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人體部位名稱的古今對應

人體部位名稱的古今對應

古人云:「學醫不知經絡,開口動手便錯。」然而我們在研究經絡循行的時候,有很多古代解剖辭彙,糊裡糊塗怎麼也記不清楚。清代政府部門組織編了一本中醫「教科書」名叫《醫宗金鑒》,在其針灸心法一卷中詳細地描述了人體各部位的具體位置,讓我們結合其所記載的內容共同學習一下:

巔:巔是指的頭頂。足厥陰肝經和督脈交會於巔頂,足太陽膀胱經上額交巔,足少陽膽經也交會於巔頂。巔頂部,俗稱天靈蓋。

囟:囟是指頭頂前面的頭骨。小兒初生未閉合時叫囟門,已閉合後叫囟骨,即天靈蓋之骨。

頭角:頭角是指額兩旁有棱的骨頭處。足少陽膽經起於目外眥,向上到達額角部,經筋循身後,上額角部。

額顱:額顱是指額前髮際之下、兩眉之上的部位,叫作額,也有叫做顙的。足陽明胃經循髮際至額顱,手陽明大腸經上左角絡頭,手少陽三焦經筋結額上角,足太陽膀胱經筋上額部。

(zhuō)琢骨是指目下的眶骨,顴骨內側與上牙床部分相連。

(è)頞是指鼻樑,也就是常說的山根部。

山根:足陽明經脈交山根處,可作望診中望心的參考。因其位於闕庭之下,又稱為下極,故《靈樞》說:下極者心也。

鼻柱:鼻柱在山根下。相家說:年壽是指鼻尖部位,在望診中可作診斷肝病的參考,年壽的左右與膽相應,可作診斷膽病的參考。

面王:面王指鼻尖,又稱鼻準。相家說:鼻頭也叫明堂,屬土,與脾相應。明堂兩旁為等邊相等,上有迎香穴,另上有鼻孔深處之通道。相家還說:蘭台廷尉應胃,足陽明胃經起始於鼻的兩旁,其經筋亦結於鼻旁。

顴:顴為顴骨,若病人兩顴現為赤色多預視腎有虛損。足太陽膀胱、足少陽膽、手陽明大腸經的經筋結聚顴部,足陽明胃經的經筋合於顴部,手太陽小腸經的顴髎穴在眼下顴骨部位下面銳骨端的凹陷中。

人中:人中在鼻下方、唇上方的皮膚縱溝部,可作為望診時診斷膀胱、子宮病變時的參考。若人中溝平淺,嘴邊無有鬍鬚的男性多患有不育症。手陽明大腸的經脈交叉於人中部,督脈的水溝穴也在人中部。

琢:是指琢與鼻旁間近生門牙的骨部。

顑:顑,俗稱之為腮,是指口旁頰前之軟組織處。

:蔽是指的耳門。

頰:頰是指耳前顴部臉的兩側部位。手陽明大腸經的經脈,經筋皆上行於頰,手太陽小腸經只有經脈上行於頰,足陽明胃經的經筋循頰而上行,足少陽膽經經脈、經筋皆循行過頰,足厥陰肝的經脈下行頰里,手少陽三焦經經脈從耳上角以屈下行頰部,兩支脈亦在頰部相交而行,足陽明胃經的頰車穴就在耳的下方。

曲頰:曲頰是指頰之骨。因其曲而向前,形如環形,受下牙床骨尾之鉤而名。

頰車:頰車是指下牙床骨。下牙床骨總載諸齒,能細嚼食物,故叫作頰車。

吻:吻是指口的四周,口上生有鬍鬚,大腸所主。

頤:頤是指口角後面頰之下的部位,生有鬍鬚,膽所主。

頦:頦是指口之下,唇至最下邊的部位,俗稱下把殼。男性頦上生長有長須,胃所主。

頷:頷是指頦下與結喉之上兩側肌肉軟組織之處。手太陽小腸經筋結於頷,足少陽膽經的經脈、經筋皆行於頷。

舌本:舌本即指舌根。

頏顙:頏顙是指口內直上咽喉壁上的後鼻道,主司人體與外界進行氣體交換的器官。

懸雍垂:懸雍垂是張口作「啊」音時所看到的喉部似乳頭樣的小舌,俗稱叫作礁嘴。

嗌:嗌是由所系,是指咽的下端,食管的上口。手太陽小腸經之經脈循咽,其病邪可致嗌痛。手少陽三焦經之病邪可致嗌腫。

會厭:會厭是喉管上竅似皮似膜的組織,上司開合,系聲音的門戶。若飲食下咽時會厭不閉,則可能飲食物誤入氣道。凡舌抵上齶時則會厭能閉,若喉、咽、嗌、會厭四器官組織之功能有一個失去了,病人就會因不能正常飲食而死。

結喉:結喉是指喉部正前方向前突起部分,相當於喉的管頭(喉頭的甲狀軟骨)部。瘦人多突出於頸前,胖人則多隱於肉中而不現於外。

上橫骨:上橫骨是指喉前凹陷中,天突穴之外小灣處,橫骨旁接鎖骨。

拄骨:拄骨是指膺部以上,缺盆之外的部位,俗稱鎖子骨,內接上橫骨,外與肩胛關節相接。

肩解:肩解是指肩端的骨節縫處,即肩胛關節。

髃骨:髃骨是指肩端之骨,即肩胛骨頭臼之上棱骨,其臼接臑骨上端,俗稱肩頭。其上肢外展曲屈肩部高於表面之骨,其下棱骨在背部肌肉內。

肩胛:肩胛是指髃骨之末端成片狀的骨頭,亦名肩髆,俗稱杴板子骨。手陽明大腸經、手太陽小腸經、手少陽三焦經的經脈、經筋都到肩;足少陽膽經經脈到肩上,肩井穴即屬於膽經;足太陽膀胱經和手太陰肺經的經筋皆結聚於肩曷穴。

臂:臂是指人之上身的雙上肢通稱,一名叫肱,俗稱胞膊,中節上下骨交接處叫肘,肘上之骨叫臑骨,肘下之骨叫臂骨,臂有正輔二骨,輔骨在上相對短細偏外,正骨居下相對長大偏內,正輔二骨都是下接腕骨。

魚:魚是指掌外側之上,手大指節後,肌肉隆起處,其形狀象魚而得名。

爪甲:爪甲是指人的指甲,足趾也是一樣。《內經》說:肝主筋,爪為筋之餘。

歧骨:凡是骨頭分岔的都叫歧骨,手足都一樣。「岐骨者,凡骨之兩叉者,皆曰岐骨。」

膺:膺是指人體胸部兩旁高處。足陽明胃經的經脈到膺部,足少陽膽經繫於膺部。

曷骬:曷骬是指胸骨而言。

乳:乳是指胸部兩側隆起有頭的肌肉組織,婦女以乳汁來哺育嬰兒,乳房屬足陽明胃經,乳頭屬足厥陰肝經。

鳩尾:即指蔽心骨,其質系脆骨,在胸部下的歧骨部位。

膈:膈是指胸部和腹部的分界處,心臟下面的膈膜,其前與臍平,後與第十一胸椎相平,四周與脊相連,所以能遮蔽隔離濁氣,使之不能上熏心肺,其俗稱叫羅膈。十二經脈中惟獨有足太陽膀胱經不貫穿橫膈,其餘經脈病變都能出現膈部病痛。

腹:橫膈以下叫腹,俗稱之為肚,肚臍以下叫少腹,也稱之為小腹。

宗筋:足厥陰肝經和經筋結聚於陰器,聯絡諸筋;足太陰脾和足陽明胃的經筋匯聚於陰器;足少陰腎的經筋也結聚於陰器。尿道口即是前陰,督脈所起始之處。

毛際:毛際,是指宗筋(指前陰或專指陰莖)以上,或小腹以下橫骨部位的陰毛處,下橫骨俗稱為蓋骨。任脈由會陰穴上行毛際處,沖脈起於氣街,氣街即氣沖穴,屬足陽明經,在毛際兩旁,所以陽明經血氣盛則毛美而長,陽明經血氣少則無毛。足厥陰肝的經脈與經筋入行毛際,足少陽膽經繞行於毛際。

(cuàn)是指橫骨以下,兩股之前相結合之凹陷處,前後兩陰之間叫下極穴,又叫屏翳穴、會陰穴,也就是指的男性、女性陰器所在之處。

腦後骨:俗稱腦杓。

枕骨:枕骨是指的腦後骨隆起的部分。枕骨因人而異,有的有條狀突起,有的平,有的長,也有呈圓形的等。

完骨:耳後的棱骨叫作完骨,是指在枕骨之下,兩旁呈顯條狀的骨頭。

頸骨:俗稱天柱骨。《醫宗金鑒》在刺灸心法要訣中說:頸骨者,頭之頸骨,肩骨上際之骨,俗名天柱骨也。

項骨:指頭後主幹骨的上三節圓骨。

背:指後背部大椎穴部以下,腰部以上的通稱。

脊骨:也叫脊膂骨,俗名脊梁骨。督脈主脊,手陽明大腸經挾脊,手少陰心經與脊里細脈相連,足太陰脾的經筋附著於脊,足少陰腎的經筋與經脈貫於脊,足太陽膀胱經脈與經筋挾脊,其經筋分左右上項。其左右距脊一寸五分為第二行經脈,平第三胸椎叫肺俞穴,平第五胸椎叫心俞穴,平第七胸椎叫膈俞穴,平第九胸椎叫肝俞穴,平第十胸椎叫膽俞穴,平第十一胸椎叫脾俞穴,平第十二胸椎叫胃俞穴,平第一腰椎叫三焦俞穴,平第二腰椎叫腎俞穴,平第四腰椎叫大腸俞穴,平第一骶椎叫小腸俞穴,平第二骶椎叫膀胱俞穴。距脊旁開三寸是第三行經脈,魄門對應肺俞,故肺藏魄;神堂對應心俞,故心藏神;魂門對應肝俞,故肝藏魂;意舍對應脾俞,故脾藏意;志舍對應腎俞,故腎藏志;膏盲俞對應第四胸椎。

膂:是指脊骨兩旁隆起的肌肉組織。足少陰腎和與其相表裡的足太陽膀胱經脈循膂而行。

腋:腋是指肩之下,脅之上緣,俗稱肐肢窩。手太陰肺的經脈與經筋入於腋,手太陽小腸的經筋結於腋,足少陽膽的經筋行於腋,心包絡的經脈抵於腋。

脅肋:脅是指腋下到肋骨盡處的統稱,肋骨是指脅部的條狀骨,總稱為脅肋,又叫作胠。足厥陰肝和與其相表裡的足少陽膽之經脈佈於脅,手厥陰心包絡經與經筋挾脅,足太陰脾的經筋結於肋,足厥陰肝的經脈佈於肋。

季脅:是指脅下的小肋骨,俗稱軟肋。手太陰肺的經脈抵季脅,足少陽膽的經脈與經筋乘季脅。

秒:是指脅下無有肋骨的空軟之處,足少陽膽的經脈乘於秒。

腰骨:是指脊骨第十四、十五、十六椎,即第二、三、四腰椎的合稱,是尾骨以上之骨。其形中凹、上寬、下窄,方圓二、三寸許,兩旁有四孔,下接尾骨上際。足少陰腎的經脈入腰,足太陽膀胱的經脈抵於腰。

胂:是指腰下兩旁,髖骨以上的肌肉群。

臀:是指胂下尾骨旁隆起肥滿的肌肉組織。足太陽膀胱經脈貫於臀,其經筋結於臀。

尻:在腰骨以下,指第一骶椎至第五骶椎的五節之骨。上四節紋之旁左右各有四孔,其骨的形狀是內凹如瓦,長四至五寸,上寬下窄,其最末一節更小,尤如人蔘蘆一般,叫作尾閭,又名骶端、橛骨、窮骨,位置在肛門後,在其骨上外兩旁形如馬蹄狀,附著兩髁骨上端,髁骨俗名叫骻骨。足少陽膽之經筋結於尻。

下橫骨、髁骨、楗骨:下橫骨在少腹的下面,其形如蓋,故叫蓋骨;在其骨左右兩個大孔上二分,出向後之骨首形狀尤似張開的扇子,下一寸左右附著於尻骨的上面,形狀象馬蹄狀的叫髁骨;下兩分出向前的骨頭末端似楗柱,其在臀內,叫作楗骨,與尻骨呈鼎足之勢,是坐姿時的主骨,女性稱交骨。骨面叫作髖,俠髖形狀如盆之凹陷處叫作機,又叫髀樞,與股之髀骨相接,這就是環跳穴處,所以環跳穴處有五個名字。

股:股是雙下肢的通稱,俗稱大退、小腿。其中節上下的交接處叫作膝,膝上面的大腿骨叫髀骨,是下肢的大骨,膝以下的小腿骨叫胻骨,是小腿的大骨。下肢的肌肉屬脾,其筋屬肝,其骨屬於腎。

陰股:下肢內側稱陰股,足太陰脾、足厥陰肝、足少陰腎的經筋與經脈均循股而行。

髀骨:膝以上的大骨叫髀骨,其上端如杵接於髀樞,下端似錘,與胻骨相接。

胻骨:胻骨,又叫臁、脛骨。胻骨有兩根,前面的叫成骨,又叫骭骨,其形粗,是膝部外突起的大骨。在後面的叫輔骨,其形細,是膝部內側的小骨。

伏兔:伏兔是在髀骨前面,膝關節以上,隆起如伏兔的肌肉組織處。

膝解:即膝關節縫處,膝屬於脾、腎、肝。凡人長期過度安逸則容易發生膝軟無力的病,長期過度勞累則易發生膝關節痛如針刺。脈洪數有力多由肝腎陰虛,虛火亢進所致,症見痿軟無力,多是本病的表現;膝關節痛如針刺,多是標病的癥狀。

臏骨:臏骨(臏與髕同),是指膝蓋骨。

連骸:連骸,是指膝外側的二高骨。

腘:腘,是指膝關節後彎曲處,谷稱腿窩。

腨:腨,是指小腿肚,一名腓腸,屬足太陽膀胱經。

踝骨:踝骨,是指胻骨下面與足背的上面兩旁突出的高骨。外側的叫外踝,內側的叫內踝。

足:指下肢走步的部分,俗稱腳。

跗骨:指足背,一名足趺,俗稱腳面。跗骨是指足趾本節所有的骨。

腳心:指腳掌之中心部分。

三毛:指足大趾爪甲後叫三毛部,三毛部之後橫紋叫聚毛部。

踵:足下走路時著地的部分,俗稱腳底板。

小腹:腹的下部,位於臍與骨盆之間。又稱小腹。《靈樞·經脈》:「是動則病腰痛不可以俯仰,丈夫(疒貴)疝,婦人少腹腫。」

臍下腹部兩旁。見《傷寒直格》。

版權聲明

本文來源「經華卉典」,編輯/半夏。

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繫。

青年中醫 好文選讀

-商務聯繫-

-轉載原創聯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醫同城 的精彩文章:

中醫為什麼那麼關心病人的吃飯問題,從《傷寒論》說起!
全科醫生宜強化中醫學素養

TAG:中醫同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