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超級「農民」 ——《人類簡史》讀後感(二)

超級「農民」 ——《人類簡史》讀後感(二)

人類就這樣悠然自得地過了幾萬年的採集生活。從採集走向農業的轉變,始於大約公元前9500-8500年,發源於土耳其東南部、伊朗西部和地中海東部的丘陵地帶。即使到了今天,雖然人類有著種子先進科技,但食物熱量超過90%的來源仍然是來自人類祖先在公元前9500-3500年間馴化的植物:小麥、稻米、玉米、馬鈴薯、小米。在過去2000年間,人類並沒有馴化什麼特別值得一提的動植物。可以說,人到現代還有著遠古狩獵採集者的心以及遠古農民的胃。不過,人類可不是一群普通的農民,而是轟轟烈烈地搞了一場農業革命。

人類今天的生活方式是如何形成的?

農業革命讓人類的食物總量增加,但量的增加並不代表吃得更好、過得更悠閑,普遍來說,農民的工作要比採集者更辛苦,而且到頭來的飲食還要更糟。人類以為自己馴化了植物,但其實是植物馴化了人類。人類進入到農業時代後出現了大量疾病,例如椎間盤突出、關節炎和疝氣。此外,新的農業活動得花上大把時間,人類就只能被迫永久定居在麥田旁邊。這徹底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

既然發現苗頭不對,為什麼不趕快放棄農耕,回到採集生活?一個原因在於,所有改變必須點點滴滴積累,經過許多代的時間,才能夠改變社會;另一個原因是一旦採用農耕後,村落的人口從100人成長到110人,難道會有10個人自願挨餓,好讓其他人可以回到過去的美好時光?這已經再無回頭路。人類發現時,已經身陷陷阱,無法自拔。種種想讓生活變得輕鬆的努力,反而給人帶來無窮的麻煩——這可不是史上的最後一次,今天仍然如此。有多少年輕人投身大企業,從事各種勞心勞力的工作,發誓要努力賺錢,好在35歲就退休,去從事他們真正有興趣的事業?但等他們到了35歲,卻發現自己背著巨額貸款,要付子女的學費,要養在高級住宅區的豪宅,每家得有兩部車,而且覺得生活里不能沒有高級紅酒和國外假期。他們該怎麼做?他們會放下一切,回去野外采果子挖樹根嗎?當然不可能,而是加倍努力,繼續把自己累得半死。在過去的幾十年里,我們有許多本該會讓生活輕鬆省時又如意的發明,像是洗衣機、吸塵器、電話、電腦、電子郵件等。我們以為自己省下了時間,其實只是把生活的步調加速成過去的十倍快,於是整天忙忙碌碌。

是什麼推動了人類的「虛構故事發展?

上一篇《採集者之心》里提到,人類得以爬到食物鏈頂端並征服世界的最重要推手就是語言——「虛構」故事的獨特能力,藉此能力集結大批人力、靈活合作。農業革命之後,人類社會規模變得更大、更複雜,而維繫社會秩序的虛構故事也更為細緻完整。人類幾乎從出生到死亡都被種種虛構的故事和概念圍繞,讓他們以特定的方式思考,以特定的標準行事,想要特定的東西,也遵守特定的規範。就是這樣,讓數百萬計的陌生人能遵照這種人造而非天生的直覺,合作無間。這種人造的直覺就是「文化」。經作者的提點,瞬間明白了「文化」對於一個國家、社會、企業(統稱組織)究竟意味著什麼。之前的概念那麼模糊,只知道很重要,但為何重要卻講不清楚。至此懂得,「文化」是個體與個體間、個體與組織間、組織與組織間溝通的密碼,一張口、一交流,是不是一路的,想必彼此心中已有了大概。

想像所建構出來的秩序總是有一夕崩潰的風險,因為這些秩序背後靠的都是虛構的故事,只要人們不再相信,一切就風雲變色。為了維持想像建構出來的秩序,必須持續投入大量心力,甚至還得摻入些暴力和脅迫的成分。像是為了讓民眾不違反想像建構的秩序,國家就需要有軍隊、警察、法院和監獄,不分晝夜發揮作用。有三大原因,讓人類不會發現組織自己生活的種種秩序其實是想像:第一,想像建構的秩序深深與真實的世界結合。第二,想像建構的秩序塑造了我們的慾望。比如,浪漫主義告訴我們,為了盡量發揮潛力,就必須盡量積累不同的經驗,必須體會不同的情感,嘗試不同的關係,品嘗不同的美食,欣賞不同風格的音樂……想要快樂,就該去買更多的產品、更多的服務。由此可見,慾望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根本動力。想要生活更安全、更舒適、更便利、更省時、更省心、更豐富、更有趣、更美好……總之,一個「更」字,人類永不知足的心態展露無遺。第三,想像建構的秩序存在於人和人間思想的連接。

人類靠什麼記錄自己的精彩故事?

人類大腦有三大特點:容量有限;人類總難免一死,而大腦也隨之死亡;人類的大腦經過演化,只習慣存儲和處理特定類型的信息。這大大局限了人類合作的規模和程度。因此,在農業革命後的數千年間,人類的社會網路還是相對規模較小和簡單。最早克服這項問題的是遠古美索不達米亞南部的蘇美爾人。公元前3500-3000年間,他們中一些不知名的天才發明了一套系統,可以在人腦之外存儲和處理信息。這套系統正是「文字」。在早期,文字只用來記錄事實和數字。公元前3000-2500年間,蘇美爾文字系統逐漸加入越來越多的符號,成為能夠完整表意的文字,今天它們被成為楔形文字。差不多同一時間,埃及也發展出另一種能夠完整表意的文字——古埃及象形文字。中國在約公元前1200年、中美洲各地在公元前1000-500年間,也都發展出了完整表意的文字。文字逐漸改變了人類思維和看待這個世界的方式。由過去的自由連接、整體思考,轉變為分割思考、官僚制度。

公元9世紀左右,人類又發明了另一種部分表意的文字,讓存儲和處理數字數據的效率一日千里。這種文字是由10個符號組成,代表從到9的數字。雖然這些符號現在被成為「阿拉伯數字」,但其實是印度人發明的。之所以現在我們會稱「阿拉伯數字」,是因為阿拉伯人攻列印度時發現了這套實用的系統,再加以改良傳到中東和歐洲的。現在,如果哪個人想打動政府、組織和企業,就必須學會「用數字說話」。而專家也費盡心力。甚至像「貧窮」「幸福」「誠實」這些概念都能翻譯成一個又一個數字,成了「貧窮線」「幸福指數」「信用指數」。

短暫的500年科學革命帶來了什麼?

在過去500年中,人類的力量有了前所未有的驚人成長。公元1500年時,全球人口大約5億,但今天已經70億。公元1500年時,生產的商品和服務總共約合現值2500億美元,但今天每年人類生產的價值約為60萬億美元。在1500年,人類每天總共消耗約13萬億卡路里,但今天要消耗1500萬億卡路里(人口增加14倍,生產增加240倍,消耗能量增加115倍)。在過去500年中,人類越來越相信可以依靠投資科學研究提升人類的能力。而且這不是盲目的信仰,而是經過了反覆的證明。

科學革命並不是「知識的革命」,而是「無知的革命」。真正讓科學革命起步的偉大發現,就是發現「人類對最重要的問題其實毫無所知」。憑藉科學革命的力量,人類坐擁了各種新原料和新能源,但同時也摧毀了很多自然棲地,讓大多是其他物種走向滅亡。

生活越來越好,你感覺更快樂了嗎?

很多人覺得,雖然現在我們的生活質量日益提升,但卻越來越感到一種疏離感、壓力感。這是什麼原因呢?

最重要的原因,用現在的話說,我們的身心失調了——身處現代生活,內心(潛意識)卻還停留在農業社會甚至是遠古採集時代。我們從農業革命能學到的最重要一課,可能就是——物種演化上的成功並不代表個體的幸福。每當人類整體的能力大幅增加,看來似乎大獲成功,個人的痛苦也總是隨之增長。生存壓力大,未來充滿了不確定性,這讓我們感到焦慮和痛苦。

目前大多數的意識形態和政治綱領,雖然都說要追求人類幸福,但對於幸福快樂的真正來源為何都還不明就裡。學者研究歷史,只是點出了一切的情形,像是政治、社會、經濟、性別、疾病、性、食物、服裝,而很少有人提到這些究竟如何影響人類的幸福。這是我們對於歷史理解的最大空白之處。快樂不在於任何像是財富、健康、社群之類的客觀條件,而在於客觀條件和主觀期望之間是否相符。不管任何文化、任何時代的人,身體感受快感和痛苦的機制都一樣,然而他們對生活經驗所賦予的意義卻可能大不相同。

人類故事大結局——全球一家?

公元前1000年間,出現了三種有可能達到全球一家概念的秩序,相信這些秩序,就有可能相信全球的人類都「在一起」,都由同一套規則管轄。這三種全球秩序,首先是經濟上的貨幣秩序(金錢);第二種是政治上的帝國秩序(國家);第三種是宗教上的全球性宗教(信仰),像是佛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商人、征服者和各教先知是最先跳出「我們」和「他們」這種二元區分的人。對商人來說,全球就是一個大市場,所有人都是潛客戶。他們想建立起的經濟秩序應該要全體適用、無處不在。對征服者來說,全球就是一個大帝國,所有人都可能成為自己的屬民。對各教先知來說,全球就該只有一個真理,所有人都是潛在的信徒,所以他們也是試著要建立起某種秩序,希望無論誰都能適用。當然,以上只是作者的主觀推斷,人類的故事大結局究竟為何,我們可以充分發揮想像力去構建。

寫在最後

說實話,《人類簡史》不是一本好讀的書。不是因為內容和表達晦澀難懂,而是作者的很多論點需要讀者反覆琢磨個中含義。也許你會問,作為只能活100年左右(以目前樂觀估計)的現代人類,為什麼要花時間看一本歷史書呢?歷史一再讓我們看到,許多以為必然會發生的事,常常因為不可預見的阻礙而無法成真,而某些難以想像的情節,最後卻成為事實。作者說:「我們之所以研究歷史,不是為了要知道未來,而是要拓展視野,要了解現在的種種絕非『自然』,也並非無可避免。未來的可能性遠超過我們的想像。」是啊,人類過往的歷史,充分說明了人類想像力的無限發達,未來,太值得期待。當然,我們不會每個人都被載入史冊,但相信歷史的星空中,會始終存在一顆以你命名的星(天,又忍不住開始編故事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盲女泰爾莎:異變
特別想成功,為什麼卻總是失敗?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