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人之初,愛分享

人之初,愛分享

分享是為了更好的合作

與其他動物相比,人類更願意分享。從史前時代開始,人們就一起分享獵物,分享勝利果實,分享這樣那樣的物質利益。可是,為什麼人們天生就有喜好分享的品質呢?以前,國內一些心理學家認為這可能和「人之初,性本善」有一定的關聯。但是,最近人們認為事情恐怕沒那麼簡單。他們通過相關的心理學實驗,得出了其他的結論。

美國的心理學家做了一個相關的實驗。這個實驗的對象是未涉人世的小孩子,他們將一些兩歲兒童分成兩組,然後讓他們兩個兩個地組成一對。第一組兒童,讓兩個人配合完成一項任務,然後科學家分給他們一些彈球,只不過有的兒童會得到三個彈球,而他的夥伴可能只能得到一個彈球,這時,50%的兒童願意和夥伴分享自己的彈球;而第二組兒童呢,則無需完成任何任務,就會得到彈球,同樣一些兒童會得到三個彈球,而他的夥伴只會得到一個彈球,在這種情況下,卻只有四分之一的兒童樂意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彈球了。心理學家由此總結到,人們樂於分享,主要是出於合作的需要。

但是,這個說法就有些讓人心生疑問了:心理學家早做過相關的實驗,證實了其它動物諸如黑猩猩之間也有合作的時候,可是它們卻並不願意和夥伴一起分享利益。那麼,人與人之間的合作與動物之間的合作又有何實質的區別呢?隱藏在背後的秘密到底是什麼呢?

合作需要公平

其實,說到人類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合作,較動物們之間簡單的合作還有一個顯著的特點,那就是這種合作幾乎是建立在追求公平的基礎上的。儒家自古就有「不患寡,而患不均」的說法,一直以來,人們在為人處世之時,實際上潛藏在意識深處的公平合作思想不時左右著人們的決定,影響著在關鍵時刻人們到底是分享,還是放棄合作。

為了檢驗這一點,德國的行為經濟學家做了一個經典的實驗,在實驗中,A、B兩名參與者會得到一筆錢,A提出分成方法,B來選擇是否接受。如果接受了A的提議,兩人就可以分錢,但如果B不接受,那麼誰也拿不到一個子兒。按理來說,如果B絕對理性,那麼無論A怎樣提議,他都應該接受,因為有錢總比沒錢好。而實際上,只要A分給B的錢少於25%,B就不幹了,他寧可自己一無所獲也決不接受A的不平等條約。

人類天生追求公平的經濟利益,不僅在大人身上可以體現出來,甚至在涉世未深的小孩子身上都打上了烙印。心理學家曾經做了相關的實驗。實驗參與者是兩組4-8歲的小孩,他們可以得到數量不等的糖塊,實驗結果顯示,如果對面的孩子獲得了更多的糖塊,那麼另一組的孩子一般都會拒絕實驗人員給他們的糖塊。而大點的孩子如果覺得自己的糖塊比別人多,他們也拒絕再接受糖塊。以上實驗從不同的角度揭示了在合作中追求公平性,其實是人們一種普遍的心理需求。

可是,為什麼人們有如此強烈的公平意識呢?會不會是由於生理上的原因導致的呢?為此,科學家們又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

公平偏好與大腦活動

美國科學家利用儀器來觀察人們對不公平方案做選擇時的大腦活動情況。他們發現,在大腦內有兩個區域對不公平方案會產生反應。其中一個區域在接受到不公平信息時,細胞活躍性變得比較低,這樣接受不公平方案的可能性卻在提高。而另外一個區域卻相反,在接受到不公平信息時,會激發細胞的活躍性,使人產生厭惡的情緒,當不公平信息越來越多、厭惡情緒越來越高時,就會促使大腦不能再接受不公平的信息了。

這項研究結果有力地證明了人們追求公平合作,最終是由大腦活動所致。也就是說,追求公平化,其實已內化為人們潛意識的一種生理反應了。這也打消了長期以來人們認為追求公平化是人們的道德素質所致。

當然,人類的喜好分享除了物質層面外,也會體現在精神領域,比如在困難面前人們也更願意一同去承擔:人類會向身處苦難之中的同類施捨,人類的下一代會回報上一代的養育之恩,而且人類還會為其他同類討公道,等等。目前對這類問題的深層科學原理,人們還處在探索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科技雜誌社 的精彩文章:

考古中的外星人證據
攪亂物理疆界的貓和鹽

TAG:大科技雜誌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