。而潛射導彈都是長度受限制,所以要儘可能利用空間,三級彈體都要一樣粗細,這樣才有足夠的容積來塞下夠多的燃料,而東風31是岸基導彈,不講究這個,就用了細長的第二、第三級,所以實際上巨浪2比別人的同等長度導彈是要小一號的,射程和載荷自然一般了。

圖:為潛射而逐漸優化發展的美國潛射彈道導彈家族外形圖,可見是越來越短粗的。

圖:巨浪2導彈出水,看起來也是蠻短粗的,和三叉戟D5一樣對不對?

圖:先不要興奮,看看這個圖,官網發圖值得相信。主要中間人頭部的後上方,導彈在那裡有個劇烈的收縮段,那就是巨浪2……

圖:所以巨浪2實際樣子是這樣的,裡面是個很小的尖彈頭,外麵包了一個整流罩,出水後就脫落。

圖:想當年堂主曾經為巨浪2找了若干種理由,希望它有優化過的結構,可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只能接受這是個爛貨的現實。

問:最近看到某媒體吹噓毛子A100如何了得。說背靠背安裝相控陣,兩種不同波段雷達兼顧距離和精度,是創新之舉,對付隱身飛機的利器云云,甚至說中國目前無法趕超!我就想知道這貨真實水平如何?依照堂主對毛子的一貫尿性,說錯了,應該說毛子武器的一貫尿性,傻大黑粗真變成高精尖了?

圖:俄國A-100預警機,是A-50支柱預警機的改進型號。

毛子也吹蘇35雷達比F-22強吶,他只管吹,我們也只管看,當然相信的人也只管相信。

毛子電子技術是隔一段時間就有幾個神吹的,比如就見過吹毛子新的計算機晶元很牛,世界飛機用處理器最早用35納米技術的,還有毛子的氮化鎵技術水平跟日本差不多,還有毛子造出來世界最大的量子阱紅外成像原件之類的。

但是吹來吹去,還是始終解釋不了為什麼現在別家都在搞AESA,而毛子自己服役的戰鬥機還全是PESA;坦克上的熱像儀還得從法國進口;走私韓國工控晶元給飛機用被抓住之類的事情?

雙波段,如果是L/S這樣的較長波段加X這樣的厘米波,根據不同波段的反射效果不同來鑒別誘餌和隱身目標,是有一定價值的。問題在於,就毛子現在的AESA水平,能做得出來大型X波段相控陣么?或者說,哪怕走私渠道不斷,有錢買么?

圖:蘇-35的機翼前緣L波段相控陣雷達天線,毛子吹了好久。

圖:除了第一條很像吹牛,其他的無非是電子偵察和干擾,都是西方戰鬥機早已具備的功能。

X波段因為頻率高,所以單個陣元價格高功率小,必須要幾千上萬個陣元拼起來才有足夠功率,這就是薩德的TPY-2雷達為什麼那麼貴的原因了。毛子真要搞的定,那多半是有外星人幫忙……

圖:俄國A-100LL預警機技術驗證機,還處於全機到處鼓天線的階段。

圖:空警500預警機,天線數量大幅減少,機身背部是一系列刀型通信天線,大量異形天線被整合到一起,安裝在機頭、翼梢、兩側、尾部有限的幾個天線罩內。電子天線整合程度,能在一定程度上說明航電水平。沒有綜合航電,還處在一台設備配一個天線的階段,是做不到這點的。

問:堂主,二戰日軍是如何能在馬來亞和菲律賓取得海空優勢,用相對較小的陸軍兵力橫掃英美駐軍?

因為日軍確實強啊……在42年,日本是擁有世界第一海軍,世界第一海軍航空兵的強國,有實力當然可以為所欲為了。

馬來亞是個狹長的半島,英軍部署的航空部部隊都在靠近海岸附近的機場,這打起來很容易就被日本人一勺燴了。而且開打前日軍已經進駐越南南部,還能使用泰國的機場,所以岸基航空兵力也可以直接參戰。

圖:日本二戰時的控制範圍和進攻路線圖,可見越南、老窩、柬埔寨是和我國華北、華東地區在同一時期控制的,因此太平洋戰爭爆發時可以作為軍事基地使用。

圖:1941年12月10日,日軍34架俯衝轟炸機和51架魚雷機從越南西貢(今胡志明市)起飛,撲向英軍z艦隊,在馬來亞關丹以東海面發現英艦。僅1個半小時,英國戰列艦「威爾士親王」號和戰列巡洋艦「反擊」號擊沉,日機僅被擊落3架,傷20餘架。圖中近到遠依次為迅捷號驅逐艦、反擊號和威爾士親王號。

英軍因為和德國交戰壓力大,先進的噴火戰鬥機基本都在歐洲和北非,連颶風都很少給亞洲,主要還靠美國給的便宜爛貨F2A水牛,完全打不過日本海航的零戰和海航的一式,這樣日本人自然就迅速壓倒了英軍。

圖:F2A水牛戰鬥機。太平洋戰爭初期飛虎隊剛組建時,隊員認為F2A遠勝P-40B,直到他們發現在模擬空戰中P-40B居然能夠圍著F2A轉圈。要知道,P-40B可不是以機動性好見長的。

菲律賓離當時的日據台灣只有300多公里,這個距離對於歐洲短腿的BF-109之類戰鬥機是天塹,但是對於日本人來說完全不是個事,零戰和一式護航下的日本空軍壓倒老掉牙的P-26、P-36之類自然也不是難事了。

圖:美國陸航的P-26玩具槍戰鬥機,1933年服役,採用固定式起落架,最高速度380公里/小時,看這些就知道它有多爛了。而日軍恰好施行的是精兵制,開戰初期的人員速度和裝備都是最好的,打美國人根本沒壓力。

問:堂主,為什麼有的主戰坦克採用首下迎彈設計?首上迎彈還好理解,二戰以來也是主流設計,首下迎彈是出於什麼考慮呢?

這其實關鍵在於裝甲結構設計的區別,蘇聯坦克搞首上迎彈,68度傾斜設計,是60年代T-64時代搞的。

當時蘇聯人還不理解複合裝甲的防彈原理,基本就還是沿用的傾斜防彈原理,利用大傾斜角來跳彈和削弱穿甲威力,採用的設計最早是鋼板夾鋁合金,後面改成鋼板夾玻璃纖維、夾陶瓷顆粒等設計,裡面的夾層基本是固定不動的,也就是靠材質硬消耗射流和穿甲彈。

圖:蘇聯T-62坦克裝甲,可見最後的是車體首上裝甲,在鋼板之間夾了玻璃纖維,內側有防崩落襯層。

圖:就是這種構型。

而70年代初英國人搞出來喬巴姆裝甲,而喬巴姆則是動的了,是利用多層疊放中間有間隙的陶瓷板,彈藥打進來以後,這些陶瓷板會運動起來切斷射流和干擾穿甲彈的長桿。

圖:M1坦克側面裝甲的結構,可見分了很多層,裡面夾著大量小塊結構的裝甲板。

這樣對比就清楚了吧,蘇式設計是實心的,所以在200多毫米的板子內就可以布置下來,然後傾斜就可以加成了。而歐美設計本身就是空心的,需要做一個厚度很大的裝甲塊才行,這樣做成接近垂直體積都夠大了,基本沒法利用傾斜,所以必須在車體前面下方裝上這樣的大裝甲。

圖:英國酋長坦克裝甲分布,它的戰鬥全重也有55噸,和59噸的M1A1比差距都不大,採用首上裝甲迎彈。

至於首上就用超大傾斜角的鋼板,因為反正這個區域因為面積小也不容易被擊中,擊中後傾角特別大也容易跳彈。

圖:M1坦克裝甲分布,可見車體首上裝甲是很薄的,全靠大傾角維持防禦能力。主裝甲的厚度則比酋長大了幾倍,所以必然是空心的,不然重量得過100噸。

問:請問AK 家族的最新型和M16系列的最新型相比孰優孰劣?

對比起來肯定是M16系列要更好了,無論是精度還是威力都好得多。

輕武器系統的性能首先是彈藥決定的,這方面AK家族就差遠了。步槍版的 AK-74,全長943毫米,這也接近極限了,槍管長度415毫米,也是步槍AK的最大槍管長度,這樣也最多只能把3.69克彈丸打出890米/秒的初速,動能1461焦耳。

圖:不同型號的AK步槍,只能通過改變槍托結構和槍管長短控制長度,畢竟不是無托槍,受限制很大。

而M16長度大6厘米,槍管多9厘米長度,可以把4.1克彈丸打出965的初速。哪怕是370毫米的槍管,全長只有840毫米方便攜帶的M-4,也能把4.1克彈丸打出880的初速。新的MK262甚至用短槍管能把5克重的重型彈丸打出800多的初速,遠射性能比M-16打傳統彈丸還強。

其次是設計,AK還是基於機匣蓋結構,長行程活塞的設計,這樣的設計一是上蓋結弱,不整體更換就只能把皮卡汀尼導軌安裝在前部,結果太重太長;二是長行程活塞導致槍機運動距離長,重心晃動大,連發精度必然差,基本上還是只能當衝鋒槍用。

圖:美國公司改裝的AK74,將圓弧形機匣蓋改為帶導軌的平板結構,為此加高了這一部分的高度,整體進行了大改。

圖:AK74的剖視圖,可見長行程活塞結構。

圖:帶導軌的德國德國HK416F-C-905x352步槍,安裝起來就方便的多,只要取消提把就可以。

問:糖煮,記得以前有講過中國古代打朝鮮難度大,比如山地上的城堡難啃。那麼蒙古和清朝征服朝鮮似乎比較輕鬆,是因為火器的使用還是從山東半島水路打過去的,又或者是別的?

要征服朝鮮,第一步你要做的是征服遼東,而歷代最大問題就是征服不了遼東。

實際上看明清戰爭初期的那些地名,撫順、界凡寨、薩爾滸,其實本身都是隋朝-唐朝和高句麗戰爭中的戰場區域,都是遼東山地的一部分,杜松就是攻山頭城寨的時候被山谷裡面衝出來的後金軍乾死的。

圖:高句麗控制範圍,包括遼寧省東部山區和朝鮮半島北部。

圖:明末遼東形勢圖,右上方紅點就是薩爾滸,在今撫順東側,屬於遼東山區。

如果平定了遼東,兵臨鴨綠江,那之後就很好打了。隋唐時期征高句麗困難,不是因為高句麗控制了朝鮮半島,而是因為高句麗控制了遼東半島和遼東山地區域,這一塊區域是河谷地形,只能沿著河谷前進,還要清理河谷兩側的山城,所以在缺乏攻城手段的冷兵器時代非常要命。

圖:東北地區是兩側為山地,中間是大平原,過了瀋陽就是山區。朝鮮半島雖然山也多,但其西側以平原為主,人口也集中在這裡,所以相對好打。

圖:遼東山區的公路。古代如果在兩側山上建立寨堡,那麼中間的道路就隨時可能被切斷,而攻城又是極為困難的,必須等到重型投石機或火炮應用才方便。

迷你踢館

問:請教堂主大人,軍艦艦體磁化的原因是什麼?

主要是因為我們的地球就是一個大磁鐵,在地球這個磁場範圍內的金屬都會被影響。

問:突然想到一個問題,作為重型機的F/A-18E/F為什麼還要和老款的大黃蜂一樣用兩發中推,按重型機的思路用兩發大推不是更合適么?

兩台中推的超級大黃蜂空重都14噸多了,沿用這個構型,雙大推那不得十六、七噸了?又不是F-14這樣的變後掠翼,做太大沒法著艦的。

當時國會批准預算,就是要求跟大黃蜂有最大的延續性才行,所以不能亂改。

圖:90年代美國海軍曾經想研製全新的隱身艦載戰鬥機,一樣選擇了雙中推,就是被重量限制的。

問:問一問飛機除冰的問題,運-8除冰能力問題,以及運-9有沒有改善?

除冰主要是用發動機引氣的熱空氣,老飛機發動機功率不足,在高空沒有足夠功率剩餘來除冰。運-9換了新發動機,也增加了除冰系統,有一定提升。

問:塘主,今天看新聞,阿三準備採購加油機,說他迫切需求一種能同時兼容蘇/俄標準和北約標準兩種航空燃料的空中加油機。我不明白了,這兩種航空燃料到底有什麼不同,竟然加油機能同時兼容他們都得是特別提出的要求,我國又用的是什麼標準的呢?還有加油機這麼挑剔嗎,用於加油的油箱只能適應一種燃料?

蘇聯飛機用的燃油相對密度是比較高的,達到了0.82千克/升,而西方常用的JP-8係數只有0.775,所以像SU-27巨大的燃油重量就是用蘇聯燃料算出來的,換成JP-8航程得銳減了。因此印度是需要給自己的蘇制飛機加高密度燃料確保航程,這就可能需要同時裝兩種燃料了。

圖:對加油機來說,兩種燃料不能混合,於是需要兩套供油系統,可以互相隔離和切換,比如伊爾-78這種單獨加油箱的。

問:堂主,請問防彈玻璃是什麼時候發明的,現在又有什麼發展呢?

防彈玻璃是一戰後發明的,之後主要是用做飛機的風擋玻璃材料。主要特點是用兩層玻璃,中間夾上透明的塑料,抗彈性能其實主要是來自中間的塑料夾層部分。現在的發展是用更透明,同時防彈性能更好的塑料,一般用的是聚碳酸酯。

問:初教六如果放在二戰是什麼水平?求解

還是一個慢速教練機,跟同時期各國的初級教練機基本水平相當。

圖:蘇聯雅克18教練機於46年研製投產,就是二戰末的東西。初教6就是在雅克18基礎上改進研製的,性能也沒有太大差距,最核心的區別是起落架布置方式不同,雅克18還是後三點式的。

問:陸軍在現代化戰爭中有什麼用?海灣戰爭中美軍只轟炸,把後來的地面軍事行動改為轟炸(目標相同,只用海空軍)會怎麼樣?

那就沒法快速把伊拉克人趕回去了,當時的轟炸對伊拉克民生影響比較小,他還能扛很久。

圖:你可以飛越一個地區,可以炸毀它的一切。但如果你想佔有它,那就必須把陸軍的小夥子投入到地面戰的泥潭中去,這點上戰爭和古羅馬時代沒有什麼區別。

問:越南升級T-55,火炮、火控、發動機、變速箱、裝甲全部升級,這麼干比買一輛新的T-90便宜多少,合算嗎?

火控也可以選便宜貨色的,比指揮儀式火控可以便宜很多,買一台T-90的錢,可以升級三、四個T-55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講武堂 的精彩文章:

踢館:同樣幅員遼闊,為何北美在印地安人時期沒出現大型國家?
踢館:美軍三代機不用鴨翼是技術不成熟,為啥到F35還不用?

TAG:講武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