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JimSoup:設計是我和其他人的媒介

JimSoup:設計是我和其他人的媒介

JimSoup:富途牛牛產品視覺組組長。大學專修理工科與廣告。現專註於 UI 設計。在剛從事視覺設計工作時,得益一干良師益友的幫助,放棄無數休息日,熱血般成長,幾乎做過 UI 設計中每個流程。

JimSoup 已在 UI 行業工作了 6 年多,做過社交、生活、智能手機和互聯網金融等領域。

在他剛上大學的時候,UI尚未完全興起。出於熱愛和好奇,JimSoup 每天一早趕往實驗室練習作圖,有時甚至早到實驗室還沒人開門,他便只能從房頂的窗戶爬進去。他最興奮的時刻是在高燒不退的時候還窩在宿舍通宵畫圖標。

都說工科男生強於分析歸納,不善表達感情。 但 JimSoup 卻在奔向設計的長途中,找到了屬於自己的浪漫表達式:他會把某人的名字寫在 Logo 或者插畫的某一角落。

現如今多少設計師開始為人工智慧領域的新風口趨之若鶩,也有大批人因之,杞人憂天,擔驚受怕。

談及此景,JimSoup 說,「很多人都擔心被取代,因此感到焦慮。故然一直處在無法被取代的地位是最理想的,這很不現實。其實被取代並不是最糟糕的事。被取代,說明行業在進步,技術在發展。你能看到自己被誰取代了,他比自己優秀在哪。至少還有一個目標可以繼續學習。最糟糕的是明明自己應該被取代了,卻一直在留在行業里,毫不知情。」

下面是正式的訪談:

從理工科到 UI

Q:JimSoup 老師大學主修的理工科和廣告,什麼原因讓你想要轉行做設計?在零基礎入門自學的那段時間你都做了哪些努力?

A:我從小對手工一類的事物特別著迷,差不多10歲左右開始就做手工桌游和朋友一起玩,後來這個興趣分化成熱愛科技和設計。

大學期間我學得非常泛,有兩個專業。但在設計和編程這塊投入比較多,即使經常有失敗的作品,但也很陶醉。UI設計剛好結合這兩個愛好,所以就慢慢產生了興趣。

那段時間UI設計剛開始興起,還處在擬物化的時期。當時有連續快一年穿梭在實驗室、圖書館和宿舍,基本每天8點多出門,晚上10點多回來。有時早上實驗室還沒人,我就需要從房頂的窗爬進去。

當年的難點在於,資料匱乏,書籍基本沒有。所以學習的話,需要自己去琢磨各類設計背後的步驟,學了些野路子技法。不過後來這些技法倒是珍藏至今,經常用到。

努力不敢多說,很多人更加努力。而且如果你特別熱愛一樣東西的時候,你不會感到自己是在努力,那簡直是一種享受。就像有一次發高燒,躲在宿舍畫了一天的圖標,記得大概一個圖標有600個多圖層(是不是很菜鳥),非常興奮。

Q:從理工科背景幾乎算是零基礎的 UI 新人到進入 BAT 實習,有哪些經驗可以分享給同樣正在尋求大公司實習機會的學生們?

實戰的話,便是提前注意這些公司的招聘時間和要求。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不要在浴缸里學習游泳,去泳池,去河流,去大海里。

把眼光放長遠一點,如果你想用十年時間成為一優秀設計師的話,第一份工作是否是 BAT,並沒有什麼必然關係。許多優秀設計師都不是一畢業就進入BAT 的;同樣現在也有很多不在 BAT 或從 BAT 出來的優秀設計師。

大家都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但一般的開始也還不錯。與其一直在尋找大海,不如現在就近先從小泳池開始青春很寶貴,時間不等人。BAT 的確是一個美好的開始,裡面有完善的制度,頂尖的同事,廣闊的平台,但現在別的公司也不差。

我們一直接受的教育是要先準備好,再行動。先預習、再複習,最後考試。考試如果不及格,我這科目就徹底完蛋了。

但社會剛好相反,你需先贏得身份,才真正體會到這個身份需要做什麼。實習最大的意義是實現將學生身份轉換成設計師,讓你去思考設計師需要做什麼。這時其實是不是BAT,不重要。而是不要把時間浪費在等待或紙上談兵上。

關於設計

Q:你在知乎的個人簡介里寫了一句「會一直做設計」,對你來說設計最大的吸引力在哪裡?

A:如果想喝水,我們會使用什麼?其實可以用來喝水的玩意很多,比如椰子殼、碗、瓢等。但很可能會選擇杯子。因為它乾淨、易握持,印些圖案讓我們心情變好,或者是女朋友送的(一輩子)。

這個簡單的杯子,我們與它分享生活。它理解我的需求,明白我的心情,是我和其他人的媒介。

設計是將事物人性化的過程。我們為一個杯子做了這麼多設計,讓它為人服務,替設計師與用戶打交道。不管設計什麼,最終都將回歸到為人設計。正因為如此,我也逐漸了解自己,同時也了解這個世界,和周圍各式各樣的人。

這個世界,有很多限制,甚至沒有選擇。誤會、理解、衝突、合作、低效、進步、競爭、關懷和冷漠。不管你願不願意接受,它都如此。亂糟糟地,又顯得特別美好。即使看到世界很多不足,但還是願意接受它,設計師應該參與這個世界到中,用自己一點點力量,讓這個世界改變一點,讓它距離每個人所理解的那種美好,再靠近一點點。

所以感覺做設計特別像做人。你人必須是OK的,做出來的設計自然是OK的。好的設計師必須讓人非常舒服,同時特別理解別人所思所想。天馬行空的「設計」其實反而更簡單,那是藝術。設計需要做到——如何在特別限制的情況下,做到打動人。

這特別是像做人。

關於作品集

Q:很多新人(2年經驗以下)都想知道對他們來說什麼樣的作品集算得上是優秀的標準,以及不同段位的設計師在作品集上會有什麼樣的不同?

A:作品集作為一個溝通的媒介,基本沒什麼優秀與否之分。就好像兩個人聊天,不可能去評價某人的這句話講得很優秀。但可以說這句話很清楚,很明白。同樣作品集只要做到講得清楚自己能做什麼,能做到什麼程度,思路清晰、實事求是即可。

通常中等水平的設計師作品集會寫得特別詳細。而優秀與不入流的設計師的都會稍微簡單些。

其實個人不太看作品集,因為很難看到真實的問題或亮點。面試時,有設計源文件和實現效果是最好的。打開設計師的源文件,你可以看到設計師的思路;校對實現效果,你可以看到設計師的追求、推動力和責任心。

關於全鏈路設計師

Q:如何看待目前很流行的全鏈路設計師的定義?

A:全鏈路設計師的必要性,取決於你認為未來需要的人是越來越多,還是越來越少。

我們一直覺得人多力量大,其實是個誤區。過去我們需要非常非常多的人,一是因為我們的技術很落後,二是中國人多價錢低,不用浪費。人多帶來的弊端在於,需要人負責同步信息。生產價值除以人數,你會發現平均每個人的價值是被降低的。

我們需要思考的不是「馬兒如何跑快點」,而是要徹底解決問題,比如「造成一輛車」。我們欣喜地看到,隨著科技進步,我們需要人的變少了,古時候抬轎子需要四五個人。現在開車只需要一個人,甚至未來有了無人駕駛,連一個人都不需要了。

互聯網行業也如此。從產品經理、交互、視覺設計,很多時候我們都在傳遞信息,負責把一個 idea 變得越來越具體,讓工程師可以理解並開發出來。所以很多產品經理和設計師都是在理解需求,操作工具,輸出交付物。我們並沒有在創造 something new。

人多去推動一件創新不容易,因為每個人都忙著手頭的細活。

所以,這點要特別警惕,我們做的事情是在同步、操作而不是創造。而創造恰恰需要全面的信息和充足的時間,這點會轉換成 —— 一個組織人不能太多。

很多人常說,設計師需要經常動手。但我認為過去的動手更多是技能上的鍛煉,類似操作。而真正有利於創新的是思考。設計師需要更多時間去思考創新。而真正有益的動手,從來都是用來驗證思考的。

所以我猜想,就像動物的生殖隔離一樣。同一個山頭的不同品種,通過雜交最終會融成一個品種;而不同山頭的品種最終將產生生殖隔離,變成不同物種。設計師也如此,隨著行業不斷進化,不同行業的設計師將完全不同,如AR、遊戲、電商、社交、手機等;而同一個行業的設計師將融合成全鏈路設計師。

給 UI 新人的小Tips

Q:對 UI 設計入門新人來說,你覺得最容易踩進去的坑是什麼?

A:避免痴迷於效果,同時忽略實際問題。要避免看到一類酷炫的設計便問:「這個效果是怎麼做出來的」,然後情不自禁地去練習,或者畫完之後享受那種藝術家的成就感。

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設計是為了解決問題的。往往設計師最好的老師就是周圍非設計師的人。如果可以在他們身上看到體驗的問題,定義到真正的、準確的、核心的問題,問題就算解決了一半。我覺得設計師經常思考的點應該是「問題出在哪,問題的原因是什麼」,看到好的設計,思考的點是「這個設計可以用來解決什麼問題」。

Q:很多新人在剛開始接觸UI 設計的時候,能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大量臨摹圖標和界面,除此之外你有哪些實用的工具或者是小技巧可以推薦給他們?

A:有機會買一個外接高清屏幕,LG 或三星都可以。把主屏幕放在右側。畫圖時開另開一個相同窗口,右側窗口縮小設計稿看全局,左側窗口畫細節。這樣可以一邊畫局部,一邊對整體,不會因為局部投入太多而忽視整體,導致整體效果失衡。

最關鍵的是畫圖時你的頭會經常左右擺動,可以有效預防頸椎病。

快問快答:

Q:現在在做什麼,是自己獨立出來在做項目嗎?

A:在一家互聯網金融創業公司,主要負責產品視覺組的工作。

Q:在一般的工作日里,你會怎麼安排一天的時間?

A:有30%的時間用來規劃,溝通需求,推動任務;30%的時間用來設計評審與討論;30%的時間自己動手設計,剩下大概10%的時間進行行業交流和探討,時不時有招聘的事宜。現在的工作內容都會比較碎片化,要有多線程並行處理的能力,還需要及時保存思維現場,快速切換思考模式。當然,設計的時間,要盡量保留得比較連續和安靜。

Q:有哪些你最近發現的好玩的人或產品可以分享給大家?

A:

富途牛牛如果說以前誰都要懂點數學,那麼誰都要懂點金融。牛牛可以一鍵式投資國內海外各種股票,而且非常互聯網化。我覺得,堪稱金融界的微信或支付寶都不為過。

Bear:這款小而美的寫作APP在可用性上做到極致,而且特別優雅,字體、插圖、排版都經過了設計,使你寫出來的文字特別賞心悅目,每篇都像個藝術品。

Sip Color:這個APP可以吸取色調,幫你提取照片的色彩搭配。平日設計師可以用來收集靈感或配色,這會非常有幫助。

Repix:這個APP有很多不同的筆觸特效,可以為一些照片添加光效、塗抹和裝飾物。特別適合有情調,愛拍生活點滴的小女生。

Q:你身上有哪些設計師「職業病」?

和家人出去旅行的時候,也要提前畫好流程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可能性與大設計 的精彩文章:

《社會心理學》讀書筆記(一)

TAG:可能性與大設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