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我與《我的大學》

我與《我的大學》

在很長一段的時間裡,我對俄國文學情有獨鍾。流淌在字裡行間中的那分熱情、雄渾、敏銳與質樸,每每令我如醉如痴、流連忘返。俄羅斯文學給我不安的少年時期以許多安慰,給成年的我留下了許多美好的回憶。說來也許令人難以相信,這其中我最喜歡的是高爾基的自傳體小說、三部曲之一——《我的大學》。說是喜歡,但準確地說,應該是熱愛。而且,這種熱愛至今不衰。

在花樣繁多、佳作倍出的現代小說之林,《我的大學》從文字到結構都不能說是新潮的。它沒有《喧嘩與騷動》複雜的結構;沒有《老人與海》無處不有的象徵;也沒有《變形記》離奇與荒誕中所透出的深刻,說它「簡樸」怕是毫不過分。但就是這種「簡樸」,或者說從這「簡樸」中透露出的某種東西深深將我迷住。對在文學之路上跋涉了許久並將「技巧」視為藝術生命的我來說,將《我的大學》當做珍寶,隨身攜帶,百讀不厭,這即使在我自己看來也是件奇怪的事情。

從純文學的角度來看,《我的大學》也許並不是一本最好的小說——至少在有些人看來是如此。但在我那隨身攜帶的幾本書中,它是不可缺少的一本。在生活和工作相對安定的時候,我會把它與其它幾本書仔細地存放在沉重書箱的一角,就像把幾粒珍珠掩埋在肥沃的土壤之中。在我眼中它顯然是有生命的存在,彷彿隨我顛簸許久之後也和我一樣疲憊不堪,因而需要找個地方棲息。它和其它書躺在一起,就像和久別重逢的老朋友們匯聚一堂。在我看來,我將書箱關上的那一刻起,這些書中的大多數書都沉睡而去。其中的許多書,我也許永遠不再去翻它,但這本書與我的分離卻是暫時的。它會和其它書一樣睡去,但在某個時刻它又會醒來,會悄然爬出書籍,像影子一樣緊緊跟隨著我。有時候,我覺得自己已經把它忘記了,就像有時候人會把自己的影子忘記一樣。但它總能夠讓我重新想起它。時隔不久,在某個疲憊不堪的黃昏或某個憂鬱的早晨,它又清晰地浮現在我的腦海,彷彿是一位親密的夥伴,總在你苦難的時候悄然來到你身邊。那樸素的文風、濃郁的俄羅斯風情、史詩般的敘述……如初春的朝陽溫馨地照耀在心靈的上空。這時候,彷彿鬼使神差,我會打開書箱抽出那本書,然後靜靜地閱讀。書中的故事永遠都是那麼親切、新鮮、感人肺腑。那個已逝的孩子、頑強的少年、拖著疲憊的身軀坐在伏爾加河畔的夜色中獃獃沉思的青年……超越時空的形象已深深烙進了我的靈魂深處。對我來說這一形象永遠都是鮮明而生動的存在,他不僅永遠活著,光彩照人、生機勃勃,而且還在成長,在我夢幻的世界中成長。我讀著,就像乾渴者伏在清泉之上,內心的痛苦在一點點消解,疲憊的心靈重新獲得了力量。閱讀模糊了現實與虛幻的界線。我與他,或者說一個中國人與一個俄國人,兩個各不相同的人已通過閱讀這一奇妙的交流方式結合在了一起。他的生活已成了我生命的一部分。我們難分你我。我在閱讀,但我覺得那些故事不是在講一個俄羅斯人,而是在講一個中國人,在講我自己,講我的痛苦、哀傷和希望。我讀著,彷彿是在讀自己的經歷和自己將要經歷的未來,似曾相似的感覺不斷地湧來,在激起沉重悲傷的同時,也激起了心靈深深的渴望。

為什麼?為什麼我會如此喜歡這本書?當我心神蕩漾地重讀它,或愛不釋手地撫摸它淺灰色的封面時,內心總是會湧起這樣的疑問。

我到底要從這本書中得到什麼呢?它既沒有多少複雜的技巧,也沒有什麼過於深奧的思想,更沒有離奇曲折的故事,我為什麼要一遍遍地重讀它呢?

但它的確給予了我許多許多。其中之一是,它改變了我對什麼是好小說這一命題的基本看法。我現在看法是:不論你是用簡潔、樸素或者華麗的語言;不論你所用的結構是簡單還是複雜;不論你的描寫是簡約的白描還是細膩的刻畫;也不論你對人生的認識達到了怎樣的深度,只要你形象而真實地表現了人內在的渴望,以及為了滿足這渴望所做的種種努力,你就寫出了第一流的小說。

現在想來,在我所讀過的眾多的小說之中,《我的大學》之所以成為少數需要我用一生的時間去閱讀的作品之一,除了它符合上述好小說的標準之外,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它所表現的生活及文化背景都與我的生活及文化背景有著某種內在的相似。這種相似使溝通變得極為迅速、強烈而持久。

文學的價值在於它為人們提供了另一種與現實不同的生活,另一種令人更加稱心如意的生存狀態。關於成長的故事從來都是極為吸引人的。青春的活力,青春的憧憬和絕望在這部書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現。但對一部小說來說,只做到這一點還遠遠不夠。從更本質的角度來看,這部書的成功之處在於:通過對青春故事的層層展開,形象而生動地表現了主人公以人道為核心的執著而崇高的人生追求;也就是說充溢著青春活力與博大的愛是這本書保持著頑強而持久生命力的根本所在。

在《我的大學》這本內容豐富的小說中,良知、對他人的同情、對整個人類的悲憐隨處可見;或者說,整部小說就是以浸透著同情的筆觸寫成的。不必說那些極為準確而細膩的心理描寫以及生動的行為描寫,即使那些對事件客觀的陳述,對大自然單純的描繪,也能令人深切地感受到那揮之不去的對他人對人類深沉的愛。

這種愛賦予了作品一種獨特的品格,使它像一部交織著悲憐與痛苦、絕望與希望的動人心魄的交響樂。整部樂章既有沉緩的敘述,又有濃郁的憂思;既有現實的沉重,又有夢幻的空靈。書中反覆出現的宛如素描般清新、質樸的帶有濃郁抒情色彩的心理描寫,就如一唱三嘆的詠嘆調,把時代的憂鬱和個人的苦悶表現得淋漓盡致。

作者筆下,書中的人物無不生活在一種因環境的惡劣和自身的愚弱而造成的苦難之中。人們不僅要忍受貧窮、飢餓、疾病這些自然因素的折磨,還要忍受人與人之間的敵視、惡勢力對個人的迫害以及自我內心的空虛這些社會因素的摧殘。人從一出生就沉浸在這些苦難之中,似乎無窮無盡,難以擺脫。場景多變的畫卷中差不多包容了底層社會的全部成員,有靠撫恤金養家糊口的家庭主婦、落魄的大學生、小販、工人、農民、妓女、小偷……憑藉作者卓越的藝術功力,他們無不得到了栩栩如生的表現。那些樸素的文字,不僅使人物的音容笑貌躍然紙上,而且,還令讀者感受到了他們的焦慮、不安、痛苦和希望。他們都有著明顯的缺點,但也不乏人性中閃光之處。他們懷著不同的生活目的在人世中四處奔波,在苦難中苦苦掙扎、呻吟,然而一個個的結局卻都極為凄涼:許多人病死,或被殺害,或被逮捕,更多的人在更為貧困的境地中繼續沉淪。在描述這些小人物的過程中,許多時候作者並沒有直接表明自己的態度,但即使那些不涉及主觀情感的沉靜的敘述,讀者也不難從中感受到一顆純凈而強烈的愛心。

然而,在書中占相當篇幅的關於作者內心世界的描繪,對於這種愛、這種對他人、對整個人類的愛給予了充分而直接的表達。這些抒情性描寫伴隨著敘述時斷時續,宛如一粒粒碎玉、珍珠散嵌在整部書中,大大增添了書的分量。作者的感受是那麼強,他從心靈深處伸出許多無形的觸角,讓那些無形的觸角伸向四面八方,吮吸著生活的苦澀和辛酸,然後在內心匯合成諸多的複雜的感受和思緒:憂鬱、傷感、憤怒、絕望。思索和大自然拯救了他,伏爾加河與苦難鑄造了他聖徒般的靈魂。在他的心目中,伏爾加河是精神上的父親,是俄羅斯的化身。他一次次來到河邊,在晚霞或夜色中傾訴自己的痛苦,思索著生活的意義。黑暗中錦緞般閃亮的伏爾加河溫柔而憂鬱,滾滾波浪,習習微風彷彿神之巨手,輕撫著他心靈的創痛,清理著他混亂的思緒。這些優美的散文詩般的心理描寫宛如湧出泉眼涓涓愛之細流,帶著溫潤、纖柔的質地流入讀者的心田。

如果作者寫的僅僅是一些對他人不幸遭遇在自己感情上引起的共鳴,那麼這種「悲憐」也是模糊而不確定的,或者說它僅僅是「悲憐」的萌芽,「同情」的開始,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悲憐」或「同情」。如果「悲憐」或「同情」僅僅停留在感情的層面,而不延伸為行動,這樣的「悲憐」或「同情」甚至很難確定其存在的真實性。事實上,這本書正是通過年輕人所特有的朝氣,通過種種有力而大膽的行動,通過對現實頗具力度的思考和頑強的抗爭,才對所謂「悲憐」或「同情」的力度和質地有了一個準確的展現。鮮活的思想和行為使抽象的概念轉化成了煥發勃勃生氣,渾厚而強韌的生命狂潮。在葉夫列伊諾夫家受到冷遇後,「我」沒有對葉夫列伊諾夫的母親產生怨恨,而是去碼頭拚命地勞動掙錢,以微薄的收入補貼葉夫列伊諾夫的家用。後來「我」離開了葉夫列伊諾夫家,來到了馬魯索夫卡大雜院,在那兒「我」接觸了形形色色的窮人,他們的悲慘生活使「我」對現實的本質有了進一步了解。由於長期對生活的思考及周圍革命人士的影響,「我」開始傾向革命,並積極地參加革命活動:送信、閱讀進步書籍、參加討論會、籌集用於革命活動的經費;並且,在沉重的勞動之餘,「我」刻苦讀書、寫作、用文學的形式探索生活。「我」與革命者馬斯洛來到了紅岩村,在紅岩村以開雜貨鋪為掩護向村民們宣傳革命道理,面對惡勢力的種種迫害,我們堅韌、勇敢地與之鬥爭……在追求人道理想的道路上,「我」不斷地受挫,有過彷徨和迷惘,但「我」百折不撓,從沒有停止過追求的腳步。

值得注意的是,「我」的同情對象不僅僅包括大學生、家庭主婦、工人、農民、妓女、小偷等這些社會底層的被壓迫者,還包括反動警察、兇惡的地主、愚劣的富農這些惡勢力的鷹犬走卒。「我」不僅對那些抱有崇高理想的人們寄予了深厚的愛,「我」還對那些為一日三餐而奔波、覺悟不高,甚至抱有種種錯誤觀念的人們的處境深表同情。這樣,作者使他的愛呈現出了奇異的廣度和深度。

顯然,作者在這裡所表達的愛與許多人曾表達的此類感情有著許多不同。你也許會說作者對他人的同情過於泛濫;你也許認為他對人生的理解不夠深刻;你甚至可以找出充足的理由證明書中的某個人物不該被同情;你還可以以書中反覆論說的某個觀點為例,加上新潮的現代理論來說明作者藉以建立的思想體系的基礎有問題,但你卻不能不承認擺在面前的這本薄薄的小書的確是一部好書,它的作者無愧於世界級文學大師這一稱號。你不能不承認蘊藏在字裡行間中那深厚的愛是一個人、一個民族或整個人類最為本質的需要;你不能不承認這種愛是人的一種天性,或者說是人類得以延續的一個條件;你不能不承認這是一部能夠激發人們深沉愛心的佳作。這種愛在有些人身上因種種原因也許會轉化成刻骨銘心的恨、蔑視、憤怒,在另一些人身上則表現為不安、自責、深深的愧疚,但它在一個十九世界下半葉出身貧寒並頗具天分的俄國作家身上只能表現為這樣一種形式:包容所有的人,包容所有的矛盾與分歧,惟獨捨棄自身。你也許不贊成這種形式,但你肯定不會對這種愛的真誠性有絲毫懷疑;你肯定會承認:這種形式,這種你所反對的愛的方式,是人類藉以表達自已對同類深切關懷的最好形式之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我知道的,你知道的,你都知道嗎?
寂寞,其實是另外一種自由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