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數字化導致產業轉換,運營商如何向價值鏈「上游」拓展?

數字化導致產業轉換,運營商如何向價值鏈「上游」拓展?

數字化帶來了高效和高質量,但數字化帶來的影響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尤其是在對工作崗位的威脅方面,越來越多的討論開始見諸於媒體。

西門子人事部總監Janina Kugel在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曾經表示:「每次工業革命都會帶來恐慌,從來沒有人可以準確地預言未來」。她認為:勞動力市場會為不同人群帶來不同的職業機會,無論是軟體工程師還是機械師,電子工程師還是機電工程師。工作機會不會被數字化「吞噬掉」,但是工作內容本身會發生改變。Kugel同時認為這樣的改變會是在相對長的一個周期內發生。

數字化發展帶來失業威脅

但實際情況的發生與我們的預想總是有些差距。世界銀行的「2016世界發展報告」指出「挖空」中產力量成為全球性趨勢。伴隨科技日益簡化日常性的工作,中等技能的職業比如辦公室職員和機器操作員將會減少,同時高技能和低技能的人員將會增多。世界銀行數據顯示,目前印度69%的工作受到數字化、人工智慧等迅速發展的威脅。與此報告相對應的是2017年印度軟體行業開始出現裁員潮。據外媒Quartz報道,2017年印度1600億美元的IT產業裁員規模超過5.6萬人。與此同時,IT人才的招聘也出現了凍結、銳減的情況。

無怪乎前Infosys CEO Vishal Sikka表示:「如果我們無動於衷,那我們的工作毫無疑問會被人工智慧消滅掉。在未來10年,甚至不到10年,有60%~70%的工作會被人工智慧所取代。除非我們能夠不斷提升自己。」之前技術革命所帶來的工作更替並不鮮見,但基本都是出現在服務業對工農業的更替之上。人工智慧對工作崗位的取代不相同,不僅是傳統司機這種具備特殊技能、需要大量練習才能夠熟練掌握工作要求的崗位面臨挑戰,就是醫生、律師這些看起來充滿經驗主義的崗位也不能夠倖免。

IT產業發展中的人力或者說IT產業中一些環節的人力受到了數字化發展的威脅。而且這種威脅以最為直接的方式——我們身邊正在消失工作崗位。作為IT企業,應該如何認識這種趨勢,並從趨勢中找出機會?我們可以通過觀察軟體開發項目價值鏈的「微笑曲線」來對這一趨勢取得更深入的理解。

圖 軟體開發項目價值鏈的「微笑曲線」

從「微笑曲線」解鎖趨勢發展

圖中的「微笑曲線」價值鏈覆蓋開發軟體項目的6個主要環節,其本質是軟體開發過程的高度專業化分工。從「微笑曲線」中可以看到,在一個IT項目,或者更具體到一個軟體開發項目中,編程、單體測試(單元測試)這樣一些工作是屬於技術與管理密集度最低的,最容易被標準化的,也是最容易被取代的。相對的,這樣一些類型的工作附加值也比較低。

當項目工作逐步延伸至價值鏈曲線的兩端時,項目價值不斷升高,相應的項目難度和技術要求也變得更高。與此同時,因為類似需求分析、系統設計、運行維護這些複雜程度更高的環節,需要與業務部門進行更多的基於業務知識的溝通和交流,其標準化程度比較低,被取代的難度也會更大。

更詳細地說,軟體開發的價值鏈分布主要包括:需求分析-概要設計-詳細設計-編程與單體測試-集成與測試-運行維護。在一個軟體開發的完整流程中,軟體發包者對軟體應用的主要核心業務——客戶需求分析和軟體架構,一般不進行外包,而是將其作為最有價值的知識產權進行管理。而開展最為底層的編碼工作以及相應的測試和維護服務的接包方則因為無法知曉軟體應用的詳細信息——包括客戶信息需求分析架構思路等,導致無法掌握軟體開發的精髓和實質。一旦出現新的更低成本或者更為高效的手段(例如人工智慧),或者IT公司期望信息化手段來改變組織架構,縮小規模提升業務靈活性,這些較為邊緣的工作及從事這些工作的人就有可能被犧牲掉。

印度之前所採用的類似提升軟體工程化、標準化水平的方式在這種情況下效果並不明顯。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位於價值鏈上端的發達國家IT企業,他們以超強研發投入在軟體平台和關鍵核心技術上形成壟斷地位,進而控制著軟體核心技術標準。這些企業通過專利授權、捆綁銷售等方式進而影響應用軟體市場,最終形成軟體霸權。知識的壟斷帶動了全球軟體技術人才和相應的產業利潤朝向這些國家流向。這形成了對美國越來越有利的正反饋效應。

對信息產業中的運營商而言,這樣的認識非常重要。因為缺乏對信息行業價值鏈的透徹理解,很多服務運營型企業會忽略掉曲線最頂端的需求分析、運營維護的價值,而沒有系統化地將這些知識留存下來形成未來循序漸進發展的階梯。這導致本來外包的只是編碼實現、測試這些標準化的工作,因為沒有知識產權觀念、無形資產價值意識和相應配套的軟體工程管理辦法和知識管理體系,外包的範圍變得非常寬泛。軟體發包者對軟體應用的主要核心業務——客戶需求分析和軟體架構也變成了外包的內容。更為嚴重的是,由於缺乏「知識轉移」的設計和實現,導致企業無法實現沉澱和積累項目的最終知識。

人工智慧導致結構性失業

從目前IT領域的情況來看,人工智慧的發展更有可能導致的是結構性失業。這是指在這些行業面臨結構性的挑戰但還沒有達到完全被歷史發展替代的程度。因此在這過程中儘快找到行業中核心的部分,形成能力,就能夠在充分發揮人工智慧效用的同時體現出人的價值。

可以舉一個翻譯的例子來進行類比:傳統的翻譯行業正在受到人工智慧的衝擊,目前谷歌翻譯的水準已經接近甚至一定程度上超過人類的翻譯水平。但要想有一個有意境的翻譯,各種跨文化領域的交融和信息處理谷歌翻譯目前是做不到的。例如看到「文藝復興」這個辭彙,在人腦中呈現的是一個藝術上開始向人文主義轉向,思想上開始重視「人」的力量和作用,有大量的文藝復興期間的藝術品帶來的藝術感受支撐的情景,這在非人的智能下並不容易呈現的所謂的「畫面感」。也就是說在翻譯「信、達、雅」這樣的境界中,要想做到「達」和「雅」就需要有歷史、文化、藝術、政治等各個領域知識的長期積累,或者在當地語言環境和文化環境中的長期浸淫。我們不能說人工智慧就無法到達這樣的境界,但至少在這些創造性的活動中人依然能夠貢獻出重要的價值。

回到軟體開發領域來看,儘管從軟體工程的角度有著嚴格的規範要求,但在需求分析這樣的階段是需要有大量的經驗積累,才能迅速從無數的影響因素中找尋到關鍵影響因素,有時甚至是憑藉一些蛛絲馬跡帶來的直覺。而且需求在不同的社會環境、客戶條件和項目中個體的心理狀況、認知程度之下會呈現出各種不同的形態。這並不僅是一個模型構建這麼簡單的問題。

運營商如何力爭價值鏈「上游」

總體說來,信息行業中的運營商屬於一種處於價值鏈中游的信息化企業。也就是說它們在規則制定者基礎之上,以技術、產品和方案集成為主要經營內容,同時也參與上游產業的規則制訂。雖然運營商不具備控制行業標準的能力,但它們也會通過市場勢力和運營經驗參與標準的制訂,一定程度上還有可能對標準具備較大的影響力。

對運營商而言,市場佔有率和企業規模是企業實力的決定因素,所以它們通常會將市場佔有率和企業規模作為關注的重點。

而如果要達到前文所分析的目標,想要向價值鏈的上游拓展,運營商就需要以標準競爭為主,以創新驅動作為重要的推動力,圍繞控制標準和改變現有的標準而進行動態競爭。通過不斷降低市場進入時間形成事實上的標準和規則,並通過積極的創新使得遊戲規則維持在自己的手中。

運營商在IT化過程中不斷的「軟化」,不斷將重點資源部署到軟體核心能力的培育上。透過「微笑曲線」,或許運營商能夠更為清晰意識到在這個遊戲領域內應該如何更加合理進行資源投入。哪些「知識」在類似人工智慧這樣的新興IT技術之前一夜間可以變得一錢不值,又有哪些「知識」能夠讓運營商取得更為主動的競爭地位。

來源:《通信世界》雜誌2018年第5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IDC快訊平台 的精彩文章:

iCloud服務落地貴州 BAT雲業務承壓

TAG:IDC快訊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