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接聞於夫子:《論語》中弟子們所記的話都是孔子的原話嗎?

接聞於夫子:《論語》中弟子們所記的話都是孔子的原話嗎?

《論語》中絕大多數的「子曰」均是弟子們的回憶,既然是回憶,日久年深,難免有差錯疏漏,孔子說話的時間、地點及背景無法全部交代清楚,就使得《論語》中出現一些不可解之處。

《漢書·藝文志》記載:

「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於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

這是對《論語》所下的最經典的定義,後人介紹《論語》,經常引用這段話。

應答弟子、時人」,這很好理解,就是孔子與弟子及同時代人物的對話記錄。

弟子相與言而接聞於夫子之語」,即弟子們私下相互交流,間接聽到的孔子的話。

當時弟子各有所記」,這句話我們要特別注意。

弟子各有所記,其中的「記」極少是聽了之後當場便用筆記了下來,絕大多數是記在心裡的。因為當時書寫材料多為竹簡和木牘,十分笨重,攜帶極為不便。而且孔子五十幾歲被迫離開魯國之後,多處於顛沛流離的狀態,如在陳絕糧,畏於匡,師徒們連飯都吃不上,甚至有性命之憂,哪裡還會隨身帶著竹簡和刀筆呢?

等到「夫子既卒」之後,弟子們覺得,為了使大道不絕,有必要將夫子的話記錄下來,世代相傳。所以「門人相與輯而論篡」,今天這位弟子想起來一句,明天那位弟子又想起來一句,慢慢積累,最後由人統一整理,編纂成書,便形成了《論語》的雛形。

由此可知,《論語》中絕大多數的「子曰」均是弟子們的回憶。

既然是回憶,日久年深,難免有差錯疏漏,孔子說話的時間、地點及背景無法全部交代清楚,就使得《論語》中出現一些不可解之處。

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

季康子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

這兩章同樣是孔子稱讚顏淵好學,談話對象卻不同,一為魯哀公,一為季康子。從孔子的回答可知,這一章所記必定是同一件事。大概是因為時間太久,弟子們已記不清孔子的談話對象到底是誰,所以有人記為魯哀公,又有人記為季康子。而且孔子所答也是詳略不同,很明顯,有些人記憶力好,把孔子的話都記了下來,而有的人,孔子的話只記住了一半。後來的編篡者也無法確認孰是孰非,只好把兩句話都編進了《論語》之中。至於孔子的談話對象到底是季康子還是魯哀公,今天已無從知曉。

子曰: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同樣是孔子的一句話,一位弟子只記住了後半句,幸好另一位弟子記憶力好一些,把前半句也記了下來。由此可知,諸弟子之所記難免有疏漏。幸好孔子說這句話時,兩位弟子都在場並記了下來。他們的回憶雖然有出入,但我們相互參照仍能推知孔子的原話。不幸的是,很多孔子的話,記錄者只有一人,若是他的記述不全面,我們也毫無辦法,不可解之處也就在所難免了。

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這裡只記為「季氏」,而沒有指明是季平子還是季桓子或是季康子,後人對此也沒有定論。這肯定是記錄者在回憶之時,已經記不清孔子這句話到底是因誰而發,或是記錄者聽過某個弟子言及此事,而具體指的是誰,這位弟子也不清楚,所以只好寫作「孔子謂季氏」。

季氏譜系

魯國的三桓,屬季氏最強,打個不恰當的比方,他就相當於漢代的曹操。孔子與季平子、季桓子和季康子同時。三者之中,季康子與孔子的交集最多。

子曰: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

這裡的不寬、不敬、不哀之人,到底是誰,孔子所說的「觀之」中的「之」又是指何種儀式,記錄者都未能加以說明。

子謂南容:邦有道,不廢。邦無道,免於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南容三複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

妻,名詞動用,意思是嫁給某人為妻。妻之,便是嫁給南容為妻。

廢,舍也,棄也。邦有道不廢,即是國家政治清明之時不會被上面捨棄,能有所作為。邦無道,也能保全自己免於刑戮,這樣的小夥子肯定錯不了,跟他能過上好日子,所以孔子把他的侄女嫁給了南容。

「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為也。」這首詩出自《詩經》。白圭是一種禮器,由玉製成,祭祀或是朝瑾時使用,不同等級的人所用的圭也不一樣。這句話的意思是白圭若是被玷污,有了污點,我們還可以把它磨掉,可若是一個人的言語中有了污點,我們就沒有辦法把它去掉。覆水難收,話說出去就收不回來了。

這對玉圭是明代之物,與春秋時的白圭差不多。

三複,即是反覆吟誦之意,並不是說南容真的只是將這首詩吟誦了三遍。古人談及多次或長久之義時多用「三」來表示,並非真的是不多不少,恰好是三,而不是二或四。如「孔子聞韶,三月不知肉味」,「顏回三月不違仁」,不過是泛指時間很久,並非真的只有三個月。「三人行必有我師」泛指多人,並不是說如果是兩個人或四個人在一起,就沒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師了。

南容能時常吟誦這首詩,可見這個人的品行也差不了,所以孔子把侄女嫁給了他。相傳孔子有個同父異母的哥哥,叫孟皮,先天跛腳,這裡孔子作主將侄女嫁給南容,大概當時孟皮已經過世。但是,綜合上述兩章,孔子到底是依據什麼才把侄女嫁給了南容呢?是因為他能「邦有道,不廢。邦無道,免於刑戮」呢,還是因為他「三複白圭」?抑或是二者兼而有之,今天我們卻難以判斷。這皆是因為每個弟子所見有限,各有各的看法,再加上回憶時又不夠全面,所以同一件事,才有了上面兩種不同的說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風燭夜讀書 的精彩文章:

紅樓亂夢:賈寶玉和襲人云雨,林黛玉為什麼毫不介意?

TAG:風燭夜讀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