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子宮腺肌症要警惕:非經期腹痛無規律、短期子宮增大可能是惡變

子宮腺肌症要警惕:非經期腹痛無規律、短期子宮增大可能是惡變

子宮腺肌症是因為子宮腔手術操作(包括人流、剖腹產、宮腔鏡手術)、雌激素刺激以及遺傳等因素,子宮內膜異位種植在了子宮肌肉層,因異位的內膜隨月經期生長脫落卻無法排出而形成子宮腺肌症。無法排出的經血在子宮肌肉層會集聚,形成子宮腺肌瘤。

子宮腺肌症被醫學界稱為「不死的癌症」,也就是說,子宮內膜就像癌細胞一樣在子宮肌肉層生長,給女性帶來痛苦,與癌症不同的是,它是良性的增生。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子宮腺肌症是絕對良性不變的。也有極少數患者會出現癌變可能。發表於2009年《中國婦幼健康研究》第20卷第4期483頁的醫學論文《子宮腺肌症中異位子宮內膜癌變漏診1例報告》中,齊齊哈爾醫學院第五附屬大慶龍南醫院王茜、上海交通大學附屬仁濟醫院嚴斌、馬慶良,三位醫生就為我們介紹了1例子宮腺肌症癌變患者。

該女性患者,48歲,懷孕2次生育1孩。患者自己描述病情:半年來痛經逐漸加重,即使月經乾淨了,下腹也痛,需要止痛藥止痛。曾在其它醫院確診為子宮腺肌症,醫生給開了桂枝茯苓膠囊治療,沒有明顯療效,因此希望手術治療。婦科檢查顯示,子宮增大就像三個月孕婦,子宮左側壁有輕壓痛。B超檢查顯示為子宮腺肌症,子宮大小為73x81x66mm3,前後壁有4枚腺肌瘤,直徑為1~4cm不等,子宮內膜為7.5mm厚,左側卵巢大小為30x26x29mm3,右側卵巢大小為22x24x31 mm3;宮頸刮片結果正常。腫瘤標誌物CA125輕度升高(40.7U/ml),CA199、癌胚抗原(CEA)、甲胎蛋白(AFP)均正常。

2007年7月5日,醫生們為患者實施了「全子宮+雙附件切除術」,手術中看到子宮增大就像懷孕3個月大小,且與膀胱、腸段緻密粘連,兩側輸卵管充血增粗,兩側卵巢外觀正常,剖開子宮內膜光滑。手術過程中請外科醫生上台探查了肝、膽、胰、脾、腸,都沒有異常。術後對大網膜進行病理送檢。病理結果顯示:患者子宮肌壁內可以看到腺癌組織浸潤,傾向於分化差的子宮內膜樣腺癌,脈管內可以見到癌栓,累及左右子宮旁的韌帶、兩側卵巢、左側輸卵管和大網膜。最後診斷為子宮腺肌症惡變。該患者為子宮肌肉層中異位的內膜發生了癌變,即子宮腺肌症惡變。主診醫生推測漏診的原因可能是以下原因:

1、年齡超過45歲,有子宮腺肌症、子宮增大及腹痛癥狀的患者,腹痛被解釋為痛經表現,因此診斷思路停留在子宮腺肌症,而並未仔細體會到患者腹部疼痛性質發生變化。疼痛時間不局限在經期,表現為非經期也有無規律性的下腹痛,疼痛的程度也較以前加重。所以,如果有痛經性質發生變化,尤其是有非月經期無規律性下腹痛的患者,應給予以高度重視,警惕有惡性病變發生的可能;

2、該患者B超檢查沒有內膜增厚和宮內佔位等現象,因此沒有進行診刮而漏診。有研究認為23%的子宮腺肌症惡變患者表現為腹痛、宮腔內佔位,另外還有極少數患者無任何臨床癥狀,僅表現為宮頸塗片的異常,可無內膜增厚表現,早期發生轉移不易發現,但等到明確診斷時往往已經是疾病晚期,複發率高,預後差。因此,對於絕經後婦女不明原因下腹痛,不能掉以輕心。絕經後子宮沒有萎縮的患者,不能以單純的子宮腺肌症來解釋,要警惕另外一些疾病,比如漿液性乳頭狀子宮內膜癌或子宮肉瘤等,可通過分段診刮明確診斷,不要盲目用藥物保守治療

3、子宮腺肌症惡變極為少見,大多是個案報道。據國外資料報道,累計發生子宮腺肌症異位內膜的腺癌約為40例,其中子宮內膜樣腺癌33例,低分化腺癌和透明細胞癌各2例,漿液性乳頭狀癌、含甲狀腺腺體成分的乳頭狀腺癌和腺鱗癌各1例。子宮腺肌症惡變的診斷應符合:無同時合併的內膜癌及其他腫瘤,外科探查可排除其他盆腔癌灶。子宮腺肌症惡變病例不多,常依靠病理結果才能確診,早期病例的癥狀及體征與子宮腺肌症相近,因此常延誤診斷因此,對於子宮腺肌症患者,如子宮在短期內迅速增大,或痛經的性質發生改變,應警惕惡變的可能。

綜上所述,北京北海醫院婦科疑難病專家提醒:對於子宮腺肌症患者,尤其是40歲以上的婦女,如有痛經性質發生變化,或絕經後婦女不明原因下腹痛,即使無不規則陰道出血或絕經後出血,也要警惕合併在位或異位子宮內膜惡變的可能,同時要注意各種特殊類型內膜癌的特點,以減少漏診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子宮 的精彩文章:

子宮性不孕的原因
子宮癌早期的4個癥狀,早發現早治療,治癒率達80%以上!

TAG:子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