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譚家橋之戰:一部悲壯的革命長歌!

譚家橋之戰:一部悲壯的革命長歌!

曾經的一段悲壯歷史,時間定格在84年前的烽火歲月;曾經浴血奮戰的北上紅軍,記憶鎖定那些傳奇的虎賁將士。北上抗日先遣隊揭開了長征的序幕,是長征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譚家橋戰鬥中,紅軍傷亡300餘人,軍團長尋淮洲犧牲;在懷玉山突圍戰中,先遣隊最高領導人方誌敏和先遣隊的勇士們一起,寫下了英勇悲壯的篇章。雖然付出了犧牲400餘人、被俘2000餘人的沉重代價,但紅軍先遣隊指戰員表現出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將與長征中的大大小小的激烈戰役一起載入中國工農紅軍長征鬥爭的光輝史冊!

紅色記憶,再現軍民魚水情

2月2日上午,記者走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黃山紀念館(粟裕大將紀念館),一張張圖片資料,讓記者重新拾起那些漸行漸遠的反侵略戰爭的記憶,重新了解皖南那段三年游擊戰爭的悲壯歷史,重新認知那些為了民族存亡而浴血奮戰的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軍人。

「蔣介石把北方賣給日本了,立刻北上抗日,救出北方几千萬同胞!紅軍宣……」一樓展廳,一批當年珍貴的標語吸引了記者的目光,一句句普通的標語,是紅軍奮勇抗爭的決心和身先士卒的表態。

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紀念館展廳面積2300平方米,以大量實物、圖片,配合燈光效果,全方位展現了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的戰鬥歷程。主要介紹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經歷兩個階段:部隊先由中央蘇區的紅七軍團組成,1934年7月從瑞金出發,穿越閩境,經浙西、皖南、贛北,至10月底到達閩浙贛蘇區為第一階段,亦稱紅七軍團階段。同年11月,紅七軍團和閩浙贛蘇區的紅十軍合編為紅十軍團,繼續高舉北上抗日的旗幟,從閩浙贛蘇區分兩路北上浙西、皖南,至1935年1月在懷玉山失敗為第二階段,亦稱紅十軍團階段。紅軍抗日先遣隊在6個多月里,不斷衝破國民黨的圍追堵截,大小戰鬥有30餘次,其中主要有福州、羅源、竹口、白馬、送駕嶺、分水、譚家橋、懷玉山戰鬥等,襲取過大田、羅源、慶元、常山、旌德等縣城。大軍曾挺進到杭州不足百公里,距南京150公里處,牽制了十幾萬國民黨軍隊,策應了中央紅軍的第五次反「圍剿」鬥爭和而後進行的戰略大轉移。同時,紀念館展示了大量紅軍抗日先遣隊使用的文物包括各種槍支、手雷、大刀、土炮、通行證、錢幣、米票、紅軍學校教科書、借谷票、公債券、迫擊炮彈、手榴彈、衣服、標語、報紙等6500多件革命珍貴文物原件(其中有國家一級至三級文物298件)。透過一件件印滿歲月痕迹的歷史文物和一張張珍貴的歷史照片,彷彿能看到當年紅軍將士英勇奮戰、前赴後繼的壯烈鬥爭場面。在那個年代,沒有先進的武器,紅軍戰士只能用土銃、土槍和土炮,開火後還要從盒子里倒出火藥手工裝填進去再射擊。在戰場上,紅軍戰士依靠簡陋的武器跟敵人奮戰,實屬不易!

在紀念館一樓中央的位置,展呈著一件看似簡陋的衣服,卻訴說著一個感人的故事。抗戰時期,農村生活條件艱苦,沒有布料做衣服,紅軍戰士在前線打戰,衣服破了,農村裡年輕的姑娘們就把自己的長頭髮剪下來,編成衣服送給紅軍戰士穿,軍民一家親的親密關係不言而喻。

鐵骨錚錚,虎賁將士戰沙場

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是1934年7月初,由中共中央、中革軍委從中央蘇區派出掩護紅軍主力部隊進行長征的一支先遣部隊,這支部隊肩負著黨和人民賦予的重大歷史使命,途經黃山區譚家橋鎮,並在這裡開展了艱苦卓絕的戰鬥。

根據中央軍區命令,紅十軍團第19、20師在太平縣湯口勝利會師。蔣介石調兵遣將,以11個團20餘萬人,兵分4路「圍剿」紅十軍團,還派飛機偵察轟炸。1934年12月14日,紅十軍團先在譚家橋地區設伏,將敵人打亂,但陣地很快即被敵人組織的優勢兵力所衝垮,軍團固守的制高點烏泥關也被敵人奪去。

王耀武帶領的國民黨補充第一旅前衛團受到了紅軍的伏擊,後衛部隊立即補充,而且迅速搶佔兩側的制高點,尤其是一個叫烏泥關的制高點爭奪成為整個戰鬥成敗的關鍵。當時19師是主力,但是19師出動太晚了,最後實在頂不住了,終於把19師抽出來,19師又經過行軍,然後補充攻擊地域,當時19師發動進攻時為時已晚,尋淮洲作為19師的師長帶頭奮勇衝鋒。雙方激戰到天黑,各有近300人的死傷。譚家橋一戰紅七軍團損兵折將,不僅官兵傷亡300多人,尋淮洲親自指揮,率部猛攻,將制高點奪回,但小腹負傷,流血不止,被抬往涇縣茂林醫院醫治。由於傷勢過重,16日不幸犧牲,年僅22歲。王耀武取得了譚家橋戰鬥的勝利後,派出一個步兵連尋找尋淮洲的遺體。這個步兵連找到了茂林,找到了螞蟻山,把尋淮洲的遺體挖出來照相,以作為尋淮洲確實被打死的證據。他們發現遺體尚完好,但上身赤裸,無寸縷遮體。王耀武得到報告後,判斷說:「共軍官兵所穿的衣服破爛不堪,難以護體,因被服奇缺,在掩埋其陣亡的官兵時,順手將死者的衣服脫下,以供活人穿用。」隨後,國民黨軍無比殘忍地割下尋淮洲頭顱,用布和石灰包裹著去向上邀功請賞。悲痛萬分的紅軍游擊隊又和人民群眾一起,冒著生命危險,將烈士遣骸暗中移葬於螞蟻山的隱蔽處。

四年之後,即1938年,新四軍一支隊在陳毅司令員率領下,踏著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的腳印向江南敵後進軍。他們在茂林西邊的荒山坡上找到了尋淮洲的荒冢,陳毅為尋淮洲親筆撰寫了墓志銘:青山有幸埋忠骨,尋淮洲同志是紅軍青年將校,以游擊戰鬥著稱,畢生為革命利益、民族利益犧牲到底,足為抗日戰士之楷模。」2009年,尋淮洲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傑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之一。

譚家橋戰鬥結束了,烈士的鮮血染紅了譚家橋的山水,書寫了英勇悲壯的歷史篇章。軍團長尋淮洲錚錚鐵骨嘯傲疆場、壯烈捐軀的悲壯,更是閃耀著共產黨人遠大革命理想的光輝!

浩氣長存,青山不語慰忠魂

在皖南的鬥爭中,由於皖贛蘇區和皖南地區是國民黨政府的心腹之地,紅十軍團的進軍猶如鋼刀插入敵人心臟。蔣介石瘋狂地圍追堵截北上抗日先遣隊。在強大敵人的反覆圍攻下,北上抗日先遣隊最後失敗了,但它血戰東南半壁,以1萬人牽制敵人近20萬兵力,從而減輕中央蘇區紅軍壓力,有力地策應中央主力紅軍進行戰略轉移的歷史功績,是永遠不可磨滅的。

1978年,粟裕將軍又一次來到譚家橋,放眼滿目青山,追憶昔日一起出生入死的戰友,不禁潸然淚下。他說:「我死後,要和戰死在這裡的戰友們長眠在一起。」1984年2月5日,粟裕將軍因病在北京逝世,同年4月28日,將軍的二子粟寒生帶著粟裕將軍的骨灰來到譚家橋,兌現了將軍生前諾言。黃山布水峰下,石門峽谷口左邊的山坡上,挺拔的青松掩映著粟裕將軍骨灰墓,將軍與長眠在這裡的戰友們永遠相伴在一起。

資料鏈接

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黃山紀念館(粟裕大將紀念館)憑藉館內收藏有豐富的圖片、資料和6500多件紅軍珍貴革命文物原件(其中有國家一級至三級文物298件),是目前國內展示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和粟裕將軍最全面、最系統的紀念館。2012年6月11日,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黃山紀念館榮獲中國文化遺產保護年度傑出貢獻獎。2016年,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紀念館入選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和全國抗戰經典線路。2017年9月28日和11月2日,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紀念館作為安徽省唯一受邀代表到北京參加紀念粟裕將軍誕辰110周年和紀念新四軍成立80周年系列活動,並獲得為中國紅色文物保護做出突出貢獻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黃山發布 的精彩文章:

明天驚艷亮相!這座博物館既好看還能吃!

TAG:黃山發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