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想要孩子懂事聽話?少提建議

想要孩子懂事聽話?少提建議

就在上周,李默約了我以及一群朋友出來喝茶。之所以出來喝茶,就是為了吐槽老公。

李默跟兒子約好了時間去挑寒假輔導班,可是臨近出門兒子卻在找借口開溜。

一想到兒子這次期末考試,英語和數學都不及格,李默心裡就炸毛了。

但是,孩子畢竟是孩子,總不能跟孩子發火吧。於是李默忍著火氣安撫好孩子情緒,轉頭向老公尋求安慰。

沒想到老公毫不在意,反而指責她太小題大做了:「男孩小時候成績不好不是正常的嗎?」

聽到老公這樣說,李默的眼淚都要掉出來了。

然而,老公絲毫沒有停下來的打算,繼續說她玻璃心,孩子的問題本質就是家長的問題,孩子學不好,你也得從自己身上找找原因啊,你看看你是怎麼輔導孩子寫作業的。。。。

沒等老公說完,李默就摔門而出了。

在李默開始吐槽之後,朋友們紛紛變身成情感專家,拋出了自己的經驗和建議。

大寶說,像這樣的男人就是欠收拾,你讓他輔導孩子做兩天作業試試看,他保准就沒有那麼囂張了。

朵朵說,你為什麼不直接頂回去呢,你懦弱了他就囂張了

貓可說,你好好和老公溝通一下,這樣下去不行.......

儘管,大家都是為了安撫李默才說了這麼多建議,但是不知道為什麼,聊天的氣氛蜜汁尷尬。

不到半個小時,李默就找了個借口離開了。

這時候,一直沒有說話的想想才幽幽地跟大家說:

「其實,大家說的都挺對,一些建議也都很中肯。可是,仔細想想,作為當事人的她被困擾在這個問題中時,真的是沒有思考你們說的話嗎。但是為什麼她沒有這麼做,而是出來找我們聊天呢?」

提建議的幾個人面面相覷,不再說話。

而想想停頓了一下,繼續說「我覺得李默找我們聊天的原因只是希望嘮叨嘮叨,而不是真的需要我們給出建議。」

這句話一下子就擊中了我。是啊,這些方法既然我們能想到,那麼作為當事人的對方肯定也有想到過。

而她之所以不這麼做,也許是有自己的苦衷,又或者她從中看到了一些我們沒有看到的可能性。

當我們給出具體的辦法,又或者是道理和雞湯時,我們的出發點其實不一定只是為了給予對方幫助,因為我們的建議和道理,在關係層面有另一重意思,「你沒想出這個辦法,你不夠好,你沒有我厲害,你得跟我學習御夫術。

而當李默感受到潛藏著評判和指責時,她肯定會急著做出辯解,又或者索性離開。

回到生活中來,在面對親朋好友的傾訴時,我們是不是也會給出許多建議甚至是解決方案呢?

「老闆不行你就換一家公司唄,樹是死的,人是活的。」

「不就壞了一個玩具而已,多大一件事而已啊。」

「男人都懶,女人只能自求多福,所以想開一點咯。」

「你如果能早點起來就不會遲到了!」

......

當他人找我們傾訴生活的不幸福時,我們總是覺得要給一點建議講一些道理,不然我們的安慰就沒有任何意義。

但是,當我們在對方不需要建議時給出建議,那麼對方的情緒可能會變得更糟糕,甚至我們和對方之間的關係也將產生嚴重的衝突。

塔塔曾跟我說,高考前1個月,因為考試壓力太大,在複習薄弱科目數學時常常會大腦空白。

某天,她打電話回家和爸爸聊到這個問題本想尋求安慰,沒想到爸爸義正言辭地說,學不進去不要找這麼多理由,你就踏踏實實刷題好了,你不是天才就得需要努力。

她委屈地當即掛斷電話,之後大學四年都沒有主動和爸爸溝通過學習問題。

誠然,當年的她確實有些小心眼。可是,如果爸爸當時只是簡單地回應她的感受,哪怕只是簡單地說一句『做數學題時你有點懵』,也許她也不會難過那麼久。

說句實話,講道理和出主意都很難讓傾訴者變得好起來。

因為,這些並不是他們的需求。如果對方沒有明確地表示出來需要你的建議和理解,那麼我們只需要做好傾聽和接納就好了

很多時候,讓一個人走出困境的不是明確的建議,而是當下的情緒被看見被理解。

和老媽鬧矛盾,或許主動溝通才是最好的辦法,然而為人子女的卻擔心溝通帶來的爭執可能會讓老人傷心;

看見老公不管家事,也許有必要找他嚴肅地和他談談,可是一想到老公之前曾說過「我在外面工作很忙,所以家裡的事情你需要多操點心」,那麼主動找他談談是不是顯得自己很不講理?

人之所以會傾訴會吐槽,很大的原因是被困在開始行動之前的那一步,但不代表他們沒有想過解決的辦法,他們不知道接下來的路該怎麼走。

如果我們不給出具體的建議,而是接納對方的感受,那麼對方很有可能就不會在情緒上停留太久,而真正邁出行動的一步。

被理解是多麼的重要,它讓人感受到,我是被接納的,在身處困境時我並不孤單。這種充盈而又自然的情感呼應,才是關係平和親密的鑰匙。

給予理解,而不是給予評判和方法,這個方法不僅適用於我們成人之間的溝通,在和孩子的交流過程中,也一樣有效。

女兒上小學以後,作業比平時多了不少,以前她進門抱怨作業多的時候,我和她爸曾經都會很直白地跟她說那就趕緊做啊,然後巴拉巴拉給出一堆我們當年的學習經驗。

後果可想而知,女兒不領情,還會說我們太嘮叨。

就在昨天,丁老師建議我不要給孩子下定義不要給予他們具體的方法,而是好好聽她說話。

我在嘗試之後,才發現女兒抱怨背後的真正原因,是我從來就沒有想到過的那一個。

女兒:「最近作業真的好多好多,英語、數學都有好幾張卷子要做。」

我:「作業好多,你確實也挺煩。」

女兒:「就是啊,每天寫作業都要寫到9點過,連動畫片都看不了了」

我:「是的。」

女兒:「能不能跟媽媽商量一下,下午放學給我留半個小時看動畫片,讓我看完了再寫作業好不好」

我:「哦,原來你想看動畫片啊,好吧,我答應你,不過學習也不能鬆懈哈」

女兒:「好啊,謝謝媽媽,我去做作業了。」

我忽然意識到,孩子對作業的抱怨不是因為討厭學習,時間管理能力差,而是因為她想要看動畫片。並且,在她想看動畫片的同時,她也想在想辦法兼顧學習,不想讓自己因為看動畫片而拉下學習的。

而她的這層希望,包裹在語言之下,等待我們主動去探尋真相,從關係層面做出回應。

如果我們急匆匆地就給孩子貼上標籤,又或者急匆匆地就給予解決方法,那麼,我們很可能就失去了真正聆聽的機會,讓孩子不再跟我們袒露心聲。

當孩子發現自己的感受是被接納的,他們其實是有辦法的,他們會使用自己覺得最適合的辦法去解決問題的。

法國詩人曾說過:理解人的方法只有一個,判斷他們的時候不要急躁。

也許,當孩子想傾訴的時候,我們不要那麼著急,不要急著去指責,不要急著給出建議,而是靜靜聽孩子訴說,然後把處理事情的責任還給孩子自己。

說不定,孩子能找到的答案比我們想到的更加美好。

題外話,上周M姐寫了一篇關於打孩子的文章,木有想到引發了許多爸爸媽媽的激烈討論。

有一位媽媽甚至跟我表示,打孩子是一件錯誤的行為,被打的孩子很可能會陷入低自尊的困境中,乃至以後幼兒園老師可以以愛的名義對孩子做出性侵行為孩子卻不自知。

誠然,打孩子不是什麼好事,M姐也一直認為這是一種錯誤的行為。

可是M姐又覺得,僅此在特殊時候打一次就會讓孩子失去自尊,甚至被壞叔叔壞阿姨性侵是不太可能的。

而父母在情急之下偶爾打一次孩子,就會養成長期肢體虐待的習慣,額,這是說大人比小孩子更沒有判斷能力和自控能力嗎?

有句話說的好,「離開計量談毒性就是耍流氓」。

自從有了女兒以後,從備孕到孩子上小學,M姐沒有少看育兒書,也沒有少關注過公眾號。可是關於育兒的東西,看的越多就越迷茫。

是的,很多文章很多書里的觀點都很對,它們會提醒我們要理解,要溝通,不要打罵,要給予符合年齡階段的教養,作為父母你必須要做好每一件事情孩子才能健康成長。

但是,這些觀點的表述讓我覺得略微有點不適,因為我感受到的是,為人mother,你要努力去做那個不會犯錯的滿分媽媽。

這讓我覺得,父母不再是人,而是高高在上的神。因為,只有神才有犯一次錯誤就把人類毀掉的能力。

當我們開始覺得「只要父母做錯一件事,孩子就會被毀掉」時,何嘗不是在告訴孩子「我才是對你成長負責的人,而你不需要為自己的成長負責」?

而這種觀念,如果傳遞給孩子,是不是也會帶來一些不好的影響呢?。

打孩子當然不對,但我們不能僅此因為一次錯誤就給打孩子的父母貼上「不理解孩子、不尊重孩子、不愛孩子」的標籤。

前兩天,我和一個未婚的女同事溝通打孩子的問題時,她恨恨地跟我說:「小時候挨過父母的打,直到現在我心裡也不好受。所以,以後我結婚生了孩子,一定不會打孩子。」

可是,在她吐槽父母的同時,我分明感受到,她有一對很愛她很照顧她感受的父母,正是因為他們做對了99件事,讓她養成自尊自愛的良好性格,她才有可能像現在一樣,對父母的一次錯誤一直耿耿於懷。

白紙上的黑點之所以刺眼,那是因為白紙太白,而不是因為黑點太黑。

-NEVER END-

關於 「理解」,你有什麼想說的

點擊頁面右下角的 「寫留言

告訴我們吧!

做父母是一件需要學習的事情

HeyMom,讓養育更輕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HeyMom養育研究所 的精彩文章:

婚姻不幸福,女人什麼時候離婚?真相是……

TAG:HeyMom養育研究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