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他身居高位,深知功高震主,一再請求辭職,辭職後不久就迎來死神

他身居高位,深知功高震主,一再請求辭職,辭職後不久就迎來死神

「伴君如伴虎」,君臣關係一直是最難處理的關係之一,畢竟一個不慎可就是殺身之禍來襲,躲都沒地方躲,在歷史上,因這對關係而喪命的人可謂數不勝數,比如今天的主角元勰(xié)。

元勰,原名拓跋勰,字彥和,北魏宗室,朝廷重臣,獻文帝第六子,孝文帝之弟。雖然是鮮卑族,但他從小勤奮好學,對儒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博覽群書,知識淵博,縱觀其一生,他可謂是忠孝仁悌義俱全,可即便是這麼一個人,最後還是冤死。

北魏孝文帝太和九年(485年),元勰被封為始平王,加侍中、征西大將軍,年僅十三歲,他從此開始了波瀾壯闊的政治生涯。受封后,元勰請求為母親補服喪禮,但被馮太后以其母地位卑賤為由拒絕,元勰卻依然自己服喪禮。

這時候的孝文帝已經成年,日益覺得馮太后權力過大,應該找人助自己奪權元勰這個弟弟進入了他的視野。很快他就任命元勰為中書令,改封其為彭城王。

北魏孝文帝是一個有名的皇帝,因為他進行了那個眾所周知的漢化改革,極大地促進了各民族之間的融合,但是所有的改革都不可能一帆風順,孝文帝的改革也一樣,他遭遇了來自鮮卑舊貴族的強大阻力,在這阻力阻擋下,孝文帝暫緩了改革。

但是也有一些人對孝文帝的改革表示支持,元勰就是宗室中屈指可數的改革派,他見孝文帝放緩改革步伐,應詔作了一首《問松林》,詩云:"問松林,松林幾經冬?山川何如昔,風雲與古同?"

孝文帝聽後心中瞭然,大笑道:「六弟這是在責備我,這幾年疏於朝政了。」

因為這首詩,孝文帝越發倚重這個年輕的六弟,軍國大事都同他商議,當時北魏面臨的頭等大事,無疑是改革,而改革的關鍵就是遷都,因為平城(今山西大同)位置偏北,不利於北魏被中原的掌控,而且不利於進攻南朝,最重要的是,舊貴族在這裡的實力太過龐大,改革難以進行,所以想要改革成功,首要就是遷都。

孝文帝和幾個改革派親信秘密商議遷都大事,最終把目標放在了洛陽。目標一定,接下來就是遷都的方法了。孝文帝和元勰密謀良久,最後元勰提出大舉南征、趁勢遷都的辦法,孝文帝同意,兩人立即商討其他細節。

之後的事就是流傳甚廣的了,孝文帝故意挑中陰雨連綿的季節,帶著浩浩蕩蕩的四十萬大軍「南征」,結果在洛陽附近接受大臣請求(道路泥濘,大臣們受不了了),停了下來,然後宣布定都於洛陽,正式開始全面漢化改革。

遷都成功,改革順利進行,孝文帝大喜,自然要對改革功臣進行封賞,元勰就被任命為正中軍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統帥三軍。之後孝文帝還多次給予其封賞,甚至連詔書都讓他寫過一次,元勰相當惶恐,多次推辭,表明尊卑有序,但他的權威是不斷上升的。

但是孝文帝不是一個長壽的皇帝,在最後一次南征途中,他病倒了,元勰一邊照顧他,一邊總理軍國政務,然而,朝野上下,沒有一個人反對,可見元勰的地位與能力。而且為了兄長能好起來,元勰什麼方法都用上了,見藥物治療效果不佳,他還學習周公,向上天乞求用自己的壽命換皇兄的陽壽,但是上天是不靠譜的,孝文帝最終還是病逝了。

孝文帝在彌留之際,想要確定元勰為輔政王,元勰連忙推辭,認為自己功高震主,如果獲得如此高的職位,只怕離死不遠了。孝文帝沉吟不語,最終放棄了這個打算,留下手詔告誡兒子允許元勰辭職,萬萬不能殺他。

孝文帝去世以後,太子元恪即位,元勰立即上書辭職。元恪同意了,元勰於是回家做了個悠閑王爺。

但是人的名樹的影,即便元勰不再任職,滿朝文武以及市井百姓,也都還在傳頌著他的英明事迹,皇帝聽見了,能開心才怪。而且元勰也不是真的不管政事,他還偶爾勸諫一下侄子,比如限制外戚勢力,這無疑是惹惱了外戚,其中就包括總是挑撥是非的外戚高肇。

在高肇的陷害之下,元恪腦袋一熱(或許不是),認定元勰謀反,以誅殺奸佞為由詔他進宮,然後,賜毒酒一杯,元勰卒,年僅三十六歲。

一代重臣,拚命避免功高震主,結果主還是覺得被震到了,不得不說可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一號歷史 的精彩文章:

漢獻帝成為皇帝主要靠兩個人?一個亂臣賊子,一個一代奸雄
狡兔死走狗烹?在長平之戰中立下赫赫戰功的白起,為何被逼自刎?

TAG:一號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