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對心臟病的認識與治療

對心臟病的認識與治療

對心臟病的認識與治療

楊思遠 20180207

談起心臟病,人們往往都很恐懼。其主要原因就在於,多數心臟病患者,不犯病時形同常人,一旦犯病則會危及生命,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但對於什麼是心臟病,卻很少有人能說清楚,只能羅列一堆病症來說明,諸如冠心病、二間瓣三間瓣缺損、心梗、心肌缺血、心律不齊等都被歸於心臟病。而且西醫認為這些都是不可逆的。在治療上,西醫多採用瓣膜修復、放支架、心臟搭橋、安裝起博器等,動輒花費幾萬幾十萬元,而用於治療心臟病的藥物,多需長期甚至終生服用,但從來就沒有一個徹底治癒的。

什麼是心臟病?

其實,心臟病只是西醫的一個偽命題,是一種不能自圓其說和病症歸類。他們既不能說明其病因病源,當然也就不可能找到根治心臟病的方法。局部的修修補補和介入治療,只能治標不能治本,用西醫方法治療心臟病,患者最終不是死在心臟病上就是死在治療上。

對於中醫來說,所謂的心臟病既可預防也可治癒,既無需手術也不用終身服藥。因為西醫所謂的心臟病,病因並不在心臟,只要抓住病因進行治療,就不會得心臟病。

中醫認為,心是君主之官,主神明,不受病。中醫的心不同於西醫解剖學上的心臟這個特定的器官,而是整個人體生命系統中起主導作用的一個功能系統。這種功能系統是不能受病的,受病則死。那如何理解諸如冠狀動脈硬化、瓣膜缺損等這些明顯的器質性病變呢?其實所謂冠狀動脈硬化,病在筋、在血,源在肝、在脾。所謂瓣膜缺損並不是心臟瓣膜少了或多了一塊,而是人體內壓力變化擠壓或拉伸造成的變形,這種壓力變化源之於陰陽寒熱的失衡,陰陽寒熱平衡了,壓力正常了,變形的心臟瓣膜就會恢復。而治療這類疾病,中醫依靠針灸藥物都可取的肯定的根治療效。西醫治療心臟病,在手術器械之外,也用一些藥物,而這些藥物絕大部分是用來消除手術器械副作用的,真正用於治病的還多數是中醫,如丹參滴丸、消心疼、速效救心丸等,多為中醫提取物。但由於其不是按中醫的復方使用,也只能是起到緩解救急的作用,而不能實現根治。

中醫是如何認識心臟病病的呢?

從中醫角度講,西醫所謂的心臟病,其癥狀和病源大體可分為三種類型:

一是血,包括血的多少、粘稠度、血壓等。對中醫來說,血的多少是陰陽平衡問題,血虧屬於陰虛,血多屬於陰盛。血的粘稠度屬於血與水的比例問題,血稠屬於失津,血稀屬於水盛。血壓屬於氣血的平衡問題,同時也受筋的影響,血壓高屬於氣血妄行或筋脈不舒,血壓低屬於氣血虧損。血的問題一般表現為高血壓、低血壓、心律不齊或稱脈結代,心悸、早搏、間歇。中醫治療多從舒筋活血、補益津血、豁胸去痰飲入手。

二是筋,也就是血管,多數冠心病、心肌缺血、心梗都是由筋脈不暢,這類患者多伴有靜脈曲張、腦血管硬化等癥狀,中醫多從肝入手,通過舒筋活血進行治療。

三是氣,氣血不暢是導致血壓、心梗的重要原因。中醫認為氣為陽,血為陰,血動氣先行,如果陽虛氣弱,血脈流動就失去了動力,而血不動則凝,血凝就會造成血栓,形成心梗腦梗。相反,如果陽亢氣盛就會迫血妄行,如果兼有血管硬化,就會導致出血溢血。中醫將其都歸於中風或叫卒中。

上述分類只是為了敘述方便,其實中醫在診治疾病過程中歷來都強調人體生命的整體性,講究辨證論治綜合治療。而西醫則強調分科診治,頭疼醫頭腳疼醫腳。這在診治心腦血管疾病中表現的最為突出。心內心外、腦內腦外也界線分明。結果就出現了一種怪象。心內科對患者說,要常服阿斯匹林以軟化血管、稀釋血液,而心外科腦內外科則對患者說,千萬不要服阿斯匹林,因為它能導致血管變硬變脆,造成出血。這在中醫看來是一件很搞笑的事,血管是布滿全身的,難道會一截軟一截硬嗎?心腦本是一體的,血液更是相通的,心腦有病其它地方也必然有病,怎麼可能你治心他治頭呢?因此中醫不會頭疼醫頭腳疼醫腳,而總是綜合辨證整體施治。

中醫如何治療心臟病的呢?

中醫治療心臟病主要有兩種方法,一是針灸,二是方劑,其治則都是舒筋活血,調節陰陽寒熱的平衡。關於治療心臟病的方劑,歷代經典有很多記載。這裡選擇兩個代表性方劑作一簡單介紹。

一、炙甘草湯

炙甘草湯,又名復脈湯。《傷寒論》《千金翼方》《外台秘要》均有記載,是治療心臟病的主方之一。

方葯組成:甘草四兩(炙) 桂枝 生薑各三兩 麥門冬半升 麻仁半升 人蔘 阿膠各二兩 大棗三十枚 生地黃一斤 (此為漢制)

製備服用方法:上九味,以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內膠消盡,溫服一升,日三服。

主治:陰血陽氣虛弱,心脈失養證。脈結代,心動悸,虛羸少氣,舌光少苔,或質干而瘦小者;虛勞肺痿。乾咳無痰,或咳吐涎沫,量少,形瘦短氣,虛煩不眠,自汗盜汗,咽干舌燥,大便乾結,脈虛數。臨床常用於治療功能性心律不齊、期外收縮、冠心病、風濕性心臟病、病毒性心肌炎、、心肌缺血、低血壓、傳導阻滯、甲狀腺功能亢進等而有心悸、氣短、脈結代等屬陰血不足,陽氣虛弱者。

本方是《傷寒論》治療心動悸、脈結代的名方。其證是由傷寒汗、吐、下或失血後,或雜病陰血不足,陽氣不振所致。陰血不足,血脈無以充盈,加之陽氣不振,無力鼓動血脈,脈氣不相接續,故脈結代;陰血不足,心體失養,或心陽虛弱,不能溫養心脈,故心動悸。治宜滋心陰,養心血,益心氣,溫心陽,以復脈定悸。

方中重用生地黃滋陰養血為君,《名醫別錄》謂地黃「補五臟內傷不足,通血脈,益氣力」。配伍炙甘草、人蔘、大棗益心氣,補脾氣,以資氣血生化之源;阿膠、麥冬、麻仁滋心陰,養心血,充血脈,共為臣葯。佐以桂枝、生薑辛行溫通,溫心陽,通血脈,諸厚味滋膩之品得姜、桂則滋而不膩。用法中加清酒煎服,以清酒辛熱,可溫通血脈,以行藥力,是為使葯。

方中可加酸棗仁、柏子仁以增強養心安神定悸之力,或加龍齒、磁石重鎮安神;偏於心氣不足者,重用炙甘草、人蔘;偏於陰血虛者重用生地、麥門冬;心陽偏虛者,易桂枝為肉桂,加附子以增強溫心陽之力;陰虛而內熱較盛者,易人蔘為南沙參,並減去桂、姜、棗、酒,酌加知母、黃柏,則滋陰液降虛火之力更強。

禁忌:虛勞肺痿屬氣陰兩傷者,使用本方,是用其益氣滋陰而補肺,但對陰傷肺燥較甚者,方中姜、桂、酒減少用量或不用,因為溫葯畢竟有耗傷陰液之弊,故應慎用。

醫案舉例:

王某,女,45歲,會計。2017年9月15日就診。

主述:心悸,短氣,脈博時快時慢,胸悶,心口發緊。

查體:體形瘦弱,吸氣困難,每四五息輒需伸腰吸氣,神疲,飲食及二便正常,舌淡薄,左右關平弱,時有脈結代,尺脈微弱。

處方:桂枝10克、炙甘草12克、党參8克、麻仁8克、川芎6克、茯苓15克、生地30克、生薑4片,大棗3枚、阿膠6克。囑以300ML米酒合水煎,阿膠烊化,日三服。共三劑。服後諸證全無,至今無複發。

二、栝蔞薤白白酒湯

方出《傷寒論》。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氣,寸口脈沉而遲,關上小緊數,栝蔞薤白白酒湯主之。

方葯組成:栝蔞實一枚(搗) 薤白半斤 白酒七升

製備服用方法:上三味,同煮,取二升,分溫再服。

瓜蔞薤白白酒湯,為理氣劑,具有通陽散結,行氣祛痰之功效。主治胸痹。胸部悶痛,甚至胸痛徹背,喘息咳唾,短氣,舌苔白膩,脈沉弦或緊。

臨床常用於治療冠心病心絞痛、二三間瓣閉合不全、非化膿性肋軟骨炎、肋間神經痛、慢性支氣管炎等屬胸陽不振,痰阻氣滯者。胸痹是以胸膺部窒塞疼痛為主的病證,古代亦稱「心痛」或「真心痛」。諸陽受氣於胸中而轉行於背,胸中陽氣不振,津液不得輸布,津停痰聚,阻礙氣機,故胸部悶痛,甚則胸痛徹背;痰阻氣滯,肺失宣降,則見喘息,咳唾;陽虛痰凝氣滯,故見舌苔白膩,脈沉弦或緊。

本證病機為胸陽不振,痰阻氣滯。治以通陽散結,行氣祛痰。方中瓜蔞實為君,理氣寬胸、滌痰散結,該葯擅長利氣散結以寬胸,並可稀釋軟化稠痰以通胸膈痹塞。薤白為臣,通陽散結,行氣止痛。因本品辛散苦降,溫通滑利,善散陰寒之凝滯,行胸陽之壅結,故為治胸痹之要葯。瓜蔞實配伍薤白,既祛痰結,又通陽氣,相輔相成,為治療胸痹的常用對葯。佐以白酒,辛散溫通,行氣活血,既輕揚上行而助葯勢,又可加強薤白行氣通陽之力。若痰濁較甚者,酌加半夏、菖蒲、厚朴等以增強燥濕化痰之效;陽虛寒阻,可加乾薑、肉桂、附子以助溫陽散寒;氣滯較著,見胸滿而脹,或兼逆氣上沖者,加厚朴、枳實、桂枝以下氣除滿;兼血瘀,見舌質暗紅或有瘀斑者,加丹參、紅花、赤芍、川芎以活血祛瘀。本方性偏溫燥,若胸痹屬於陰虛有熱者應忌用。

經本人實踐證明,使用該方加減化載,對冠心病、二三間瓣閉合不全等出現器質性病變的心臟病患者具有良好療效,可使器質性病變得到有效修復。

上述兩方為治療心臟病、心腦系統疾病的基礎方,醫典記載的各種方劑多由此加減化裁而來。在醫療實踐中可結合辨證靈活使用,因證加減化裁。但對於已安裝支架或做過瓣膜修復手術及安裝起博器者,應慎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心臟病 的精彩文章:

「心臟病」解決,國產戰機有望全面換裝國產發動機
我為什麼相信因果的現象——親身體驗之見證(五)心臟病發,行善得愈

TAG:心臟病 |